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腦學】治療拖延可能導致憂鬱症轉變為難治型憂鬱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治療拖延可能會導致難治型憂鬱症。

治療拖延可能會導致難治型憂鬱症。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4/03/24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與正念認知心理治療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罹患憂鬱症時,到底要不要就醫呢?會不會再努力一點,憂鬱症就會自己好轉了呢?」在這篇文章裡,讓我們談談臨床上憂鬱症的「治療拖延現象」,希望能夠幫助讀者,理解憂鬱症早期治療的重要性,避免自己養成難治型憂鬱症的體質喔。




憂鬱症的治療拖延現象

雖然憂鬱症已經被廣泛衛教與宣導,但仍有許多未被治療的憂鬱症患者。

罹患憂鬱症的過程,往往緩慢而逐漸進展。當一個人,從偶爾出現的正常憂鬱情緒,慢慢進展到整日悶悶不樂、思考功能退化時,往往已經是許多個月後的事情。然而,一個人即便有憂鬱症的知識,也不一定能夠自我覺察,甚至,不一定能夠接受,原本樂觀的自己會成為憂鬱症的患者。

對於憂鬱症,一般人實在有太多迷思。樂觀的人,相比起悲觀的人,並沒有更多憂鬱症免疫的能力。社區實務臨床上,罹患憂鬱症的患者,樂觀的人遠比悲觀的多。

對於憂鬱症,有些人出於否認心態,會採取拖延戰術,除了迴避就醫,也迴避進行生活調整與改變。另一些人,會做出改變,嘗試各種不同的壓力管理、運動訓練或心靈課程,雖然有些人可能從這些轉變中獲得幫助,但有些人憂鬱症會持續甚至惡化。

因此,當一個憂鬱症患者進入診間時,往往已經距離符合憂鬱症診斷延遲許多時間。早期憂鬱症患者常諱疾忌醫,甚至需要家屬用條件交換帶個案就醫治療,但這種療效往往不佳,因為患者本身常常對治療有所抗拒。近年來,主動就醫的憂鬱症患者增加,反而是家屬或伴侶反對個案服藥的比率在上升,大多出於對於憂鬱症或憂鬱治療的誤解與錯誤認知。

從符合憂鬱症診斷到第一次就醫的時間,我們暫且稱之為「治療拖延時間」。這個時間從早期的6個月到3年,COVID-19疫情後,逐漸縮短到3個月到3年。整體來說,早期就醫的比率有逐漸增加。這是非常好的變化。


憂鬱症治療拖延對治療反應的影響

根據過去研究與臨床治療反應,早期就醫,不管是心理治療或是藥物治療,治療反應佳,拖延得越久,出現憂鬱症的焦慮症狀、身體症狀或是顯著認知功能障礙時,往往藥物治療反應較慢,甚至構成難治型憂鬱症,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

在2012年,就有研究發現,在因憂鬱症住院的患者中,與早期治療的憂鬱症患者相比,首次憂鬱症發作6個月以上才接受憂鬱症治療的憂鬱症患者,其憂鬱症緩解率顯著降低。

實務上,至少有一半以上憂鬱症患者對於憂鬱症治療藥物反應不佳,來自於治療拖延。


難道憂鬱症不會自己好轉嗎?

部分初發憂鬱症會自然緩解,但這個緩解不是甚麼都不用做就會自然發生的。如同前面所提,憂鬱症患者必須自我覺察自己有所不同,做出生活調整、自我改變甚至是環境改變,才有機會獲得改善。

根據研究,初發憂鬱症患者,有一半的人可以3個月內獲得憂鬱緩解。這部分人,通常憂鬱症症狀較輕微且短暫、未合併焦慮症狀,且生活失能日子少於2周。剩餘的一半,隨著時間進續行進,能夠從憂鬱症脫離的人越來越少,每5個憂鬱症患者中,就有1個人憂鬱症持續超過2年也未改善。

因此,如何在早期診斷,規劃憂鬱症治療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是踏入精神科診間,獲得憂鬱症診斷後,只有服用憂鬱症治療藥物一途。許多輕度憂鬱症患者,並不一定需要服用憂鬱症治療藥物。


治療拖延為何會造成憂鬱症治療反應不佳?

我們可以從不同面向來分析。

第一,憂鬱性的反芻思考,會隨著憂鬱病程逐漸鞏固與惡化,越難以鬆動,頭腦的認知彈性變差,對認知型心理治療的反應也越來越差,對於外在的介入更難以持續,對於失敗更難以忍受,對於挫折更為敏感,且常常合併災難性思考與絕望感。

第二,慢性憂鬱症患者的頭腦與身體營養條件每況愈下。慢性憂鬱症患者飲食常出現營養不良、不均衡或偏食的現象,體重過瘦、貧血、月經中斷、反覆感染、發炎性反應的現象都很常見。當營養條件不佳,憂鬱症治療同時也要處理營養問題,無法只靠藥物治療改善。

第三,不動。在臺灣本土文化下,生病就是要休息。許多精神科患者,初診不是想治療,是想請假。然而,憂鬱症治療的休息,不是躺在家中床上不動也不吃。憂鬱症治療中的休息,是減少原本生活或環境中的壓力,而不是睡覺12個小時甚至超過24小時。

第四,對於治療時間的錯誤期待。憂鬱症治療中,不管是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腦刺激治療,都需要時間,這個時間的單位是以月來計算,而不是以分鐘或小時為單位。然而,治療拖延的重度憂鬱症患者,反而常常對於憂鬱症治療藥物有錯誤的期待。有些患者對藥物治療的期待是開始服藥後,1天內就要好轉,1周就要恢復正常而停藥,否則就是藥物沒效。但是,讓我們動腦想一想,如果憂鬱花了2年變成憂鬱症,這世間卻存在有種藥物1周讓憂鬱症完全消失,這種藥物真的存在嗎?即便是當下最紅的自費鼻噴劑esketamine也無法保證這件事的發生。


憂鬱症早期治療一定治療反應好?

早期治療不一定代表憂鬱症患者對憂鬱症治療藥物反應好。

出於體質、慢性或重大生理疾病、認知障礙、人格特質、慣性、環境與社會因素,憂鬱病因越複雜的憂鬱症患者,越不可能只依賴憂鬱症治療藥物達到憂鬱症緩解。在難治型憂鬱症患者族群,超過一半以上患者有著藥物治療無法改善的病因,特別是認知障礙、人格特質、慣性、環境與社會因素。

這也是為什麼,精神科醫師如此重要,因為除了開立正確憂鬱症治療藥物,評估一個人是否需要合併心理治療、運動治療、營養治療或轉介其他科別醫師進行進一步檢查與治療,非常重要。許多患者的生理疾病,其實都是精神科醫師初步懷疑後進而診斷出來的。


結論:對於憂鬱症,3個月是關鍵自我調適期

雖然憂鬱症患者有一半可以在3個月內自然緩解,但這些自然緩解的個案大部分是輕度憂鬱症患者,憂鬱病因單純且容易進行改變與調整。如果懷疑自己罹患憂鬱症,嘗試自我調整3個月後憂鬱症狀持續甚至惡化,建議即時就醫,避免轉變為難治型憂鬱症體質。如果已經出現認知功能損害,例如學業或工作能力與效率下降,建議迅速就醫評估,不要繼續延遲。


avatar-img
121會員
73內容數
情緒腦學,彙整與精神科、身心科相關的腦科學論文,幫助讀者透過腦科學來理解自身或親朋好友遭遇的情緒障礙或情緒疾病(憂鬱、焦慮、強迫等等)。與公開的文章不同,情緒腦科學專欄,將更深入解釋腦部與情緒的關聯,幫助希望進一步理解情緒在頭腦間運作機轉的讀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醫療心空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除了了解「季節性情緒失調」的種類、可能病因與治療方式,有沒有辦法預防季節性情緒失調的發生呢?要百分百預防季節性情感失調很困難,然而,過去的研究與前人的努力依舊展示了一些我們可以遵行或嘗試的方向。在這篇文章裡,我們也會提供1個4個問題的篩檢量表供您自己評估與使用。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還記得上次我們介紹的「季節性情緒失調」包含哪3種嗎?如果忘記了,可以回去複習喔。在這一篇文章中,我們來講解一下季節性情緒失調可能的病因,精神科藥物治療,與其他非藥物的治療方式。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社區上呼吸道感染大爆發,天氣又冷,許多人躲在家中避寒。趁著這樣的冬季日子,讓我們來認識每年秋冬,年復一年,身心科門診必然出現的一種情緒失調──「季節性情緒失調」。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之前我們曾經介紹過有些人會使用「抗壓能力不足」、「失眠或睡眠不足」來代稱「憂鬱症」,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繼續認識臨床上,其他常見的「憂鬱症」替代名詞。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憂鬱症」三個字看似簡單,卻是許多人的心魔。罹患憂鬱症就像罹患癌症一樣,好像是某種絕望的象徵。為了替代「憂鬱症」,許多人選擇引用其他名詞來代稱自己的「憂鬱症」。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整理了一些常見的替代名詞。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在臺灣,憂鬱症的汙名化非常嚴重。關於憂鬱症汙名化,我們可以從一個人周遭的人與其自己對自身的道德批評來看。被汙名化的,其實有時候不是憂鬱症本身,而是從根本上,否認一個人的心智與情緒運作與頭腦有關。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除了了解「季節性情緒失調」的種類、可能病因與治療方式,有沒有辦法預防季節性情緒失調的發生呢?要百分百預防季節性情感失調很困難,然而,過去的研究與前人的努力依舊展示了一些我們可以遵行或嘗試的方向。在這篇文章裡,我們也會提供1個4個問題的篩檢量表供您自己評估與使用。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還記得上次我們介紹的「季節性情緒失調」包含哪3種嗎?如果忘記了,可以回去複習喔。在這一篇文章中,我們來講解一下季節性情緒失調可能的病因,精神科藥物治療,與其他非藥物的治療方式。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社區上呼吸道感染大爆發,天氣又冷,許多人躲在家中避寒。趁著這樣的冬季日子,讓我們來認識每年秋冬,年復一年,身心科門診必然出現的一種情緒失調──「季節性情緒失調」。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之前我們曾經介紹過有些人會使用「抗壓能力不足」、「失眠或睡眠不足」來代稱「憂鬱症」,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繼續認識臨床上,其他常見的「憂鬱症」替代名詞。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憂鬱症」三個字看似簡單,卻是許多人的心魔。罹患憂鬱症就像罹患癌症一樣,好像是某種絕望的象徵。為了替代「憂鬱症」,許多人選擇引用其他名詞來代稱自己的「憂鬱症」。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整理了一些常見的替代名詞。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在臺灣,憂鬱症的汙名化非常嚴重。關於憂鬱症汙名化,我們可以從一個人周遭的人與其自己對自身的道德批評來看。被汙名化的,其實有時候不是憂鬱症本身,而是從根本上,否認一個人的心智與情緒運作與頭腦有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憂鬱症/躁鬱症的情緒起起伏伏,一下子心情好一下子又反常,身為患病之人,實在痛苦。無盡的累、疲乏總讓人不想做事、昏昏欲睡,這段無解的低落期,該怎麼解決呢?
Thumbnail
我分享了從確診憂鬱症到停藥進程中的一些方法,以及對抗憂鬱症的武器,希望能給需要的人一點幫助。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憂鬱症的個人故事分享,包含了病症起因與症狀的描述、憂鬱與憂鬱症的區別,並提供了網站與社團資源。
Thumbnail
憂鬱症仍存有過去錯誤的觀念及態度,甚至不懂得憂鬱症的人在想什麼。瞭解憂鬱症的發作原因,包括生理、心理和環境等多重因素,能夠幫助及早發現並治療。透過憂鬱症自我檢測方式,您可以早期發現憂鬱症的症狀。除了專業治療外,培養正向思考也是重要的。若您或身邊的親友發現異常情緒,積極就醫,提前預防才能有效控制症狀。
你知道嗎?壓力大時,不只會讓人累、心情差,甚至可能讓大腦裡的化學物質出問題,導致憂鬱症!所以平常真的要注意,像是規律睡覺、運動流流汗、靜下心放空一下,這些都很重要。如果發現壓力已經大到撐不住,記得要找醫生聊聊,早處理就能避免越陷越深。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重新接受憂鬱治療的心路歷程。對於這突如其來的消息,作者感到絕望和困惑。儘管她曾嘗試減藥並調整生活方式,但現實的轉變仍讓她感到不知所措。這段文字突顯了作者對治療過程中種種矛盾情緒的掙扎,以及對未來前路的不確定感。
Thumbnail
OK,guys. 你們殷殷期盼的文章來了。 「警告:此文章不適合沒有想要改變的人閱讀,不過要讀也不是不行(蛤);本文章毫無科學、理性、務實,僅為個人觀點及方法分享,有任何進一步需求請洽專業人士協助。本人不保證以下方法皆適用於每一個人。」
Thumbnail
在台灣,罹患憂鬱症的人數預估有200萬人,但卻只有不到三成的患者前來就診。也因為這樣,擁有正確的憂鬱症觀念非常重要,除了能更瞭解自己的狀況,也可能拯救周遭的親朋好友。以下昕頤診所精心幫你準備了關於憂鬱症必看的7篇文章,讓你快速認識憂鬱症的症狀與治療,並解答多久會痊癒、如何陪伴等重點。 正常人吃
Thumbnail
憂鬱症/躁鬱症的情緒起起伏伏,一下子心情好一下子又反常,身為患病之人,實在痛苦。無盡的累、疲乏總讓人不想做事、昏昏欲睡,這段無解的低落期,該怎麼解決呢?
Thumbnail
我分享了從確診憂鬱症到停藥進程中的一些方法,以及對抗憂鬱症的武器,希望能給需要的人一點幫助。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憂鬱症的個人故事分享,包含了病症起因與症狀的描述、憂鬱與憂鬱症的區別,並提供了網站與社團資源。
Thumbnail
憂鬱症仍存有過去錯誤的觀念及態度,甚至不懂得憂鬱症的人在想什麼。瞭解憂鬱症的發作原因,包括生理、心理和環境等多重因素,能夠幫助及早發現並治療。透過憂鬱症自我檢測方式,您可以早期發現憂鬱症的症狀。除了專業治療外,培養正向思考也是重要的。若您或身邊的親友發現異常情緒,積極就醫,提前預防才能有效控制症狀。
你知道嗎?壓力大時,不只會讓人累、心情差,甚至可能讓大腦裡的化學物質出問題,導致憂鬱症!所以平常真的要注意,像是規律睡覺、運動流流汗、靜下心放空一下,這些都很重要。如果發現壓力已經大到撐不住,記得要找醫生聊聊,早處理就能避免越陷越深。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重新接受憂鬱治療的心路歷程。對於這突如其來的消息,作者感到絕望和困惑。儘管她曾嘗試減藥並調整生活方式,但現實的轉變仍讓她感到不知所措。這段文字突顯了作者對治療過程中種種矛盾情緒的掙扎,以及對未來前路的不確定感。
Thumbnail
OK,guys. 你們殷殷期盼的文章來了。 「警告:此文章不適合沒有想要改變的人閱讀,不過要讀也不是不行(蛤);本文章毫無科學、理性、務實,僅為個人觀點及方法分享,有任何進一步需求請洽專業人士協助。本人不保證以下方法皆適用於每一個人。」
Thumbnail
在台灣,罹患憂鬱症的人數預估有200萬人,但卻只有不到三成的患者前來就診。也因為這樣,擁有正確的憂鬱症觀念非常重要,除了能更瞭解自己的狀況,也可能拯救周遭的親朋好友。以下昕頤診所精心幫你準備了關於憂鬱症必看的7篇文章,讓你快速認識憂鬱症的症狀與治療,並解答多久會痊癒、如何陪伴等重點。 正常人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