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熱情:為何在工作中追尋成就感,反而助長了不平等?
「失控的○○」系列總能帶給我許多反思,例如以前讀過的《失控的正向思考》、《失控的同理心》、《失控的努力文化》等等,這本則是研究工作的「熱情原則」。
在《深度職場力》一書中則是區分為「熱情思維」與「技能思維」,如果簡單來說,能區分為工作的「浪漫」與「務實」。
人對工作產生的內在衝突,以感情觀套用則能更好的表達,例如:究竟婚姻中需不需要有愛?如同究竟工作需不需要有熱情、有意義?
相親而結婚是偏向務實的,戀愛而結婚是偏向浪漫的。以務實層面而言,有些嫁給富豪遭受家暴也不願離開,就如同工作雖然身心受創,但看在薪水與名頭的份上不願離開。以浪漫層面而言,愛上不會有結果的人而願意犧牲奉獻,就如同為熱情而工作縮衣節食。
表面上,社會推崇因愛而結婚、因熱情而工作,但往往在結婚前思考是否門當戶對,在求職時思考薪資。讀書時希望照興趣學習,選科系時反而思考未來職場就業難易度。
工作了幾年,是否轉職或離職,就像是結婚幾年後,已經沒有愛,是否還要繼續維持婚姻關係呢?各取所需、銀貨兩訖的婚姻關係是否合宜?有時候社會會勸退一段沒有愛的關係,但卻不太會勸退一份沒有熱情的工作。如果將工作視為另一伴,許多道不明的想法也清晰許多。
而在後面幾本書會以技能思維為主,反對一頭熱的熱情、天職思維,不過技能思維是否也是種熱情結構呢?磨練技能是否與熱情原則一樣會遭剝削呢?技能思維是成為畫匠而不是畫師嗎?
另外,此書寫到兩種意識形態:
這兩者也是大部分熱情原則書籍的預設立場,市面上不乏這類暢銷書與職涯教練,在這個時代似乎沒有人甘願當個無意義的端奶油機器人,其中熱情派鼓吹機器人發現自己的志向天賦,技能派鼓吹磨練好端奶油的技術進而能受到肯定而成為熱情,適應派鼓吹機器人賦予端奶油浪漫而神聖的虛構意義。
以前剛出社會嘗試熱情所在的工作後,發現現實是骨感的,如《轉職思考法》一書寫到,努力並不代表薪水高,而是跟社會產業有關,例如在科技業與藝文業相同的努力,科技業勢必普遍薪水會高於藝文業,當時心灰意冷回到老本行資訊業一待就是十年。
因為工作只是賺錢維生,許多藝文從業者也是兼職副業來維持興趣,所以對於工作總是抱持商人思維,也就是花最低成本獲得最高利潤,在固定的薪水下花越少勞動力越划算,而熱情與技能思維則是認為工作與生活分割不開,對於工作稍微理出了些頭緒,只是還不清晰,大致先寫下目前的零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