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金剛經.一相無相分第九》分析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分是延續前分〈依法出生分第八〉,佛告須菩提之語:「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而來。在此分裡,須菩提回答佛陀:「實無有法名阿羅漢。」正因須菩提有此領悟,故而證得了阿羅漢之果位。那麼在〈無得無說分第七〉佛陀又為何還要再問須菩提:「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為須菩提親證之悟。「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是聞佛教示,解佛所說義的開悟之語。既早已領悟,又何來此悟?受持誦念《金剛經》經文至此,不應念過空過,應探究其因,方入本心。筆者根據天親菩薩所造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試著作以下理解。

raw-image

須菩提是聲聞乘之阿羅漢聖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為須菩提之親證。今須菩提不復沉空守寂,乃回心向大,不住小乘涅槃而行菩薩乘。然而證得阿羅漢果者,已斷盡一切煩惱而無所學習,故稱「無學」。既已無所學習,又要如何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故在〈大乘正宗分第二〉玄奘法師的譯本裡,須菩提向佛陀請學:「世尊!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須菩提之問,似執有一法,可供修行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陀順情而化,種種解說,一一破障。在〈無得無說分第七〉裡,佛問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即是問須菩提能否解佛所說義。須菩提慧解佛心,而白佛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而又復自徵其意,再白佛言:「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裡說的「皆」,意思是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一切所說法,「皆」應作如是觀,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不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亦「實無有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既已有此覺,故〈依法出生分第八〉佛陀付囑須菩提:「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令須菩進一步提深入佛知見。其中「一切諸佛,及諸佛阿羅三藐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即是不可言無般若波羅蜜多法而成佛,確是有如是之因成就如是之果,皆從此經出也。說到果位,聲聞乘聖人因無為法之差別而得名,故彼法不可取不可說(若有定法可取、有定法可說,則有止境,何來差別?)。然而須陀洹等聖人各取自果,又豈非無果可得?既非無果可得,又何說彼法不可取?既是如證如說而取自果,云何成不可說?須菩提於自語而生疑,如來悉知悉見,佛為遣須菩提之疑,付囑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真心能離相,則不見其有也;佛果未嘗無,是如來不見有果可得也。如是因契如是果,不可取及說,是自果不取故。佛不自作證,而是以「得果」問於須菩提,以須菩提自證聲聞乘阿羅漢之果位,自悟自解向前之語:「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確實如理,當一念生淨信,信解行證,證即無證。須菩提慧解佛心,以己之親證,四果未嘗無,是原不作念也。既不作念,又何果相之有?乃信如來所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無念為宗、無相為體之無住妙法也。世親菩薩云:「『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正破彼無為之法。彼欲泯諸法而歸於無,佛則現起諸法而不見其有。」

《心經》云:「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言,不可言無般若波羅蜜多法而成佛,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無能得,無所得,能所俱泯,心無罣礙,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不得即得。」

母娘慈悲

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avatar-img
16會員
14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oeln Walke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導讀:   【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導讀:   【須陀洹】:須陀洹是聲聞乘四果中初果之名,譯為「入流」,指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的見惑,捨凡入聖,初入聖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導讀:   【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導讀:   【須陀洹】:須陀洹是聲聞乘四果中初果之名,譯為「入流」,指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的見惑,捨凡入聖,初入聖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佛對弟子說起非常久遠之前曾經有一佛名為大通智勝如來的故事。當大通智勝佛出世,十方諸梵天王以及佛為國王時所生的十六王子,一起請佛轉法輪,於是佛三轉十二行法輪,十六王子聽聞後讚嘆不已,同請出家。佛接受他們之請後,開始說妙法蓮華,敎所有人菩薩法。而十六王子遂成菩薩道。
Thumbnail
(一) 經文概要:          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大目犍連聽聞今日妙法之後,且聽到世尊授記舍利弗未來有天也會成佛,心生歡喜,向佛表示領解世尊今日所說重點,原以為過往已有所得,故已無所求,沒想到今日聽聞稀有之法之後,才知道以前世尊是隨宜說三,循序漸進引導眾生,今日才知原來無量珍寶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第七地的菩薩:不應著二十法,應具足二十法 不著:我、眾生、壽命、眾數及知者見者、斷見、常見、取相、作因見、名色、五眾、十八界、十二入、三界、著心、作願、作依止、依佛見、依法見、依僧見、依戒見。 具足:空、無相證、知無作、慈悲智、不念一切眾生、一切法等觀、知諸法實相、無生忍、無生智、說諸法一相、破
Thumbnail
「菩薩五相」第二個叫做「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一切的佛法或深或淺視各類眾生的需求,用善巧方便宣說佛法。 宣說佛法跟做學問不一樣,有的人說:「佛法要讀佛學院才能弘揚。」讀佛學院很重要,沒有讀佛學院的成就者(解脫成就的)也很多,佛學院成就倒是有限。 因為一直把佛法當做學問的人,容易起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觀音山法會-觀世音菩薩聖誕四日祈願法會!邀請全球大眾共同持誦〈六字大明咒〉、「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及響應放生、護生善行等,把握殊勝因緣廣修眾善,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福之人。登記:除障祿位/超薦蓮位,護持薈供供品,觀音山保育放流。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教觀綱宗:「復有三乘,須歷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會歸摩訶衍道,佛即為說般若。」 三乘利根需要遍歷色心等世出世法,然後一一會歸大乘法門的摩訶衍道。為何佛陀為這一類根器者說「般若」?
Thumbnail
第四十一大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于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祂說:「祂成佛的時候,他方國土中所有的菩薩,不是極樂世界而已,他方國土所有菩薩聽聞我的名號,一直到成佛......」「諸根沒有任何的缺陷。」就是諸根如果有缺陷,或者醜陋,或者不具足,祂就不成佛。
Thumbnail
       佛對弟子說起非常久遠之前曾經有一佛名為大通智勝如來的故事。當大通智勝佛出世,十方諸梵天王以及佛為國王時所生的十六王子,一起請佛轉法輪,於是佛三轉十二行法輪,十六王子聽聞後讚嘆不已,同請出家。佛接受他們之請後,開始說妙法蓮華,敎所有人菩薩法。而十六王子遂成菩薩道。
Thumbnail
(一) 經文概要:          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大目犍連聽聞今日妙法之後,且聽到世尊授記舍利弗未來有天也會成佛,心生歡喜,向佛表示領解世尊今日所說重點,原以為過往已有所得,故已無所求,沒想到今日聽聞稀有之法之後,才知道以前世尊是隨宜說三,循序漸進引導眾生,今日才知原來無量珍寶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第七地的菩薩:不應著二十法,應具足二十法 不著:我、眾生、壽命、眾數及知者見者、斷見、常見、取相、作因見、名色、五眾、十八界、十二入、三界、著心、作願、作依止、依佛見、依法見、依僧見、依戒見。 具足:空、無相證、知無作、慈悲智、不念一切眾生、一切法等觀、知諸法實相、無生忍、無生智、說諸法一相、破
Thumbnail
「菩薩五相」第二個叫做「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一切的佛法或深或淺視各類眾生的需求,用善巧方便宣說佛法。 宣說佛法跟做學問不一樣,有的人說:「佛法要讀佛學院才能弘揚。」讀佛學院很重要,沒有讀佛學院的成就者(解脫成就的)也很多,佛學院成就倒是有限。 因為一直把佛法當做學問的人,容易起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觀音山法會-觀世音菩薩聖誕四日祈願法會!邀請全球大眾共同持誦〈六字大明咒〉、「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及響應放生、護生善行等,把握殊勝因緣廣修眾善,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福之人。登記:除障祿位/超薦蓮位,護持薈供供品,觀音山保育放流。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教觀綱宗:「復有三乘,須歷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會歸摩訶衍道,佛即為說般若。」 三乘利根需要遍歷色心等世出世法,然後一一會歸大乘法門的摩訶衍道。為何佛陀為這一類根器者說「般若」?
Thumbnail
第四十一大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于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祂說:「祂成佛的時候,他方國土中所有的菩薩,不是極樂世界而已,他方國土所有菩薩聽聞我的名號,一直到成佛......」「諸根沒有任何的缺陷。」就是諸根如果有缺陷,或者醜陋,或者不具足,祂就不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