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2|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從《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談為孩子好之前,請先為自己好

raw-image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的過程中,「理解」的契機來自溝通;而平等、相互理解的溝通也是需要學習的。於是,「叛逆」是一種溝通,一種在拉扯之間的溝通,或許不是最「有效」的溝通,卻是最「直接」的溝通。孩子的世界沒有成人複雜,在還未學著看人臉色時,孩子的情緒往往是最真實而直接的。若此時父母不察其所以,不思考如何在不溺愛孩子又不壓抑孩子間取得平衡,孩子便會逐漸學會在父母面前扮演父母所要的角色,但父母卻又完全不認識自己的孩子。如何在「直接」與「有效」的溝通間取得平衡,達到平等、相互理解的溝通,是需要時間的磨合與學習的。


孩子在學著成為自己時,父母也在學習;如同學習騎單車,從在後頭扶著孩子前進,到放手看著孩子獨自歪歪斜斜的一步步走走停停的騎著,雖然會不安,但必須說服自己相信孩子一定可以,孩子有他自己的方向,而父母只要永遠在看著孩子的背影,以及給予孩子回眸的眼神祝福就足夠了。因為孩子的路必須靠他自己的雙腳走出來,而父母彼此間的路也是。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背後談的不僅是家庭教育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不因為權力的不平等,而將人「工具化」的問題。同樣的,你的員工不是你的奴隸、你的演員不是你的魁儡、你的服務生不是你的僕人、你的老婆不是你的傭人;在權力不平等的上司與下屬的關係中,有權力的一方往往工具化的看待相對弱勢的一方。


員工是人,而不是機器人。只要是人,都需要休息、需要隱私、需要自己的生活、需要有不同於工作目標的自我實現的目標。老闆在老闆的位置,當然希望業務推動一切順利、甚至成長,如同父母希望孩子的成績一切順利、進步。有期望無可厚非,因為人是活在希望之中的生物,差別在於,達到目的的手段。


今天硬逼員工(學生)減少休息、努力生產(讀書),得到的是一時的產能(好成績),卻無形間喪失了員工(學生)對工作的熱忱及創造性。就公司(社會)而言反而是一種弊大於利的損失,這種公司,員工往往沒有向心力,不以工作的成就為榮;而公司也往往認為員工不是公司的資產,而不過是可以用過即丟、隨時都能再找人替代的「物品」。在這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市場中,無可厚非的會有慣老闆的產生,老闆當然能夠選擇只看員工的績效,而完全不理解員工的「差異」、不理解員工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員工是否有從工作中獲得相輔相成的發揮及成長。但這樣的公司在員工心中也是能夠用過即丟的,哪怕只是其他地方薪水高一點點,或因為績效壓力、每天加班,進而影響工作與生活甚至健康的平衡。


但家庭的壓力能夠選擇辭職嗎?父母給予孩子的壓力往往是無形、無所不在的與長期的,在名為「親屬」的關係中,想在什麼樣的家庭環境成長,不是孩子能夠選擇的。父母會擔心孩子、甚至將自己的期望投射在孩子身上是無可厚非的,但承擔成敗的不會是父母,而是孩子自己,因為那是他自己的人生。有時常聽到父母本身在當政治人物、或從事某些較具風險的活動(登山),就告誡孩子:「以後如果從政(登山),就打斷你的腿。」但你怎麼知道孩子不會因為父母從政,而擁有更多的政治資產及更理解政治,進而更有可能改變政治文化呢?


龍應台說:「我覺得作家的心理都是黑暗的,所以我需要非常大量的光進入一個房子。」我們不必因為自己吃過苦就否定孩子吃苦的「權利」,探索世界的邊緣是每個人的權利,而最深最深的黑暗,往往需要最亮最亮的光才能突顯。父母的角色便是當孩子來到最黑最深的邊緣時,回頭一望如燈塔持續照亮般的存在;持續的聆聽、持續的溝通、持續的陪伴。我的、你的、他的,我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應該是從屬的「的」,或許當我們在介紹自己「的」男女朋友、孩子時,不是用我「的」某某某,而是他「是」某某某。我的男女朋友、孩子,不會永遠都是我「的」,但他卻永遠都「是」他自己。

2018/7/26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