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實用主義的建築藝術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蔡岳倫攝

蔡岳倫攝



  談實用主義的建築藝術之前,必須先談談何謂實用主義的藝術?在《經驗與教育》中,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 引用了林肯對於民主的說法,稱「教育是屬於經驗、經由經驗、為了經驗」(Education is of, by, for experience.)教育即經驗、教育即「成長」的經驗(經驗在「延續性」與「互動性」中成長);透過教育讓舊經驗能夠延續並創造新經驗。而杜威對藝術的看法則同樣是─經驗等同於藝術。那麼首先要問的便是,何謂經驗?


  杜威認為,感覺及知覺是提供經驗的相關材料,但其本身並不構成經驗,只有能產生領悟(insight)及知覺之結果的才能被稱為「經驗」。相較於科學或理性,希臘人認為藝術的經驗(欣賞(appreciation)及創作(production))是較次要且受到貶抑的。其反映的是自然中的偶然性及特殊性,而科學則顯示自然的必然性及普遍性;藝術是缺少、匱乏、不完全的,科學則展現了存有的充足及完滿。然而,藝術的經驗與科學的經驗真有如此區別嗎?


  有用的技藝(the useful arts)包括操弄及安排自然事物,便涵蓋了自然與技術。科學的產生即是技藝的分化,而非與藝術區隔。科學與藝術經驗的差別只在於不同模式的實踐,兩者實踐的結果都是相同的,即提供可立即享受意義的實踐活動。例如:我們不會去問手上的智慧型手機是如何產生的,而只要求手機即時提供享受。因此,在實用主義的反形式主義下,毋須將事物區分為自然或經驗、理論或實踐、科學或藝術、藝術的有用或純粹等。然藝術又提供了怎樣的經驗?


  一般我們會將藝術區分為工具性(如建築)與目的性(如為藝術而藝術)的活動。工具性的活動如同科學般,講求邏輯、理性、規律性、功能等;目的性的活動則是神秘而模糊、對新奇的意外之嘆。如同藝術的特質是「在刺激中的寧靜」(Repose in stimulation),藝術結合某些未預期的事物,使得許多至今未實現的可能性得以展現。然而,若以實用主義的立場,藝術沒有手段(工具)與目的之分,只是同一個活動歷程的不同階段。


  一件藝術作品不可能僅有工具性或僅有目的性。因為人類本質的需要是擁有及欣賞事物的意義,若只有實用性,就不是藝術,而只是常規。相反的,若是僅有目的性、僅自我表達、表達情感,放縱自我狀態之自由外在展現的純藝術,也不是藝術,而只是被動的消遣和娛樂,將錯失藝術做為智性溝通條件的重要內涵。如同哲學家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認為:「沒有觀眾,藝術就不算完成」。純藝術本身也是有意識地具有工具性地被採行,而手段(工具)與目的都是在創造意義。藝術即是將自然中的事件經過有意識篩選、排列及重新組合,使成為有意義的對象。


  藝術,作為一表達情感的媒介,其不存在與經驗脫節、獨立自主的情感世界。所謂的情感,就是日常感受,就是經驗,從針對物理跟人的對象(關係)而來的反應。藝術即是對某個活動在每個階段保持持續與累積之彈性的反應,而整個歷程即為藝術,其結果即為藝術作品。藝術作品凝固了作者某個時刻的某種情感、經驗,為我們開拓可被觀看與享受的新對象。然而,藝術並非將現在不屬於事物的性質強加其上(如改變材料的性質),而是賦予事物之前並不屬於它們之性質的「活動」。從通過篩選、組織此活動的方式,進而提升、延長、淨化了知覺經驗。而藝術的經驗與其他休閒活動的經驗差別,只在於其反映、習得的不同文化。


  綜上,作為藝術一部分的建築藝術,建築藝術亦可區分為建築欣賞(appreciation)及建築創作(production)。透過建築欣賞,讓讀者(使用者)重新塑造、創造自己的經驗去理解作品。透過建築創作,則讓作者(設計者)藉由經驗,回顧、反省創作所要呈現的世界。而建築藝術展現了某種可能性,某種僅能透過建築展現的可能性。


  然而,站在實用主義對藝術的立場,沒有手段(工具)與目的之分、沒有自然與經驗之分、沒有理論與實踐之分、沒有科學與藝術之分。因此,建築藝術就是建築(實用、堅固、美觀)。建築之所以不可二分為工具性與藝術性的原因在於,建築不可能僅是工具性的執行法規,還必須提供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設計、美觀。建築亦不可能僅是藝術性的作為設計者情感的自我表達,而無法使用,甚至不安全。然而,並非所有建築都是建築藝術,除了此建築是否整合與統一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增加了材料原先所不具有的特性與關係)之外,關鍵在於此建築是否提供了人們意義。唯有建築提供人們意義的經驗,才使得建築經驗的歷史成為建築發展的歷史。

延伸閱讀:

敝人拙著〈建築的藝術性─建築的精神和空間經驗的過程〉

2020/7/13

avatar-img
48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此訪談對象雖是大五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但這些問題不只是給老師的,更是給所有建築人的提問。身為畢業7年的建築人,想藉此文對片中部份問題的答案稍作補充,以此送給今年所有建築系(所)畢業,準備踏入職場或不管畢業多久,已踏入職場,卻對職場越來越懷疑的你(妳)。   Q1. 到目前為止,對建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何謂台灣建築危機?台灣建築從用人舉才開始(教育、考試)到職業環境(法規、制度)、再到未來的發展性(薪資、能力)等各個環節都有各自的問題。但什麼才是台灣建築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   要了解台灣建築未來的走向,不可不先思考建築學的起源。唯有藉由思考建築學的起源,
  何謂建築現象學?何謂建築的意向性?建築如何被我們知覺?或者說,如何在知覺中意向建築的同一性?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先回答我們如何知覺自我的同一性?   以正立方體為例,同一個面相在不同的時間中呈現不同的輪廓。藉由輪廓,我們得到正立方體的「同一性」。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前一秒與下一秒的
  住屋或稱住宅,是一種建築形式、一種被公認最複雜、最難設計的好的形式。就連維特魯威(Vitruvius)在《建築十書》提出的建築三原則:堅固、實用、美觀,都能夠被打破,或說不被遵守。以堅固為例,在建築還未專門化、分工化之前,結構並不是透過應用力學、材料力學所精確地計算出來的,而是透過經驗的
無的遺忘─痕跡   海德格(Heidegger,1889-1976)在喚起「存有」時,什麼依舊被遺忘了?什麼是「遺忘」?死亡是遺忘嗎?德希達(Derrida,1930-2004)說:「我總是力圖使我自己處在哲學思辨的界限上,我說的是界限,而不是死亡,因為我根本不相信今天人們所輕易說的哲
  此訪談對象雖是大五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但這些問題不只是給老師的,更是給所有建築人的提問。身為畢業7年的建築人,想藉此文對片中部份問題的答案稍作補充,以此送給今年所有建築系(所)畢業,準備踏入職場或不管畢業多久,已踏入職場,卻對職場越來越懷疑的你(妳)。   Q1. 到目前為止,對建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何謂台灣建築危機?台灣建築從用人舉才開始(教育、考試)到職業環境(法規、制度)、再到未來的發展性(薪資、能力)等各個環節都有各自的問題。但什麼才是台灣建築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   要了解台灣建築未來的走向,不可不先思考建築學的起源。唯有藉由思考建築學的起源,
  何謂建築現象學?何謂建築的意向性?建築如何被我們知覺?或者說,如何在知覺中意向建築的同一性?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先回答我們如何知覺自我的同一性?   以正立方體為例,同一個面相在不同的時間中呈現不同的輪廓。藉由輪廓,我們得到正立方體的「同一性」。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前一秒與下一秒的
  住屋或稱住宅,是一種建築形式、一種被公認最複雜、最難設計的好的形式。就連維特魯威(Vitruvius)在《建築十書》提出的建築三原則:堅固、實用、美觀,都能夠被打破,或說不被遵守。以堅固為例,在建築還未專門化、分工化之前,結構並不是透過應用力學、材料力學所精確地計算出來的,而是透過經驗的
無的遺忘─痕跡   海德格(Heidegger,1889-1976)在喚起「存有」時,什麼依舊被遺忘了?什麼是「遺忘」?死亡是遺忘嗎?德希達(Derrida,1930-2004)說:「我總是力圖使我自己處在哲學思辨的界限上,我說的是界限,而不是死亡,因為我根本不相信今天人們所輕易說的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行為之中合法與不合法的區分、言說之中正確與不正確的區分,都是從人實際的經驗與互動的細節中成長起來的。給定先前的法律和一個新的案例,我們會得到新的法律;我們的語言,在我們新的使用方式下,逐漸形成新的慣用語。同樣的,當我們秉著原來的真理接觸到新的事實,我們的心靈便給出了新的真理。
Thumbnail
何謂教育?又何謂真正的學習?今天實孩們帶著試讀生的模樣,著實讓我看見了兩者。
Thumbnail
當你走進美術館,看到一件作品展示了一把實際的椅子、一張椅子的照片,以及一段解釋「椅子」一詞定義的文字時,你會認為這是一件藝術品嗎?還是你會感到困惑,為什麼這樣的展示能被稱為藝術呢?
文化存則國存;文化亡則國亡   我們教出來的是那國的 在師院待了二十年,任職期間,因為擔任<教育實習>課程的關係,經常會帶學生到國小去參觀、見習、試教、實習,參觀過的班級算起來應該有六百班以上,坐在後面觀察老師們認真的教,學生用心的學,教的學的都是為國家的未來在打根基,喜悅之外又有著一份驕傲和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接續學習的本質(上),我想分享亮語社會課的實踐與我如何運用所學在自己的教學上。在實人,到縣史館參訪不是被動瀏覽,而是帶有強烈且共同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
Thumbnail
用長遠的眼光來想像,我們眼前的孩子未來終將長成一個公民,那麼重要的就不再是眼前階段性的成績表現,而是成為一個公民所需要的能力……
Thumbnail
閱讀傳記很適合用來為迷茫的人生尋找方向,建築系的學習過程充滿探索(很多課題)與對話(很多討論和評圖),畢業許多年後我才漸漸體會,空間設計——不論是建築、都市還是環境都是一種哲學式的辯證,而不是科學式的解答,你只能從不斷拆解問題和嘗試回答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和別人都最能接受的答案。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我對歷史學程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人文思維:哲學基本問題期中報告;關於我對知識論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行為之中合法與不合法的區分、言說之中正確與不正確的區分,都是從人實際的經驗與互動的細節中成長起來的。給定先前的法律和一個新的案例,我們會得到新的法律;我們的語言,在我們新的使用方式下,逐漸形成新的慣用語。同樣的,當我們秉著原來的真理接觸到新的事實,我們的心靈便給出了新的真理。
Thumbnail
何謂教育?又何謂真正的學習?今天實孩們帶著試讀生的模樣,著實讓我看見了兩者。
Thumbnail
當你走進美術館,看到一件作品展示了一把實際的椅子、一張椅子的照片,以及一段解釋「椅子」一詞定義的文字時,你會認為這是一件藝術品嗎?還是你會感到困惑,為什麼這樣的展示能被稱為藝術呢?
文化存則國存;文化亡則國亡   我們教出來的是那國的 在師院待了二十年,任職期間,因為擔任<教育實習>課程的關係,經常會帶學生到國小去參觀、見習、試教、實習,參觀過的班級算起來應該有六百班以上,坐在後面觀察老師們認真的教,學生用心的學,教的學的都是為國家的未來在打根基,喜悅之外又有著一份驕傲和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接續學習的本質(上),我想分享亮語社會課的實踐與我如何運用所學在自己的教學上。在實人,到縣史館參訪不是被動瀏覽,而是帶有強烈且共同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
Thumbnail
用長遠的眼光來想像,我們眼前的孩子未來終將長成一個公民,那麼重要的就不再是眼前階段性的成績表現,而是成為一個公民所需要的能力……
Thumbnail
閱讀傳記很適合用來為迷茫的人生尋找方向,建築系的學習過程充滿探索(很多課題)與對話(很多討論和評圖),畢業許多年後我才漸漸體會,空間設計——不論是建築、都市還是環境都是一種哲學式的辯證,而不是科學式的解答,你只能從不斷拆解問題和嘗試回答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和別人都最能接受的答案。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我對歷史學程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人文思維:哲學基本問題期中報告;關於我對知識論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