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1|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教練,這是暖身嗎?》

    今天的新會員是一位女性,目標是要減脂。在她測體脂肪時,我從背後觀察了一下,大概發現了她身體的一些失衡與緊繃的地方。於是一開始訓練,我稍微調整了一下她的呼吸模式,接著關節活動度的動態伸展,然後帶核心訓練動作,連結到臀部肌肉群的啟動,以及一些徒手訓練動作。

    其實這些動作對沒有訓練經驗的她來說,並沒有很容易,同時也讓她滿頭大汗。但是在下課前,她問我:「教練,今天都是做暖身動作嗎?」

    雖然在上課之前的談話,我對於她在訓練期望的這一部分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她這句話更讓我確信了,她真正想要體驗的「運動」是什麼?

    對於決大部分專業的教練來說,如果不解決會員代償與失衡的問題,貿然進入訓練不但會降低訓練效果,同時一定會衍生出運動傷害。所以在進入正式的訓練之前,勢必要將這些方面做一些改善。但是,現在有一些教練太專業了,他們彷彿擁有超人的透視能力,在他們眼中,所有會員都是一組又一組失去平衡的骨架,上下、左右、高低就算差了0.5度也逃不過他們的法眼。所以在上課時,會盡一切努力來消除這一些不平衡或是失常的狀況。

    但是,有些教練常常會覺得有一些喪氣⋯⋯ 每堂課明明花了全部的時間將會員調整回來,他們當下也反饋不錯,可是下次一回來又歪了;或是會員一直抱怨訓練沒效果⋯⋯ 怎麼會沒效果呢?每一次上課前後的體態對比照明明就很明顯啊!同時,會員反映每次來上課沒怎麼運動到就下課了⋯⋯ 可是教練覺得:怎麼沒運動到,他們不是有看到上課前肩膀一邊高一邊低,我們一連串處理以後,下課後高度一樣了不是嗎?教練越是專業,越不會懂得傾聽會員的心聲。會員心目中的「運動」跟我們實際上給他們的到底是不是一致?每一位參加私人教練課的會員,或多或少會對於他們心目中的想要參與的運動有一些畫面,而我相信,大部分會員會連想到氣喘吁吁,滿頭大汗,以及挑戰很高的動作。先不管這些運動實際上消耗的熱量有多少,但是至少滿足了他們對於運動的期待,同時也會讓他們產生一些即時的體感。這些都可以有效的提高他們對於運動參與的自我效能。但是教練如果僅從自我的角度出發,就會堅持執行自己的訓練方案,並且忽視會員在運動方面的需求。

    教練的心態多半是「會員懂什麼?」,是的,會員對於專業也許完全不了解,但是他們了解的是自己的情緒與喜好,若在這看似苦不堪言或是枯燥無味的訓練課程中沒有出現一點點的樂趣,他們最終會選擇放棄。我們往往低估了大腦邊緣系統對於人類行為的影響,在絕大多數的狀況之下,理智是被情緒所壓制的,也就是說我們會做某一件事,往往是因為它讓我們感覺「爽」,而非好壞(想想抽煙喝酒熬夜劈腿),反過來說亦然。如果要讓會員願意持續地回來接受教練的訓練,那麼我們就必須要找到一些可以吸引他們回來的理由,而這個關鍵就是他們的情緒體驗。

    當然,並不是說教練需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作出妥協,而是我們其實可以思考如何結合會員「需要」的訓練內容,以及他們「想要」的運動感受。就算這一個會員足弓塌陷骨盆前傾肋骨外翻翼狀肩以及駝背(這個人也太慘⋯⋯),我們總可以找到一些動作是在目前這個狀態之下可以執行的。同時,如果他們想要的話,挑戰他們一下,或是讓他們得到一些運動的成就感。當然也會有一切教練是強行無視這些身體的代償,直接使用重量就壓下去的,即便會員實際上是需要,若是心態上沒有準備好的話,一樣會放大他們對於運動的負面觀感,甚至是產生焦慮,進而對於運動產生排斥。

    教練比較天真的想法都是:「等到他們真的看到效果以後,就會回過頭來感激我!」但是有沒有可能,會員們沒到真正看到效果的那一天就放棄了呢?這又算是誰的問題呢?不要再說「會員不懂!」,問題是,你懂他們嗎?或是又試圖了解過他們嗎?

    所以,下課前我對會員說:「對的,今天是為了之後高強度的訓練做暖身,之後我們的課程難度會慢慢增加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