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2|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工作狂常忽略的兩種關係

Arthur Brooks在《重啟人生》一書中談到,全心投入工作的人,往往忽略兩種重要的人際關係:愛情跟親密的友誼,缺乏這兩種關係會讓人感到孤獨。

隨著時代變遷,夫妻間的關係與過往有很大的不同,2022年台灣婚齡未滿五年即離婚的比例為34.75%,這表示有三分之一的婚姻不到五年即吿終止。美國狀況也是差不多,39%的婚姻以離婚或分居收場。但是,沒有離婚也不一定就很幸福, Brooks引用哈佛大學的研究,婚姻本身僅占人生日後主觀幸福的2%,夫妻關係滿意度才是健康與幸福的重點。

那是否表示夫妻間要一直存在浪漫與激情嗎?有過婚姻經驗的人都知道,婚姻最終仍會走入每天的柴米油鹽,激情難以長久維繫。《重啟人生》一書中也提出:幸福的祕訣不是陷入愛河,而是持續有愛,這仰賴心理學家所說的「友伴式愛情」(companionate love)。激情的愛仰賴吸引力,所以無法持久,但友伴式愛情主要源於友誼關係,所以可以長久。這點跟中國人所說的「少年夫妻老來伴」的說法一致,夫妻的結合需要激情,但年紀大夫妻間的相處主要依賴陪伴。兩個人間雖然沒有激情,但這種愛情更能長久。

但愛情不一定能預防孤獨, Brooks在書上指出:婚姻本身帶給年長者的幸福而言,在已婚者與維持單身者之間,實際上沒差別。因此單身者如果與親友維持密切良好的關係,既使單身也感覺幸福。除了婚姻之外,我們更需要友誼。

但友誼也分成幾種層次,《重啟人生》一書中,透過亞里斯多德的說法將友誼分為幾種層級。最底部是「功利型」的友情,這種友誼的來源是生意或工作上的朋友,通常建立友誼的目的是為了互蒙其利,你幫我,我幫你,獲得事業上的成功;更高階的朋友是為了快樂,朋友間有喜歡與仰慕彼此的地方,例如對方風趣、好玩、漂亮或聰明。我們喜歡的是對方的內在特質,所以比有功利目的的朋友高一階。

亞里斯多德認為最高階的是「完美友誼」,這種友誼致力於促進彼此的幸福,一起追求超越自我的事物。這種友情不功利,對另一人分享你的熱情,追求某種內在的東西,而不是當成手段。而這種友誼可能來自宗教信仰,或是對某一個社會理念擁有熱情。這讓我想到年輕時參與一些社團所結交的朋友,為了一致的理念,可以幾天幾夜充滿熱情不計一切代價的投入。但開始工作之後,這種類型的朋友反而不見了,社會化之後,反而讓年輕時的這種「完美友誼」不復存在。

大多數人在開始工作後,因為工作與家庭的壓力,很難擁有亞里斯多德「完美友誼」,連Brooks自己也承認,多數的朋友是「工作上」的朋友,因為互相幫助所建立的關係。而「完美友誼」所定義的朋友,比較像是「知己」,無數的研究都顯示,中年之後的重大幸福特徵,就是能不假思索,說出幾個知己的名字。

Brooks在看過相關研究之後,決心與適當的朋友建立起知己關係,他計劃不和朋友聊瑣事,例如假期計畫或買房子等等,改談更深層的幸福、愛與性靈等議題。針對這樣的說法,我覺得執行起來非常困難,如果朋友間的存在只談這些深層的議題,恐怕會覺得太過嚴肅,但我的朋友間,有多少算的上「知己」,值得我來省思。

圖片來源:Dall.E 生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