2024-01-19|閱讀時間 ‧ 約 29 分鐘

《少,但是更好》少一點,過得更美好。為何「少」能讓生活更美好?

幾年前從物品的極簡開始,體驗到減法生活、日常留白的美好。所以除了物品與空間外,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希望能更近一步地減少不必要的事物。

推薦這本書給誰?

  1. 感覺快被各種活動、要求給壓到喘不過氣的人
  2. 對各種的機會與活動總害怕錯過的人
  3. 嚮往簡單生活的人,但不知道該如何減少生活中的事情


生活滿滿行程,為什麼感覺沒變更好?

現在的生活,我們有太過多的選擇餘地。在選擇以幾何級數增長的時代,經由廣告、社群媒體的渲染,讓我們試圖在每天的生活當中塞進更多的行程、做更多的活動。

網路與豐沛的資源使我們有選擇的優勢,但也讓我們必須過濾與管理更多的事。

造成更多的壓力

擁有得意味著有更多的代辦事項,以及可能產生更多的問題,需要消耗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管理。

就像《一人公司》中所說道:「有時候「足夠」、或甚至少一點,就已經是我們所需要的全部了,因為「更多」往往代表著生活與事業上也有更多的壓力、更多的問題,以及更多的責任。」

不論是物品或事情,擁有更多,很多時候反而造成生活更多壓力。

需要更多的決策

當擁有越多的選擇就需要做越多的決策。過量的選擇讓我們在每一天被迫做出更多的選擇,造成決策疲勞。

例如書籍的出版,近年台灣一年出版的新書數量就超過5萬本。每天只要打開網路就會看到各種推薦或特價廣告。光從決定要購買哪一本書開始閱讀,都需要經過層層的決策。

失去了思考時間

現在有太多便利的方式、參加不完活動可以讓我們填滿所有的時間。只要打開手機,就可以立即進入各式各樣的社群、影音串流平台來逃離無聊的感受。

但填滿了所有空白的時間,也讓我們失去了原本用來思考、處理腦中訊息的時間。

破解心理陷阱:沈沒成本和稟賦效應的影響

對於已經習慣在生活中排滿事情的人,要放棄某些事可能沒那麼簡單,但要小心自己陷入了兩種偏誤當中,造成更大的損失。

沈沒成本:因已投入的成本而不願止損

當我們對於已知投入的事情或生意,因為已經投入的時間、金錢或精力已經無法回收,所以選擇繼續的投入更多,造成惡性循環。

就像對於已經投入一段時間的專案,即使心裡明知道是不必要也不喜歡,仍捨不得放手。會認爲已經投入這麼多了現在停下來就浪費了。

稟賦效應:過於高估自己所擁有東西的價值

我們往往會高估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的價值,貶低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例如:在生活中對物品進行斷捨離時,即使已經好幾難沒有使用過,當要送走他時我們會忽然覺得更有價值。我們會在潛意識高估它們的價值,遠勝過它們不屬於我們的時候。

榮獲諾貝爾獎的研究者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曾做過相關的研究。他隨機地將咖啡杯交給實驗中的一半受試者。第一組被問到願意用多少錢賣掉自己的杯子,第二組受試者則被問到願意花多少錢購買。

研究結果顯示,擁有杯子的人拒絕以低於5.25美元的價格售出,但沒有杯子的人只願意付2.25-2.75美元購買。

同樣的對於投入的事情也是如此,即使他可能是不必要的活動,但因為我們已經承諾並「擁有」這個活動,就會讓我們捨不得放手。

少,如何讓生活更好?

讓付出的努力更有效益

通常我們希望可以有更好的結果,會把執行想成加法,認為做得越多、投入越多可以有越好的成果。但卻很少思考,哪些努力真的會有助於成果,而哪些不會。

讓我想到自己的工作,在進行產品設計,也很容易會認為功能越完善、越多越好,最後什麼都想加上去,但事實上卻不一定能幫助產品成長。就像《普通人的財富自由之道》中所說:「如果你試圖與每個人產生共鳴,沒有人會跟你有共鳴。」做得愈多反而讓產品無法聚焦,用戶不曉得你到底要賣什麼,並且花費很多的時間與精力卻不如預期。

面對生活中投入的努力也是如此,排除不必要的努力,可以讓所投入的時間、精力都發會更高的效益。

不讓自己的生命被消磨

就像極簡主義者,選擇保留百分之百喜歡的物品,讓生活是充滿自己喜愛的物品。

不輕易的讓自己的生命中充斥著不夠好的事情,不隨意浪費珍貴的專注力,消磨自己的精力。讓自己積極主動地做出選擇,排除不必要的事,而不是消極被動的接受「不夠好」的事情。

讓重要事情有全力以赴的機會

做出取捨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是負面的,因為意味著必須放棄某些事。

但其實我們應該將取捨視為生活中必然的一部分。當想著「該放棄哪部分」時,其實是讓你在地方有全力以赴的機會。

事實上,不做出取捨想要兩者兼顧,看似不需要做出選擇,但其實也是選擇了將有限的資源「時間」分散投入在不同的事情上。

如同《完成》一書中所說:「我們從來不願意承認,你不是只有把時間投入在某事上,而是從他處把時間挪過來用。要把一件事做好,就必須犧牲另一件事。」

想要完成一件事就是必須投入時間,我們注定不可能所有都做。當貪心想要全部都兼顧,現實仍會逼迫你必須放棄某些事。

專準主義:讓生活更專注、有餘裕

如同極簡主義者在篩選物品的過程一樣,僅保留百分之百喜歡的物品。即使是面對物品外的東西,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與任務,我們也可以抱持著同樣的心態去做篩選。

在面臨新的事物時仔細的精挑、評估事情是否值得花時間投入。簡化與排除不必要的事物,並且準確地執行這套紀律,更集中心力在重要的事情上,讓生活過得更有餘裕感。

如果不是明確的好,他就是明確的不

生活是自己的,別讓他人替你安排

主動行使選擇的力量

如果面對事情以被動思考的方式看待「我必須這麼做」,就喪失了選擇的權利,將自己的選擇力量交予他人。

但如果轉換為主動的心態「我選擇這麼做」,就擁有了主動行使選擇的力量,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在工作或上活上當人們相信自己在工作上的努力無關緊要識,一種類型的人會停止嘗試,不在做出任何努力。另外一類的人則會變得異常活躍,他們會接下所有的任務、挑戰,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在接受機會時有選擇的餘地。

很多時候,我們只看見了選項(東西),卻遺忘了我們做選擇的內在能力(自由意志)。選項可以被拿走,但選擇的能力是別人無法拿走的。

做選擇的能力無法被人拿走或送人——他只能被遺忘而已。

為自己排定生活順序

當你不為自己訂出生活中的優先次序,決定什麼是對自己重要的事,那麼就會讓別人(外在)替你代勞。我們時常會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選擇權,但實際上,是我們自己放棄了選擇。

就像在工作上,如果沒有為自己的工作做安排,維護自己的時間。就會被其他人的需求、會議、訊息佔用你的時間,以致於沒有辦法做自己真正重要的工作。

如果你不替自己的生活排定優先順序,別人就會代勞

堅守界線,讓生活更自由

當在生活中明確的向別人表達自己的界線,讓他人知道自己的優先次序,其他人就會了解你的原則,更能獲得他人的尊重。

如果當自己無法表達清楚自己的界線時,別人可能也無法知道你的狀況,那麼要他人理解自己,可能也很困難。

有界線,才有自由

減法生活,讓日常都是精選

面對事情給自己思考的時間,不要立即想要干預或接受邀請。好好地等待、觀察與思考,選擇最有意義、最重要的事情投入。讓生活中是幾件真正有意義、重要的精選事情,而不是很多還可以的事情。

就像是影片的剪接一樣,如果充滿過多零碎的內容,影片就會不好看、沒有重點。

同樣的,我們也該如此對待自己的生活。減少不必要的時間,將濃縮事情,少一點浪費,讓投入的時間與專注力是運用於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