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生命的神密配方》談人生的「位道」

    raw-image



    大學的時候,系上有位同學對我說,「每次看到你的FB都覺得你過得很精彩。」我想他可能是覺得我常到處往外跑,分享登山社或騎單車到處「拋拋走(台語)」的照片或遊記,與ㄧ般窩在系館熬夜的建築系學生「活」得不太一樣吧。建築系學得是建築設計,但是矛盾的是,我們常常無法好好的「設計」自己的生活、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大學熬夜爆肝的日子,以為都是為了未來那更好的生活,未來能夠在職場上有所發揮、能夠成就「自我」的想望。但是,大學的專業其實完全不保證什麼,不保證未來一定能夠賺大錢、不保證人生就此過得一路順風、不保證專業不會被取代、更重要的是不保證能夠成就自我。在專業之外如何生活,才是成就自我的關鍵所在。


    學習任何專業,讓我們的思考有了以此專業為基礎,向外發展的可能。例如,選擇了建築系,我的腦袋便成了「建築腦」,建築腦的意思不是只想建築,而是以思考建築的思維,作為判斷其它生活林林總總的價值。建築腦共享了建築人才有的語言、邏輯、建築人學習建築的過程、建築人才會面臨的困難與挑戰。各學門專業的存在,讓世界擁有了各式各樣看世界的方式,醫學腦、電機腦、法律腦、哲學腦等等,皆形塑出世界真實的一面。而選擇什麼腦都是一樣的,在學習某項專業的過程中,專業不過是一項調味料,加入了我的人生之後,或許味道變得更和我的胃口,當然也可能壞了一鍋粥,不過那都將成為我人生獨有的味道。那麼我們在調出自我的味道之後,如何延續這份味道或者分享這個味道呢?


    分享人生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都不是獨自生存的,而是與這個社會、環境有某種關係的,所以,知道自我的位置;自我在社會、環境中的位置變顯得至關重要,當我們知道我們所處的位置時,我們才有方向感與向上的可能。那麼,如何發現自我的「位道」呢?


    在與他人、社會、環境以及自我的互動過程中,明瞭自我所處的位置;道德、法律、知識上的位置,社會架構上的位置。接者在知道自我的位置之後,如何「道達」呢?道什麼呢?我認為是自我一生不斷追求的東西。


    什麼事情是我們想要一輩子追求也不會感到無聊的呢?那必然不是某種「特定」的事物,而是某種經過「自我」省思之後所產生的東西;可以稱之為理念、概念或觀念。正因為經過了自我的省思,讓我有了比較、評論、判斷的機會,在自我矛盾的拉扯過程中,精煉出新的自我,在一次次自我批判的積累中獲得「踏實感」。


    「踏實感」假設是我一生不斷追求的,那麼它就是不斷變動的、不斷與他人、環境、自我產生關係的。我所害怕得,不是人生的死亡,而是我停止了自我批判,一旦停止了,我也就再也沒有創造新自我的可能。正因為欲望會不斷增加,踏實感越難被滿足,於是,在滿足自我自處、自足的踏實感之後,必須追求「我們」的踏實感。


    我們的踏實感來自於我們都思考著,並且擁有「行動」與「分享」的能力,彼此能夠「控制」慾望的方向,讓「想望」的方向指向「我們」的踏實感,社會才能在成就自我之餘也成就他人,並且讓後代子孫也有成就的可能。


    我想要去完成某件事情,但是親朋好友都不斷勸阻,希望我再想想或是放棄行動,這時候便產生一個踏實感在自我與他人之間產生拉扯的關係。如果我一意孤行堅決非要成事不可,其實誰也無法阻止,但是我會因此感到踏實嗎?


    踏實的前提是─信任,信任我與他人在自我揭露、分享之所以想要行動的動機、慾望、想望時,他人能夠站在我的立場試著「理解」其原因,並且期待他人能夠給予不同角度的意見,讓我得到、相信其行動是利大於弊的、是我想要的。藉由與他人分享和行動的過程,讓我產生更好的理由,做出更好的選擇;從中奠基了踏實感的可能。


    人生為何需要踏實感呢?我認為之所以需要踏實感,是因為要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自我擁有自由意志、自我擁有選擇權、自我能夠與社會關係產生忽遠忽近的關係;有的時候很孤獨、有得時候能與他人盡情的交流。踏實感讓我有進步與超越的可能、突破自我存在框限的可能。人生的風景看得不再多、不再遠,而在看得美,而看得美,是因為我們知道自我的「位道」,知道有更美的可能。

    2017/1/19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