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4|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生命現場-受害者心態

生命現場-受害者心態

我們家兒子是個吃貨,每次帶他外食,他總是毫不客氣的點最貴的那道菜。

後來我了解了這點,覺得食色性也,孩子想吃好吃的,倒也不是什麼問題。只是如果我有預算考慮時,會事先告訴他上限。他也都會遵守。如果沒先說,就表示我那天“心情很好啦”!

期末和老師面談孩子狀況,鮮少的體驗到身為家長面對老師談自己孩子問題時的忐忑。提醒我自己下次請價值來學校時,需要多一點的同理心。

不過老師提到一件事情來佐證他對孩子的觀點時我有點卡住了。


期末班級聚餐時,老師答應請全班吃飯。點菜時,我兒子和另一位同學問老師:

“菜單上的餐都可以點嗎?”

老師說:“對。都可以點。”

不意外的,兩個孩子都點了最貴的餐。


結果期末會議時,老師以此事作為判斷我兒子比較少會考慮到別人想法的佐證之一。


我不否認孩子這個階段的確需要培養更多同理心,也很感謝老師的細心觀察和慷慨解囊。但若單就這件事似乎不是那麼合理。


如果我們沒有給孩子明確界線,似乎就不能期望他們不會踩線,不是嗎?

何況孩子們事先有問過界線在那?這表示他們是有先尊重老師的想法的,而老師沒有明說。卻事後心中有所批判。


夥伴們以為呢?

當然,我還是要十分謝謝老師的提醒,並把此事作為自己的警醒。

我自己是否也在無意中做了同樣的事?

什麼事?

先不甘願的默默吃下一些委屈,再來抱怨他人的不公。

唉,這個受害者心態挺難根除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