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非學校的孩子,在上週自然課的農地上,撒下了小白菜的種子。
原本很擔心週末大雨會讓小白菜全軍覆沒的他們,今天到了田園看到綠油油的一片,忍不住大聲歡呼。
孩子們蹲在土地旁觀察如小蝴蝶般的幼苗,討論著誰撥種較均勻、誰又將一整把種子撒在一起了。
有孩子發現,擠在一起生長的幼苗,長的比均勻分散的幼苗足足高了兩倍。
就生物的角度來看,每株幼苗為了搶到更多的日照、從土壤裡吸收到更多養份,一定得要拼了命的長高、長大。
否則,或許就是死路一條。
放學前的窩窩心時間,我們和孩子聊到這件事,我忽然覺得,擠在一起的小白菜苗、和均勻分散的小白菜苗,不就像是我們教育體制的對比嗎?
強調唸書、考試、分數、名次的體制教育,似乎讓部份孩子提早的長高、長大,似乎懂的知識比較多,似乎很成熟。
真的嗎?
對照強調給予孩子適合的環境、空間、機會、資源的展賦教育,似乎孩子不會注音符號、不會九九乘法、不會ABCD,似乎知道的事情很少,似乎很不足。
真的嗎?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體,都有他獨特的發展速度。
就像小白菜苗,有的長得快、有的長得慢一樣。
如果環境、空間、機會、資源都具備,最後每顆小白菜苗,都能夠長成一顆小白菜。
即使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美、有的坑坑洞洞,但都是一顆小白菜。
但擠在競爭環境下的小白菜苗,或許只有一半能夠長大,另外一半最後會枯萎而凋零。
換成孩子的教育,我們真的願意接受有一半的孩子最後會枯萎而凋零嗎?
而且就算一開始長的高又大,一路上堪稱「人生勝利組」擊敗週遭的對手之後,這樣的孩子真的對自己有所成就、對社會能夠有所貢獻嗎?
我很想和孩子說:我走過那種擁擠的成長過程,我經歷過與身旁的人不斷較勁比賽的生活,這一仗我打過了,孩子不必再打一次了。
孩子需要的,是適合他的環境、空間、機會與資源。
而今這四件事情都不難(至少跟我小時候比起來),我沒有理由再要求孩子投入我當年的戰場,每天面對無謂的作業、重覆的練習、頻繁的考試、競爭的分數、比較的名次、空虛的成就。
我和孩子可以回到「人」的狀態、回到一個獨特生命體的思維,重新建構教育與學習的價值與方法。
正如我們會將小白菜的種子,均勻的撒在土裡一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