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16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從《馬丹・蓋赫返鄉記》談真相永遠只有一個嗎?

raw-image



  若某天有個自稱是你的人出現在你面前,並且記憶力比你好,那麼如何證明你比他更「真」呢?若他又比你更受歡迎、比你更有成就,那麼原先喜歡你的人;朋友、親人、愛人,會比較想跟那個人還是跟你在一起呢?


  本書作者為法國歷史學家Natalie Zemon Davis(1928-),其擔任1982年上映的同名電影《馬丁・蓋爾歸來》(Le Retour de Martin Guerre)之電影顧問,並於隔年(1983)出版本書。主要參考之文獻為16世紀參與審判之一的法官葛哈斯(Jean de Coras)所寫的《令人難忘的審判》(Arrest Memorable)。內容描述當時(1560年審判)法國阿爾蒂加(Artigat)一齣著名的假冒案件,主角為馬丹・蓋赫(真馬丹),其妻為貝彤黛,育有一兒,其叔叔為皮耶・蓋赫,假馬丹為阿爾諾。


  1560年審判時,真馬丹約35歲,其離鄉背影、奔赴沙場已12年,故離開時為23歲(1548)。假馬丹則在審判前三年(1557)出現,期間還與妻子生了兩個女兒(一位早夭)。假馬丹靠著口若懸河的本事,及會令演員嫉妒的記憶力,獲得村民與親友的信任。如:假馬丹會叫出名字跟人們打招呼,要是人們未能認出他,他便跟他們聊一聊10年或15年前他們一起做過的事。雖然期間亦有路過阿爾蒂加的士兵認出假馬丹是騙子,因為真馬丹離鄉期間被法國的火繩槍打中腿,致其中一條腿截肢成了木製腿,只是說完便離開,遂不了了之。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假馬丹為了向叔叔皮耶討回離鄉期間種植土地的租金,導致叔叔對其產生懷疑與不信任,最後鬧上了法院。


  審判時,靠著假馬丹的超強記憶力,部分問題甚至連真馬丹都回答不出來,如:離鄉之前留在某一男用運動短褲裡的白色緊身褲的位置,知道所有村民的名字,也知到馬丹與他們的關係。而他敘述出離鄉期間在法國和西班牙拜訪過的地點和人物,後來亦由法院證明屬實。除了記憶力,真假馬丹還有其他差異,如:真馬丹不會書寫與閱讀,假馬丹卻會能寫善讀;真馬丹過去熟悉巴斯克語及熱衷劍術和江湖技藝,假馬丹則不再熟悉與熱衷(法官認為有可能少小離開家鄉拉布爾,未曾真正學會他的母語);外觀上,真馬丹較假瑪丹來得高、瘦、黝黑,過去的鞋匠亦作證假馬丹的腳長變小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卻也有證人堅稱,馬丹的齒顎有爆牙,前額有疤,右手有三個瘤,在假馬丹身上都找得到。而馬丹的妹妹堅稱假馬丹是她們的哥哥,叔叔皮耶的女婿則堅稱假馬丹是騙子。然而,重點不在於指認某一身份的證人人數,而是在於那些證人的品質(quality)。其中最核心的證詞為與馬丹朝夕相處的妻子貝彤黛,因為女性對於「男人對女人的愛撫」是不會搞混的。結果是,妻子貝彤黛在與假馬丹密切生活三年來亦未曾看出。


  在馬丹離鄉這段期間,貝彤黛地位大幅低落,既非人妻亦非寡婦,一邊要堅守婦道照顧獨子,一邊又要保護名譽貞節。好不容易9年後丈夫回來了,且變得更「性」福了(真馬丹性無能亦對房事不感興趣)。就在法官依據「寧可錯放有罪者,也不可誤罰無辜的人。」的準則,及對於婚姻和婚生子女的支持下,將認證假馬丹無罪時,走路一拐一拐的真馬丹出現了......。


  最後,假馬丹被判牽涉竊取繼承權(假冒私生子為親生以便讓私生子擁有繼承權),先進行當眾認罪,再移往阿爾蒂加處死。貝彤黛因表示「婦女容易受騙」,法官假定她的性別優柔寡斷,容易被男性的老練又狡猾所欺騙,而判無罪。真馬丹拋家棄子則被視為年輕的血氣和輕率,亦獲判無罪。法官最後私下和貝彤黛談及:


  法官:「女人往往是男人罪惡的受害者。你是否一開始就知道?」


  貝彤黛:「阿爾諾和我很合拍,馬丁忽視了我,而阿爾諾尊重我,像是真正的丈夫,我完全信任他。」、「我預料了審判的事,本來可以贏,如果馬丁沒有出現,我們就會結成夫妻,沒有人可以否認這一點。」


  法官:「在最後關頭你為什麼要承認?為什麼選擇了馬丁?」


  貝彤黛:「在阿爾諾的眼中,我看到了絕望,我看到了他想要的東西;他想讓我活下去,為了我和我的孩子,所以我這麼做了。」


  結局是完美的嗎?死了一個人、婚姻不再「性」福、夫妻間不再相互尊重。若馬丹未返鄉,或許才是個完美的結局?又何謂「真」?對假馬丹來說,與妻子的愛是真、為家庭付出、守護家庭是真;對妻子貝彤黛來說,家庭幸(性)福是真、等待丈夫返鄉的忐忑與孤寂是真;對真馬丹來說身份是真、斷了腿是真、妻子的背叛是真。又審判的真就是真嗎?審判過程中,認為最真的妻子貝彤黛的證詞,最後竟然是假的,而路過阿爾蒂加的士兵的傳言才是真的。


  並且人都有秘密,不想對任何人說的秘密,包含最親密的人,或者是無法對親密的人說出的秘密,唯有在面對不熟悉的人時,才能放下「社會角色」的面具,向他人傾訴那難以啟齒、無人知曉的秘密。所以,最親密的枕邊人並非所有事情都一清二楚、最真,一方面尚有秘密,另一方面記憶不一定就是真。


  當真馬丹出現時,妻子貝彤黛馬上就知道真假,此種「真」是一種「真」實的感覺(經驗),綜合現實與記憶、理性與感性的感覺。如同最近巧遇畢業九年半的同學,之所以一眼就認出來,正是因為真實的感覺,讓我確信眼前這位就是當年的同班同學。何況故事中的16世紀是少有鏡子,甚至尚未有身份證明文件、錄音錄影設備及指紋臉部解鎖的年代,更是難以迅速得知此人是否為同一人。當一有人率先確定是同一人時,因懷疑我眼中所見與他人所見可能有所不同(沒有鏡子比對),或僅依賴記憶而非感覺就妄加判斷,遂人云亦云的相信了。故真假是種感覺的比較,唯有我們不斷追尋真,才有可能在最後看見最真的生命意義。

2022/11/8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