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間的故事:從眾效應與改變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幾天整理照片時,正好翻到前幾週,家族到阿里山腳逐鹿部落遊玩的照片,其中觀賞鄒族劇場的體驗,正好和昨天發表關於行動的勇氣主題相呼應,因為在劇場表演接近尾聲的時後,台上的鄒族舞者會邀請台下的觀眾上台,一起加入鄒族迎賓的舞蹈行列中,結果整個家族十來個人,只有筆者一個人孤身上台與舞者同樂…

 

天啊,不過就只是一起跳個舞而已,平常自嗨到不行的兩個女兒,瞬間變成縮在一角受到驚嚇的小貓一般,深怕被抓到前頭,在眾人目光化成的箭矢之下,給射到千瘡百孔、體無完膚。

 

表演結束之後,兩個女兒又恢復活力,開始七嘴八舌起來,一下說爸爸跳舞好難看,一下說爸爸表情有點僵硬,一下說裡面就爸爸最胖,一下說… 總之,都不是好話就是… 哭笑不得的被批評人忍不住先打斷她們的吐槽,問到:「怎麼都不願意一起上台跳舞呢?」,大女兒說:「我覺得自己跳不好,會被別人笑。」小女兒說:「為什麼一定要上台啊? 大家也都沒有上去啊!」,果不其然,“從眾效應”還是不能免俗的發生在她們身上。

 

筆者繼續問道:「那麼妳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爸爸願意上去呢?」,大女兒回答:「爸爸你的想法本來就和大家不一樣啊。」,小女兒冷不防插了一句:「就愛現嘛!」(暈倒),被批評人無奈地拿出手機搜尋 “從眾效應”,並將之遞給她們倆研究一番,再解釋道:「“從眾效應”其實是一種人的天性,當遠古文明還在狩獵階段,這樣的做法多數時候可以很好的保護個人,因為妳會隱身在群體裡,從而大幅降低被攻擊的機會,因此可以提升存活的機率。」「但是,放在現代社會裡,如果不能察覺“從眾效應”對自己決策的影響,在很多時候其實自以為最有利的選擇,恰恰是最糟糕的選項喔!」

 

「舉例來說,平常學校生活裡,上台發表或報名參與競賽等,一定總是固定幾位同學輪流上場,而且他們也因為常常有表現的機會,心態和一些細節上都掌握得相當不錯,也常常帶回不錯的結果。久而久之,班上也會默認這個事實,從而繼續讓他們做為班級的代表,於是對於常常爭取表現機會的同學們,就形成了一個不斷向上攀升、表現愈來愈好的上升螺旋。換在爸爸的職場上,也是一樣的,每當有特殊的專案團隊要成立時,最常被拉進去的成員,基本都是那些固定班底,一樣會發現做得愈多就愈熟練,也就愈有機會在專案尾聲時,交付出一個眾人都能認可的好成果。」

 

筆者此時再問道:「如此一來,當下次再有表現機會出現時,會改變想法,去努力爭取嗎?」,大女兒連連點頭,反倒是小女兒再次發出靈魂拷問:「可是,我會不會因為常常爭取表現機會,反倒讓班上其他同學給我貼上“不合群”的標籤嗎? 如果會因為這樣失去朋友,那還是算了。」筆者笑了笑,再次解釋道:「說的很好喔,但是看看那些常代表班級出賽的同學,他們有相同的困擾嗎? 他們會沒朋友嗎? 相信是不會的,因為“從眾效應”的另一個面向,就是人們往往習慣於“被領導”,或許會有意見,但更多的是逆來順受,看看各朝代的歷史就能知道了。拉回正題,下次再碰到類似狀況時,希望妳們能夠先屏除心中“和大家一樣,我會比較舒服”的想法,認真思考事情對自己帶來的好處及壞處,再下決定喔!」

 

PS. 文末要感謝筆者的父親,自幼即鼓勵筆者多爭取能表現的機會,雖然他的出發點,是藉準備的過程而能多加鍛鍊心智等各個層面,但還是衷心感謝父親的教導,讓筆者在多次爭取各種表現機會後,能較常人裝備更多的創業武器,最終走上創業這條路,並且能進一步釐清這背後的人性,轉而再教育下一代。「爸,謝謝您!」

認為教育體制跟不上時代變化? 認為教改離親子共同理想愈來愈遠嗎? 帶著孩子一起創業吧! 沒方向,那就一起創業找想法吧! 遇問題,那就一起創業尋解答吧! 缺成果,那就一起創業求突破吧! 我是兩女寶的爸,我推行"親子共創業" 運動! 歡迎來信討論,可聯繫corningl@yahoo.com.tw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作者透過教育背景回憶家中大女兒對於「準備好」的困惑,反思教育體制與實際應用的落差,分享商業創業的基本邏輯,強調快速行動的重要性,並希望讓兩個女兒能夠理解和運用商業思維。
最近在翻找一些文章時,看到了洪蘭教授在2012年天下雜誌513期提到的: 只有創業,才能就業。讀後深有所感,但是鼓勵一位中學生去微創業,在升學主義掛帥的主要社會氛圍下,似乎會遭遇不少的困難。如果筆者自己先微創業一次,那麼,是不是就可以為孩子去除這條創業路上的不少地雷?
作者透過教育背景回憶家中大女兒對於「準備好」的困惑,反思教育體制與實際應用的落差,分享商業創業的基本邏輯,強調快速行動的重要性,並希望讓兩個女兒能夠理解和運用商業思維。
最近在翻找一些文章時,看到了洪蘭教授在2012年天下雜誌513期提到的: 只有創業,才能就業。讀後深有所感,但是鼓勵一位中學生去微創業,在升學主義掛帥的主要社會氛圍下,似乎會遭遇不少的困難。如果筆者自己先微創業一次,那麼,是不是就可以為孩子去除這條創業路上的不少地雷?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父後將近五千個日子,我想我不是因為我終於接受了父親不在了這個事實而不哭泣,而是我終於不再從任何人身上尋找父親的疼愛,安撫好自己所以不哭泣了!
七夕情人節----給我摯愛的兩位前世情人 “你們小小的手,握在我的掌心,就像溫柔的小暖包,很暖很暖”
米湯 2019年8月23日我到竹東參加新書分享會,分享最後有一位國中的小朋友問我:「對於父親過世這件事情您走出來了嗎?甚麼時候走出來的?」
那遙遠的思念,總是飄著那麼一抹的咖啡香。 我對於咖啡的啟蒙,是從老爸的下午茶時光開始的。當時家裡開幼稚園,當老師用風琴彈奏點心時間的歌曲時,爸爸早就在熬煮他自己的「咖啡茶」了,我記得爸媽每天下午都固定要來個午茶時間,當年在這個小小的眷村裡,咖啡還算是很新奇的飲品,而當時也不似現在咖啡店林立..
善於掌握人性情感的陳昇,又是如何表現父親的形象呢?其實陳昇筆下的父親,經常是以「外省老爹」的身分出現,如同我介紹過的「老兵三部曲」,這些年邁老去的父親,可能是子女或外人眼中頑固的老人,緬懷著那些光榮卻遙遠的過去,叫人難以親近卻又不忍遠離,或許這樣的身影也近似「父親」這個角色的普遍形象吧,總是讓人感覺
父後將近五千個日子,我想我不是因為我終於接受了父親不在了這個事實而不哭泣,而是我終於不再從任何人身上尋找父親的疼愛,安撫好自己所以不哭泣了!
七夕情人節----給我摯愛的兩位前世情人 “你們小小的手,握在我的掌心,就像溫柔的小暖包,很暖很暖”
米湯 2019年8月23日我到竹東參加新書分享會,分享最後有一位國中的小朋友問我:「對於父親過世這件事情您走出來了嗎?甚麼時候走出來的?」
那遙遠的思念,總是飄著那麼一抹的咖啡香。 我對於咖啡的啟蒙,是從老爸的下午茶時光開始的。當時家裡開幼稚園,當老師用風琴彈奏點心時間的歌曲時,爸爸早就在熬煮他自己的「咖啡茶」了,我記得爸媽每天下午都固定要來個午茶時間,當年在這個小小的眷村裡,咖啡還算是很新奇的飲品,而當時也不似現在咖啡店林立..
善於掌握人性情感的陳昇,又是如何表現父親的形象呢?其實陳昇筆下的父親,經常是以「外省老爹」的身分出現,如同我介紹過的「老兵三部曲」,這些年邁老去的父親,可能是子女或外人眼中頑固的老人,緬懷著那些光榮卻遙遠的過去,叫人難以親近卻又不忍遠離,或許這樣的身影也近似「父親」這個角色的普遍形象吧,總是讓人感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公子最近一個族人小孩出國去念書 她跟我說,她教育小孩 很重要一點就是要教他會感恩 我覺得這媽媽很棒   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太多人以自我我中心 完全忘了社會的運作 就是人跟人之間的互利互惠 或是我之前說的曾國藩的處世重點,利他   利他,你才會有所得 這就是中國人的智慧  
小學五年級之前,都是男女混座的,原本大家都相處的和樂融融,變數是在一位男同學開始拉女同學的頭髮以後,所有的同學除了學音樂、學繪畫和成績很好的人之外,全部有了相同的行為!我有去問過最先開始的同學,他說是鄰居教的! 我們可以很輕描淡寫的說,就是小男孩想引起小女孩的注意。但是這種心念從它開始以後,就不會
看到不同的家長與孩子的互動 時常讓我想到我與兒子們的關係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臺灣9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長時所面臨的親子教育觀念,以及青春期男女之間的相處情形。同時也提出了臺灣教育中缺乏人際互動和兩性關係教育的問題。
增廣賢文上有一句:子女不教,如養驢豬。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大概是跟我同年的男子,被他女兒或是媳婦當街責駡。 我們這種五年級生,已經不太隨意駡小孩了,更不可能當衆斥責。今天看到的事,應該說是我們的報應嗎?駡人的如果是他女兒,那是自己教的不好;如果是媳婦,那是兒子教的不好。反正都是我們這一代的錯!
Thumbnail
心理、情緒是時代的新課題,過往的歷史中並沒有紀錄有關如何照顧「老小孩」的資料,無法可依循。倒使得大齡眾有自身更大的心理問題要面對。
Thumbnail
文章中分享了一段小女孩在玩鞦韆的故事,父親以引導而非命令的方式教導女孩面對同儕需求。同時也提到了父母不願意成長可能導致的傷害,以及在社會中尋求認同感所帶來的影響。最後作者分享了在西方教育環境中體會到的鼓勵獨特與開放性的教育方式。總結,這篇文章呼籲用愛與尊重來引導孩子成長,而不是傳統命令式的教養方式。
Thumbnail
前陣子 家中的寶貝妹妹 參加了跳舞的練習與表演, 但表演的前兩天 卻出現發燒與臉部紅腫等症狀, 直到表演前一天, 家人還在擔心, 是否該讓阿妹參與演出。
公子最近一個族人小孩出國去念書 她跟我說,她教育小孩 很重要一點就是要教他會感恩 我覺得這媽媽很棒   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太多人以自我我中心 完全忘了社會的運作 就是人跟人之間的互利互惠 或是我之前說的曾國藩的處世重點,利他   利他,你才會有所得 這就是中國人的智慧  
小學五年級之前,都是男女混座的,原本大家都相處的和樂融融,變數是在一位男同學開始拉女同學的頭髮以後,所有的同學除了學音樂、學繪畫和成績很好的人之外,全部有了相同的行為!我有去問過最先開始的同學,他說是鄰居教的! 我們可以很輕描淡寫的說,就是小男孩想引起小女孩的注意。但是這種心念從它開始以後,就不會
看到不同的家長與孩子的互動 時常讓我想到我與兒子們的關係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臺灣9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長時所面臨的親子教育觀念,以及青春期男女之間的相處情形。同時也提出了臺灣教育中缺乏人際互動和兩性關係教育的問題。
增廣賢文上有一句:子女不教,如養驢豬。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大概是跟我同年的男子,被他女兒或是媳婦當街責駡。 我們這種五年級生,已經不太隨意駡小孩了,更不可能當衆斥責。今天看到的事,應該說是我們的報應嗎?駡人的如果是他女兒,那是自己教的不好;如果是媳婦,那是兒子教的不好。反正都是我們這一代的錯!
Thumbnail
心理、情緒是時代的新課題,過往的歷史中並沒有紀錄有關如何照顧「老小孩」的資料,無法可依循。倒使得大齡眾有自身更大的心理問題要面對。
Thumbnail
文章中分享了一段小女孩在玩鞦韆的故事,父親以引導而非命令的方式教導女孩面對同儕需求。同時也提到了父母不願意成長可能導致的傷害,以及在社會中尋求認同感所帶來的影響。最後作者分享了在西方教育環境中體會到的鼓勵獨特與開放性的教育方式。總結,這篇文章呼籲用愛與尊重來引導孩子成長,而不是傳統命令式的教養方式。
Thumbnail
前陣子 家中的寶貝妹妹 參加了跳舞的練習與表演, 但表演的前兩天 卻出現發燒與臉部紅腫等症狀, 直到表演前一天, 家人還在擔心, 是否該讓阿妹參與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