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選題#11|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了解新世代的好孩子症候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主管當大家的面稱讚我時,我會感到不自在,因為我知道,這些稱讚會改變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樣子,而且很有可能是壞的影響。

我在看《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這本書時,回想起自己剛出社會工作時所發生的兩個經驗。

第一個經驗是,在我剛出社會不久,由於本身是乾癬患者與心理師的雙重身分,再加上碩士論文專研的就是慢性病患者的心理調適。所以,有間大醫院邀請我出席分享有關「慢性病患者的心理調適」的演講,事後主辦單位也安排了記者採訪,於是我的故事就這麼登上了部分的媒體。

對我來說,這些報導的意義是在於,能讓更多人理解乾癬患者的處境與心路歷程。然而,這些報導卻成為我工作場所裡,某些同事間的「取笑」話題。有人表現出自己也想上媒體的渴望,並下了「要有病」才能登上媒體的結論,還開玩笑的說自己「腦殘」可以嗎?

另一個經驗是來自一位視障同事的經驗,由於她重度視障,有特別政府申請「職務再設計」的計畫,簡單來說會有一位視力協助員,來幫他處理一些文書作業。然而,有些同事也是在大家都在場的情況下,包含我與那位視障同事,他們以取笑的態度,討論「很羨慕某人有專人服務,不然也把自己的眼睛的戳瞎好了?」之類的言論。

面對這些經驗,我其實很慶幸自己與視障同事,原本就保有健康的心理狀態,我們都很清楚知道那些玩笑式的言論,問題不在於我們本身,而是來自於對方對我們的惡意,甚至是忌妒。然而,這些也是社會對他們的影響。所以,我們的心情不太會受到影響,反而還有點對他們感到可悲。

然而,原本一件好的事情,都可以拿來當作取笑的話題。

假若,這樣的氛圍是在兒童或青少年的環境下發展,會對他們的心靈造成多大的傷害?這又會使他有多害怕自己被關注、被注意呢?

raw-image

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

《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這本書的主題,談的就是「新世代的好孩子症候群」。我發現年輕的自己也有點像。例如當主管當大家的面稱讚我時,我會感到不自在,因為我知道,這些稱讚會改變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樣子,而且很有可能是壞的影響。

在書中,作者解釋為什麼有些學生寧可老師不發一語,也不要在人前誇獎他們的理由?

1.他們實際的表現與自己自信的差距。

作者認為現代大多數學生的自我肯定感都非常低,在人前受人稱讚時,對於無能的自己來說是相當大的壓力。因此,稱讚就會成為一種負荷。

2.擔心自己的形象在其他人眼中產生變化。

雖然被稱讚會感到壓力,但對許多學生來說,這並無法將「自己變得顯眼」的巨大抗拒感給壓下去。

一起共創更適合各種人生存的多元社會

其實,我在工作上所接觸的大學生中,有部分的學生能夠呼應作者解釋的原因,甚至有些剛出社會工作的年輕人,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為什麼年輕的自信心低落?為什麼年輕人對稱讚會感到壓力?每當出現有人指責或評論現代年輕人的問題時,我都會反思身為大人的我們,究竟是創造了什麼樣的社會氛圍來影響新的一代呢?

如果你有機會與現在的年輕人互動,也許你的工作對象或同伴就是年輕人,或者你的孩子是年輕人,又或者你就是年輕人,推薦你帶著好奇與不評價的心態來閱讀本書,一探新世代年輕人的內在狀態吧!


💝感謝文字讓我們彼此相遇💝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你按下追蹤和分享,或是給我一些讚助唷! 也可以搜尋臉書粉絲專頁: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話

祝福你,看到更多喜歡的文字,以及幫助你的生活改變得更加美好。

內容總結
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
4
/5
邀您一同品味平凡生活裡的美好故事,傳遞與延續生命裡的愛與正向能量。聯繫方式:waiting10722@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陣子,我陸續聽到有人在閒聊時,想要開啟新的話題,是這樣說的: 「他怎麼這麼沒能力,工作了十年才做到組長而已。」 「你家人怎麼這麼笨,要買也不會去買那種比較便宜的水果。」 「我看他也沒多聰明,明明怎麼做就好了,竟然不知道。」 這些句子的起手式,都是從貶低他人開始。 這讓我回想起,曾經在某堂
4/5CupOfTherapy 畫給心累的上班族
你想在職場上變得更受歡迎、工作更加順利嗎?這篇文章將分享作者如何從生活中學習體貼,並從書籍《體貼是練出來的》中得到的啟示。文章除分享作者的親身經歷外,也提供了三點實用的體貼技巧和行為,適合想要提升職場人際關係的讀者。如果你想變得更體貼並且讓工作更順利,歡迎閱讀這本書。
0/5體貼是練出來的
本文探討在家庭聚會中兩種不同的人-專門找怒點的人和專門找笑點的人。作者分享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自我肯定與放鬆。文章中提供了韓國精神科醫生金旼慶的建議。通過實踐建議中的心法,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更好地肯定自己,放下討好他人的壓力。
孩子在家與學校的表現往往不同,就像我們在家與工作場所表現得不同一樣。孩子所承受的,永遠比父母想像得還要多,也比父母想像得還要更加堅強。因此,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持好奇心,持續探索孩子的內在世界。
曾經有段時間,我只要與某位親友相處在同一個空間裡,他就會開始抱怨,哪位親友做得多過分、哪位親友多麼的不孝、哪位親友多麼的小氣….。如何面對身邊總是抱怨不休的人呢?閱讀這篇文章,找到解決的方法吧! 創建一個更愉快的人際關係!
自從女兒去幼兒園後,在家裡經常玩起「老師」的扮演遊戲,她當老師,我當學生。她扮演得有模有樣,有些片段我有錄起來,以後可以好好回味。 她習慣站在衣櫃前,拿著一支筆和一本筆記本,開始進行教學,而我坐在床上擔任她唯一一位學生... 有次,她對我說:「這個作業是要回去跟家長一起寫的,如果有不會的地方,可
這陣子,我陸續聽到有人在閒聊時,想要開啟新的話題,是這樣說的: 「他怎麼這麼沒能力,工作了十年才做到組長而已。」 「你家人怎麼這麼笨,要買也不會去買那種比較便宜的水果。」 「我看他也沒多聰明,明明怎麼做就好了,竟然不知道。」 這些句子的起手式,都是從貶低他人開始。 這讓我回想起,曾經在某堂
4/5CupOfTherapy 畫給心累的上班族
你想在職場上變得更受歡迎、工作更加順利嗎?這篇文章將分享作者如何從生活中學習體貼,並從書籍《體貼是練出來的》中得到的啟示。文章除分享作者的親身經歷外,也提供了三點實用的體貼技巧和行為,適合想要提升職場人際關係的讀者。如果你想變得更體貼並且讓工作更順利,歡迎閱讀這本書。
0/5體貼是練出來的
本文探討在家庭聚會中兩種不同的人-專門找怒點的人和專門找笑點的人。作者分享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自我肯定與放鬆。文章中提供了韓國精神科醫生金旼慶的建議。通過實踐建議中的心法,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更好地肯定自己,放下討好他人的壓力。
孩子在家與學校的表現往往不同,就像我們在家與工作場所表現得不同一樣。孩子所承受的,永遠比父母想像得還要多,也比父母想像得還要更加堅強。因此,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持好奇心,持續探索孩子的內在世界。
曾經有段時間,我只要與某位親友相處在同一個空間裡,他就會開始抱怨,哪位親友做得多過分、哪位親友多麼的不孝、哪位親友多麼的小氣….。如何面對身邊總是抱怨不休的人呢?閱讀這篇文章,找到解決的方法吧! 創建一個更愉快的人際關係!
自從女兒去幼兒園後,在家裡經常玩起「老師」的扮演遊戲,她當老師,我當學生。她扮演得有模有樣,有些片段我有錄起來,以後可以好好回味。 她習慣站在衣櫃前,拿著一支筆和一本筆記本,開始進行教學,而我坐在床上擔任她唯一一位學生... 有次,她對我說:「這個作業是要回去跟家長一起寫的,如果有不會的地方,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常常你聽到稱讚很開心,但又怕對方是不是出於客套。 最後決定維持原本“我沒什麼優點“的認知,裝做沒聽到別人的稱讚,告訴自己千萬別往心裡去?
Thumbnail
你們有聽過冒牌者症候群嗎? 冒牌者症候群是一個人面對他人的肯定、讚賞或是獲得的好事,有接收困難,難以自我肯定,對讚賞反而習慣感到擔憂或威脅的一個回應特質。 我曾經也有類似的特質迴路,至今也仍然有一點點,但是,我仍然想分享一些我的心路歷程, 歡迎參考。
Thumbnail
▓誇獎某個孩子,是在引起其他孩子的妒忌嗎?   這篇看到最後,我想到一件事情。小時候,還有我的孩子小的時候,會聽到老師或當爸媽的人誇獎某人,或是主張小孩是需要誇獎的。有的在班上公開誇獎某人,或選他為「模範生」,說他好,要大家跟他看齊、學習,或是在孩子群中誇獎某個小孩。大人以為這麼做,其他的孩子就
(禁止轉貼、轉發、抄襲,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最近聽到身邊有朋友心情受到影響,來分享一下我一路上的觀察和心路歷程。 身為高敏人的我,從小常常把別人的言語、意見、標準往自己的身上套用,最常見的是他人的批判,某一天這些聲音已經內化成心中對自己的指教。
Thumbnail
如果選擇低調生活,在接下來的人生中,明明該是自己的事情,由自己做定、由自己選擇的情况將會變得非常的少。然後,我們就只能祈禱,為我們下決定的人是個好人了.
Thumbnail
記得"冒牌者症候群"這個詞在前幾年好像蠻多人在討論的,但我都沒有進一步去探索,因為覺得好像自己沒有這個症頭,沒想到收到瀞仁的書時,照著裡面的測驗表一測,不得了,也是高達72分,順便幫自己取了一個"民間草包"的暱稱。(我的冒牌者經驗類型是完美主義者與專家)
Thumbnail
《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不是不上進,而是太早學會大人的消極,新世代的「好孩子症候群」 先生、どうか皆の前でほめないで下さい: いい子症候群の若者たち》 ✍️作者:金間大介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24/03/26 📝我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時不
Thumbnail
在閱讀這本書時,我腦中有停不下的質問好想知道「這真的是現在年輕人的樣子嗎?」。不知道是不是國情差異,還是我目前所處的環境所認識的年輕人們因為在同一個學習體制內,普遍被篩出共同的人格特質,以至於我離真實有一段距離,在這本《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中,主要在談論二十五歲以下年輕人們獨有的「好孩子症候群」
Thumbnail
這本書由作者以內向者及冒牌者症候群的角度撰寫,分享了自我價值、面對失敗和完美主義的觀念。書中提到高標準是健康的,但完美主義的核心是害怕,呼籲讀者只求進步,不求完美。文字簡單易懂,適合有相同困擾的人閱讀。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討厭及被討厭的勇氣的故事,分享了作者與公司新同事的相處經驗,並探討了對於討厭、被討厭的接納與理解。文章中穿插了作者對於孩子成長的期待,呈現出一種生活哲學的思考。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探討了人與人之間複雜的情感交織,以及如何勇敢面對和理解這些情感的必要性。
Thumbnail
常常你聽到稱讚很開心,但又怕對方是不是出於客套。 最後決定維持原本“我沒什麼優點“的認知,裝做沒聽到別人的稱讚,告訴自己千萬別往心裡去?
Thumbnail
你們有聽過冒牌者症候群嗎? 冒牌者症候群是一個人面對他人的肯定、讚賞或是獲得的好事,有接收困難,難以自我肯定,對讚賞反而習慣感到擔憂或威脅的一個回應特質。 我曾經也有類似的特質迴路,至今也仍然有一點點,但是,我仍然想分享一些我的心路歷程, 歡迎參考。
Thumbnail
▓誇獎某個孩子,是在引起其他孩子的妒忌嗎?   這篇看到最後,我想到一件事情。小時候,還有我的孩子小的時候,會聽到老師或當爸媽的人誇獎某人,或是主張小孩是需要誇獎的。有的在班上公開誇獎某人,或選他為「模範生」,說他好,要大家跟他看齊、學習,或是在孩子群中誇獎某個小孩。大人以為這麼做,其他的孩子就
(禁止轉貼、轉發、抄襲,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最近聽到身邊有朋友心情受到影響,來分享一下我一路上的觀察和心路歷程。 身為高敏人的我,從小常常把別人的言語、意見、標準往自己的身上套用,最常見的是他人的批判,某一天這些聲音已經內化成心中對自己的指教。
Thumbnail
如果選擇低調生活,在接下來的人生中,明明該是自己的事情,由自己做定、由自己選擇的情况將會變得非常的少。然後,我們就只能祈禱,為我們下決定的人是個好人了.
Thumbnail
記得"冒牌者症候群"這個詞在前幾年好像蠻多人在討論的,但我都沒有進一步去探索,因為覺得好像自己沒有這個症頭,沒想到收到瀞仁的書時,照著裡面的測驗表一測,不得了,也是高達72分,順便幫自己取了一個"民間草包"的暱稱。(我的冒牌者經驗類型是完美主義者與專家)
Thumbnail
《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不是不上進,而是太早學會大人的消極,新世代的「好孩子症候群」 先生、どうか皆の前でほめないで下さい: いい子症候群の若者たち》 ✍️作者:金間大介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24/03/26 📝我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時不
Thumbnail
在閱讀這本書時,我腦中有停不下的質問好想知道「這真的是現在年輕人的樣子嗎?」。不知道是不是國情差異,還是我目前所處的環境所認識的年輕人們因為在同一個學習體制內,普遍被篩出共同的人格特質,以至於我離真實有一段距離,在這本《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中,主要在談論二十五歲以下年輕人們獨有的「好孩子症候群」
Thumbnail
這本書由作者以內向者及冒牌者症候群的角度撰寫,分享了自我價值、面對失敗和完美主義的觀念。書中提到高標準是健康的,但完美主義的核心是害怕,呼籲讀者只求進步,不求完美。文字簡單易懂,適合有相同困擾的人閱讀。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討厭及被討厭的勇氣的故事,分享了作者與公司新同事的相處經驗,並探討了對於討厭、被討厭的接納與理解。文章中穿插了作者對於孩子成長的期待,呈現出一種生活哲學的思考。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探討了人與人之間複雜的情感交織,以及如何勇敢面對和理解這些情感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