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筆記|經驗的傳承,可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那些為我們所獨有的,使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感覺,往往只是電光石火的一瞬,要是我們不懂得抓住和品嚐這一瞬,我們便沒有成長,也沒有興奮。 〗─Eric Hoffer : The True Bliever

.....................................

很多人在抱怨「經驗」沒有辦法「傳承」, 責怪一般人只剩「會說的嘴巴」,往往関上「能聽的耳朶」;如果有年齡差距或代間差距,面對長者有關經驗的訓諭,客氣一點的人,可能給你面子,作出傾聽狀,却完全沒把你基於經驗作的建議聽入心。態度差的,大有可能直接把你的話當空氣。

說到「經驗」, 涵蓋了「經歷」與「體驗」。 「經驗」是由個人的知識和理解的積累,通過長期參與和觀察、活動等所積累而來。但是再怎麼寶貴、再怎麼有益後生的經驗,對於從未「經歷」也不曾「體驗」過的人,的確感受不到跟自己有什麼關係。

至於「傳承」是將知識、價值觀或技能從一代人傳遞給下一代。可以通過口頭傳承、書面記錄、教育培訓等方式,將經驗分享給其他人。幫助他們免於重蹈覆轍,並從前人的智慧和經驗中受益。

從這個角度來看,經驗確實有可能被傳承。而傳承方式多種多樣。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將他們的經驗和價值觀直接傳遞給子女,將有助於他們成長和發展。在職場的老員工可以指導新進人員,把他們獨到的經驗和專業知識傳授給後輩,從而提高整個團隊的績效。在社區和文化領域,長者還可以通過故事、傳統和儀式,將他們的經驗和價值觀傳遞給下一代。

然而經驗的傳承之所以面臨一些挑戰。最主要的原因是某些經驗是非正式的、無法量化、無法檢證,也無法透過傳統教育體系或制度來傳承。此外,社會和科技的日新月異也可能導致往昔的經驗已不再適用,需要全新的知識和技能。因此,經驗的傳承,還必需考量環境變化因素,並因應現代教育和培訓方法。不能一廂情願以為所有經驗,都能裨益他人。

我在高教領域工作生活將近半世紀,當然累積可觀的教學研究經驗。也深知若干經驗,絶對可以禆益新的世代。但是「舊經驗」究竟能否傳承給「新世代」?

我從AI的發展,看到新世代正面臨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他們可以透過AI輕易得到知識保存和擴充、問題和解答、自動化流程和最佳實踐方案、個性化建議和學習、以及與他人分享經驗等等多種利益。

雖然如此,AI畢竟僅僅是個工具,人們的深度參與和審慎判斷仍然是經驗傳承的關鍵。因此,在利用AI進行經驗傳承時,仍應謹慎思考並結合前人累積的智慧和價值觀,如此的經驗傳承,才是有意義的傳承。


中興湖(李建崑攝影)

中興湖(李建崑攝影)

中興湖(李建崑攝影)

中興湖(李建崑攝影)

興大康河(李建崑攝影)

興大康河(李建崑攝影)



avatar-img
6.2K會員
667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十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仍然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尺度指量度的範圍。是用以測量、評估或描述事物、現象或概念的標準或框架。而恥度就是「羞恥度」的簡化,指人對自己行為表現或處世狀態感到羞愧、尷尬或不安的程度,
我們各級的教育體系又普遍缺乏邏輯學科或思考方法的課程設計,所以,在公衆言論領域,常常聽聞有心人貌似「精確」實則「曖昧」的表述,國人也往往不能判斷其意義真僞及説話人的真實意向。
當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取代電子及平面媒體時,已經很少人端坐家中,藉由電視收看新聞。如果有,也僅僅把它當作電腦顯示器使用。同時,國人收視新聞的方式也已大幅改變,慣以收看「新聞談話節目」取代收看新聞台。
「凡存在皆合理」這句話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提出的,正確的翻譯是:「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因為誤譯及望文生義,使得這句話被簡化成「凡存在皆合理」。
古人有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英文有句諺語「When God closes a door, he must open another window.(當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祂同時會幫你開一扇窗。)」從前視為當然,其實,未必如此。
某文友分享給我十項「奢侈品」,是美國《華盛頓郵報》在2017評選出來的;我詳看了,覺得非常受用。這十項奢侈品皆非物質性事物,而且都得之不易。
尺度指量度的範圍。是用以測量、評估或描述事物、現象或概念的標準或框架。而恥度就是「羞恥度」的簡化,指人對自己行為表現或處世狀態感到羞愧、尷尬或不安的程度,
我們各級的教育體系又普遍缺乏邏輯學科或思考方法的課程設計,所以,在公衆言論領域,常常聽聞有心人貌似「精確」實則「曖昧」的表述,國人也往往不能判斷其意義真僞及説話人的真實意向。
當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取代電子及平面媒體時,已經很少人端坐家中,藉由電視收看新聞。如果有,也僅僅把它當作電腦顯示器使用。同時,國人收視新聞的方式也已大幅改變,慣以收看「新聞談話節目」取代收看新聞台。
「凡存在皆合理」這句話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提出的,正確的翻譯是:「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因為誤譯及望文生義,使得這句話被簡化成「凡存在皆合理」。
古人有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英文有句諺語「When God closes a door, he must open another window.(當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祂同時會幫你開一扇窗。)」從前視為當然,其實,未必如此。
某文友分享給我十項「奢侈品」,是美國《華盛頓郵報》在2017評選出來的;我詳看了,覺得非常受用。這十項奢侈品皆非物質性事物,而且都得之不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任何尋求安慰的行為都不會讓你成長
前言 不知道別人有沒有這樣的經驗?跟熟識的熟齡夫妻檔聊天時,所聽到的很少是對另一半的讚美和感謝,相反的,絕大多數都是對另一半的批評和數落。換句話說,我們很容易把別人對我們做的好事視為理所當然,把別人對我們做的錯事視為罪大惡極,以致念念不忘。這種情形如果只是一個、兩個還可以理解,然而大多數如此,可能
Thumbnail
你不敢想起來的事情這麼多,又如何說明自己看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呢。
Thumbnail
沒有長期、深入的聆聽,就沒有無誤會的理解。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偶爾在某些互動的情境下,或多或少地會感覺到,似乎對方並沒有真的「聽」你說什麼。有的時候,對方或許是善意地急於分享,所以必須要有一個讓他的經驗或想法能夠開始展現或闡述出來的前提。
Thumbnail
忘了從哪裡聽到的很有感見解,令人茅塞頓開。 ​ 「溝通」至關重要的關鍵,是傾聽。 遇過不少很會講的人,不會傾聽,很多人不願意聽別人說,往往都是一個勁的塞自己的意見,自己會怎樣做的劇本,給別人。 口沫橫飛的人啊,你真的會溝通嗎?你真的有講到正確的點上嗎? 沒有,那我只好給你打0分。有可取之處
Thumbnail
你應該有被別人說過「你有在聽我說話嗎?」的經驗,一是真的沒在聽,二是有聽沒有懂,三是有聽懂,但不同意對方意思之外,還一直給建議或自己的想法,對方沒被接受還被教育。 因此不開心說你「沒在聽」很正常,建議做法是接受對方的想法不同,對方想知道你的想法時你再說。 「溝通」與「教育」的差異 接下來我
Thumbnail
說不太出大眾喜歡聽的話,算不算是一種「不會說話」。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任何尋求安慰的行為都不會讓你成長
前言 不知道別人有沒有這樣的經驗?跟熟識的熟齡夫妻檔聊天時,所聽到的很少是對另一半的讚美和感謝,相反的,絕大多數都是對另一半的批評和數落。換句話說,我們很容易把別人對我們做的好事視為理所當然,把別人對我們做的錯事視為罪大惡極,以致念念不忘。這種情形如果只是一個、兩個還可以理解,然而大多數如此,可能
Thumbnail
你不敢想起來的事情這麼多,又如何說明自己看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呢。
Thumbnail
沒有長期、深入的聆聽,就沒有無誤會的理解。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偶爾在某些互動的情境下,或多或少地會感覺到,似乎對方並沒有真的「聽」你說什麼。有的時候,對方或許是善意地急於分享,所以必須要有一個讓他的經驗或想法能夠開始展現或闡述出來的前提。
Thumbnail
忘了從哪裡聽到的很有感見解,令人茅塞頓開。 ​ 「溝通」至關重要的關鍵,是傾聽。 遇過不少很會講的人,不會傾聽,很多人不願意聽別人說,往往都是一個勁的塞自己的意見,自己會怎樣做的劇本,給別人。 口沫橫飛的人啊,你真的會溝通嗎?你真的有講到正確的點上嗎? 沒有,那我只好給你打0分。有可取之處
Thumbnail
你應該有被別人說過「你有在聽我說話嗎?」的經驗,一是真的沒在聽,二是有聽沒有懂,三是有聽懂,但不同意對方意思之外,還一直給建議或自己的想法,對方沒被接受還被教育。 因此不開心說你「沒在聽」很正常,建議做法是接受對方的想法不同,對方想知道你的想法時你再說。 「溝通」與「教育」的差異 接下來我
Thumbnail
說不太出大眾喜歡聽的話,算不算是一種「不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