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驗與教育》談教育的目的即是讓自由成長的經驗成為可能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於1938年出版了《經驗與教育》,該書為1938年杜威應國際教育榮譽學會(Kappa Delta Pi International Honor Society in Education, KDP)邀請所發表的演講出版而成。雖然全文僅有短短的86頁,卻清楚地道盡了杜威對於教育的核心價值─「教育即經驗」。杜威引用了林肯對於民主的說法,稱「教育是屬於經驗、經由經驗、為了經驗」(Education is of, by, for experience.)。經驗是教育的手段,亦是教育的目的,在該書出版82年後的今天,杜威的理論依然實用嗎?


  首先,目前偏向以課本及由教師主導學習傳統教育、以及偏向適性發展由學生主導的實驗教育都有其好壞。


  傳統教育的弊病在於,以教師的目的作為學生學習的目的。例如:教師的目的是這學期教完進度,手段便是不管借課、補課、趕課都要不斷地衝、衝、衝,表面上很像教了很多東西給學生,以符合教師期望這堂讓學生獲得的東西。然而,在這樣的填鴨式教育下,教師在課堂中便忽略了考慮學生的能力和意願,以及剝奪了學生主動建構學習目的的可能。以致教師無法適度的調整其教學策略,並減少學生在課堂中學習高層次推理與創造不同於看錄影帶,獨一無二的對話學習經驗。


  實驗教育的弊病則在於,事事以學生為主,為了迎合學生,導致學生未來面臨必須用努力和毅力克服的困難時,會自然產生厭惡感而逃避。學習的過程不全然是快樂的,但也不全然是痛苦的。在學生的經驗尚未成熟時,即要求其適性發展,反而限縮了學生的經驗與其它經驗互動成長、創新的可能。


  傳統教育或實驗教育都有好有壞,關鍵在於,是否掌握了教育的意義。杜威認為教育的意義便是,藉由教育,讓過去的經驗能夠獲得豐富且創意地延續。簡單說,教育即經驗、教育即「成長」的經驗;透過教育讓舊經驗能夠延續並創造新經驗。然而,經驗有好有壞,如何延續好的經驗(能夠成長的經驗)而非壞的經驗?關鍵在於教師的引導。


  透過經驗教育,教師必須在真實存在的經驗當中,發現學生過去的成就和當前的問題之間的關聯。教育具有的是直接價值,是為了學生的現在、與現在的生活相關。而非與現在的生活經驗脫節,例如:以後考試有用或考上大學就能盡情地如何如何。教師的職責,便是在現有的經驗範圍當中,選取會為新的問題帶來希望與潛力的事物,以此引領教育經驗前進的方向。問題在於,教師如何發現學生的經驗?在此必須先談論經驗如何形成?以及經驗如何延續?如此教師才有實踐經驗教育的可能。


  經驗如何形成?杜威認為:「凡是能夠與人們的需求、慾望、目的,以及潛能等進行互動,而創造出人們所領受的經驗,就是環境。」環境創造出經驗,自由的環境才有可能創造出能自由成長的經驗。然而,成長(growing)並非生長,生長有可能會造成損傷或遲滯,例如:癌症。經驗的成長在於「延續性」與「互動性」。


  經驗如何延續?經驗有好有壞、有符合教育意義的經驗也有反教育或不具教育的經驗,並非所有的經驗都得以延續、都具有長效性,關鍵在於經驗的「互動性」。每一項經驗都受到先前的經驗影響,同時,也以某些方式修正了後來經驗的品質。透過經驗的「互動性」,讓學生在與教師的成熟經驗互動中,產生即時性的愉悅感,並因為教育內容與自身經驗相關,而變得更為敏感、專注與更具回應性。教師透過接觸與溝通形塑新經驗的情境,讓學生回想過去的經驗再據以形成判斷,以便了解在現在的情境當中,會有什麼樣的預測結果,如此便達到獨立思考下自由成長的經驗。


  而正因為教育是經驗的延續,因此所有教育的目的便是暫時、建議、假設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教育目的,眼前的目的,是下個目的的手段,以此不斷成長。不管是教師或學生,必須把獲得的知識不當作固定的、一陳不變的資產,而是當作用來開啟新領域的媒介和工具。因為知識的價值,不再於給答案,而在於使我們能夠從多個不同的角度或習慣來觀察同一事件,如此知識才不會成為只給答案而不經獨立思考的意識形態。


  杜威的經驗教育哲學放眼今日依舊是深具實用性的工具。教育的意義,最重要的是延續學習的經驗與欲望,以及由經驗中萃取意義的能力。當我們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此經驗將不斷延續及推動自我的成長。 

【中央大學群英教師社群】《經驗與教育》

2020/6/7

avatar-img
48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何謂物體系?相較於人與人、人性與人性的關係,物體系即是物與物、物性與物性的關係。但何謂「關係」?在建築系的評圖場上,時常討論建築、人與自然三者間的關係。然而,近看建築教育,卻絲毫未對何謂「關係體係」有所著墨。筆者試圖藉由探討《物體系》,來釐清人與物的關係,進而談論,若這個世界是客體在思考
  哲學式人生為何重要?如何培養哲學人生?又為何斯多噶哲學有助於我們追求哲學人生?首先,有些東西是只能「追求」而無法「擁有」的對象,例如:真理、行善。但人生是既「追求」又「擁有」的對象;既「追求」無限的未來,又「擁有」有限的現在與過去。而人之所以能夠在有限之中把握無限,靠得便是「理性」,而這
  德希達(Derrida, 1930-2004)在1962年,也就是在他32歲時,寫了這篇比〈幾何學的起源〉還要長4倍左右的引論。作為一位初生之犢,德希達認為,胡塞爾早在1887年至1891年出版了《算術哲學》,而在相隔50年的沉思之後,其〈幾何學的起源〉不過重複了同樣的計畫。   
  《歐洲科學危機和超越現象學》(以下簡稱《危機》)是胡塞爾(Husserl, 1859-1938)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著作。1936年,77歲的胡塞爾將《危機》第一部分寄往布拉格的《哲學》雜誌發表。到底是什麼樣的危機,讓胡老先生不能安享晚年?又何謂「歐洲科學」?   1936年,科學已
  何謂建築現象學?何謂建築的意向性?建築如何被我們知覺?或者說,如何在知覺中意向建築的同一性?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先回答我們如何知覺自我的同一性?   以正立方體為例,同一個面相在不同的時間中呈現不同的輪廓。藉由輪廓,我們得到正立方體的「同一性」。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前一秒與下一秒的
  現象學的三種結構形式、三種常用的進路。分別是:1. 部分與整體、2. 同一與多重、3. 顯現與不顯現。   1. 部分與整體:整體(whole)可分析出不同的部分(parts);片段與(pieces)與環節(moments)。片段與環節的主要差異在於,片段能夠獨立於整體之外,例如:
  何謂物體系?相較於人與人、人性與人性的關係,物體系即是物與物、物性與物性的關係。但何謂「關係」?在建築系的評圖場上,時常討論建築、人與自然三者間的關係。然而,近看建築教育,卻絲毫未對何謂「關係體係」有所著墨。筆者試圖藉由探討《物體系》,來釐清人與物的關係,進而談論,若這個世界是客體在思考
  哲學式人生為何重要?如何培養哲學人生?又為何斯多噶哲學有助於我們追求哲學人生?首先,有些東西是只能「追求」而無法「擁有」的對象,例如:真理、行善。但人生是既「追求」又「擁有」的對象;既「追求」無限的未來,又「擁有」有限的現在與過去。而人之所以能夠在有限之中把握無限,靠得便是「理性」,而這
  德希達(Derrida, 1930-2004)在1962年,也就是在他32歲時,寫了這篇比〈幾何學的起源〉還要長4倍左右的引論。作為一位初生之犢,德希達認為,胡塞爾早在1887年至1891年出版了《算術哲學》,而在相隔50年的沉思之後,其〈幾何學的起源〉不過重複了同樣的計畫。   
  《歐洲科學危機和超越現象學》(以下簡稱《危機》)是胡塞爾(Husserl, 1859-1938)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著作。1936年,77歲的胡塞爾將《危機》第一部分寄往布拉格的《哲學》雜誌發表。到底是什麼樣的危機,讓胡老先生不能安享晚年?又何謂「歐洲科學」?   1936年,科學已
  何謂建築現象學?何謂建築的意向性?建築如何被我們知覺?或者說,如何在知覺中意向建築的同一性?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先回答我們如何知覺自我的同一性?   以正立方體為例,同一個面相在不同的時間中呈現不同的輪廓。藉由輪廓,我們得到正立方體的「同一性」。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前一秒與下一秒的
  現象學的三種結構形式、三種常用的進路。分別是:1. 部分與整體、2. 同一與多重、3. 顯現與不顯現。   1. 部分與整體:整體(whole)可分析出不同的部分(parts);片段與(pieces)與環節(moments)。片段與環節的主要差異在於,片段能夠獨立於整體之外,例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何謂教育?又何謂真正的學習?今天實孩們帶著試讀生的模樣,著實讓我看見了兩者。
Thumbnail
吳軍老師的《卓越》探討教育的真正意義,追求卓越而非追求學歷和工作,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教育的最佳方式是根據不同人的需求和環境量身定製,並應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和發展階段採取適當方法。家長的陪伴和引導對培養孩子正確價值觀和健康心理至關重要。
Thumbnail
6 篇文章|7003 字 學習觀|教育心理學|自我教育方法 本書用輕鬆對話的方式,談論以下主題。 目錄 一章:自學的基礎 01  自學的重要性和好處:介紹自學對個人發展的好處,包括彈性學習時間、個性化學習路徑等,幫助您理解自學對於生涯發展的長遠影響 02  確定學習目
Thumbnail
6 篇文章|9928 字 學習觀|教育心理學|學習技巧 序 親愛的讀者 在現今,學習已成為終生的旅程。每一次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自我實現的階梯。這本書是為了那些渴望深化自我,追求成長的您準備的。 我們從一章「建立學習基礎」開始,探索如何透過正確的心態和基本技巧來打造學習的良好基礎
Thumbnail
這本書,解開了過去我對從事教育工作的矛盾與疑惑,並將引導在接下來的教育路上網更理想的方向前進。
Thumbnail
孩子們學習國文科到底是為了什麼? 而國文老師們又應該努力為孩子培養哪些能力?
Thumbnail
接續學習的本質(上),我想分享亮語社會課的實踐與我如何運用所學在自己的教學上。在實人,到縣史館參訪不是被動瀏覽,而是帶有強烈且共同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
Thumbnail
用長遠的眼光來想像,我們眼前的孩子未來終將長成一個公民,那麼重要的就不再是眼前階段性的成績表現,而是成為一個公民所需要的能力……
Thumbnail
培養孩子哲思,並不是要孩子背誦哲學家講的話,或是拿它來考試。而是首先能讓孩子養好對哲學的「胃口」,培養他閱讀相關書籍的意願,進而讓孩子在閱讀中隨著書本的內容展開對於萬事萬物的哲學思考,逐步啓發他的人生智慧,使他成為自己人生問題的解答大師。
Thumbnail
我們對於孩子教育的底線是快樂,目標是幸福,過程是與自己同在,最終更好地成為自己。
Thumbnail
何謂教育?又何謂真正的學習?今天實孩們帶著試讀生的模樣,著實讓我看見了兩者。
Thumbnail
吳軍老師的《卓越》探討教育的真正意義,追求卓越而非追求學歷和工作,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教育的最佳方式是根據不同人的需求和環境量身定製,並應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和發展階段採取適當方法。家長的陪伴和引導對培養孩子正確價值觀和健康心理至關重要。
Thumbnail
6 篇文章|7003 字 學習觀|教育心理學|自我教育方法 本書用輕鬆對話的方式,談論以下主題。 目錄 一章:自學的基礎 01  自學的重要性和好處:介紹自學對個人發展的好處,包括彈性學習時間、個性化學習路徑等,幫助您理解自學對於生涯發展的長遠影響 02  確定學習目
Thumbnail
6 篇文章|9928 字 學習觀|教育心理學|學習技巧 序 親愛的讀者 在現今,學習已成為終生的旅程。每一次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自我實現的階梯。這本書是為了那些渴望深化自我,追求成長的您準備的。 我們從一章「建立學習基礎」開始,探索如何透過正確的心態和基本技巧來打造學習的良好基礎
Thumbnail
這本書,解開了過去我對從事教育工作的矛盾與疑惑,並將引導在接下來的教育路上網更理想的方向前進。
Thumbnail
孩子們學習國文科到底是為了什麼? 而國文老師們又應該努力為孩子培養哪些能力?
Thumbnail
接續學習的本質(上),我想分享亮語社會課的實踐與我如何運用所學在自己的教學上。在實人,到縣史館參訪不是被動瀏覽,而是帶有強烈且共同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
Thumbnail
用長遠的眼光來想像,我們眼前的孩子未來終將長成一個公民,那麼重要的就不再是眼前階段性的成績表現,而是成為一個公民所需要的能力……
Thumbnail
培養孩子哲思,並不是要孩子背誦哲學家講的話,或是拿它來考試。而是首先能讓孩子養好對哲學的「胃口」,培養他閱讀相關書籍的意願,進而讓孩子在閱讀中隨著書本的內容展開對於萬事萬物的哲學思考,逐步啓發他的人生智慧,使他成為自己人生問題的解答大師。
Thumbnail
我們對於孩子教育的底線是快樂,目標是幸福,過程是與自己同在,最終更好地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