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建議」而非「反饋」的力量 The Power of Seeking Advice Instead of Feedb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在職業生涯中,不知你是否發現:尋求「反饋 (Feedback)」意見,其實是無法改變結果的。根據研究,超過三分之一「反饋」,實際上會對表現產生負面影響。

而且特別是對於女性來說,「反饋」可能更無幫助。Standard University 的教授 Shelley Correll 與 Caroline Simard 分析了超過 200 份績效考核報告。與男性相比,女性所得到的反饋意見,與績效成果較無關聯,而且也看不到明確可改進的重點。

為何「反饋」所達到的效果並不佳?正如其名,它是一個向後看的行為。當有人給你反饋意見時,他們是在回顧過去,反思你過去曾做過的事、已經發生的行為。這會讓你反而更難專注於未來,因為你聽到的只是你是如何搞砸或哪些事情做得不對,而不是你未來應該如何表現。所以「反饋」比較難化為實際行動。

哈佛商學院的研究證實這一點。在一項報告中,他們要求 200 位申請輔導職位者,根據申請信內容提供「反饋」或「建議 (Advice)」。那些被要求提供「反饋」的人,大多給予含糊的評論或籠統的讚揚。反觀那些要求提供「建議」的人,就會提供更具批判性與實際可行的意見。

研究人員認為,提供「建議」會讓人認真思考對於詢問者未來可以採取的行動。因此尋求提供「建議」,對方更有可能具體地思考他如何可以幫助你改進的策略。

在早期的職業生涯,知道自己表現不佳或出問題的地方,固然有用,但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讓自己更好,與如何改進。



要如何得到最好的「建議」,有幾個技巧可以試試。


具體說明你尋求建議的類型


當你在尋求建議時,能夠明確說明你想要的建議類型,會更有用。例如:你是想要尋求提升溝通能力的方法?還是你正面臨的問題想要尋求替代的解決方案?


指出你尋求建議的方向


當你請教對於未來如何自我提升與改進的建議,通常都可以得到較具體可行方案。例如:如何加我的簡報技巧,讓我下次能有更好的表現?可否給我建議,讓我的簡報檔更具吸引力?

重點在於 "如何讓我下次能做得更好"。你可能因此得到有用的建議,幫助你用新的思考方式前進,而不是一直重蹈覆轍。


稍微一點推動助力


如果有人給你「你已經做得很好」或「你下次可以做得更好」這類模糊安慰的反饋,你可以進一步提出你需要的建議。例如:你認為我在哪方面做得不錯?下次我要怎麼才可以做得更好?

透過明確的指引被詢問者,來幫助你得到更實際有用的要點,讓自己改進成長。


問到對的人


當你在尋求建議時,有可能以為愈多建議愈好。但研究發現,得到太多不同的建議,因為可能相互矛盾,讓你產生困惑,最後可能決定完全忽略它們。另外,被詢問者如果發現你到處在徵詢建議,他們也可能懷疑你是否會認真看待他們的智慧之言,也可能就不會給你真實可行的意見了。

先認真思考你尋求建議的問題或主題,並考慮誰是合適的諮詢者。一般人喜歡詢問家人或朋友,但他們可以不是這主題的專家,無法提供正確的意見。必要時諮詢該主題的專業人士,才能得到具體有用的建議方案。




好的建議可以幫助我們擴展視野,甚至成為人生轉捩點。下次需要建議時,試著運用上述所提的建議方法,來幫助你得到實際有效的意見,讓你邁向更成功之路。



(資料來源: Harvard Business Reviews、LinkedIn、Forbes)

《九思觀點》與你分享美國職場人力資源、職涯發展的深度見解與實用建議。 我們旨在為臺灣企業與個人提供專業諮詢,協助你順利進入並在美國職場蓬勃發展。透過深刻的分析和最新的趨勢研究,我們將帶你探索人資領域的關鍵議題,提供實用的職涯發展指南,並分享在美國職場取得成功的心得與策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果你有興趣將人際關係技巧與創新想法相結合,你可以考慮成為「營運經理 (Operations Manager)」(門市經理、店長都視為同屬性)。本文將列舉此專業領域的四種主要特質,並分享一些能夠讓你提前做好準備的技能,將有助於讓你判斷是否符合你個人與職涯發展的目標。
根據 Gartner 的預測,到 2030 年,80% 的專案管理工作將會由人工智慧完成。 專案經理看到這樣的數據可能會感到憂心。但換個思維與態度,這個趨勢應該被視為一個機會,你會發現 AI 無法完全取代你的工作。它反而會讓你的專案管理工作變得更有效率、更具成效,同時還能提供更深入與前瞻性的見解,
隨著 2024 年新年的到來,美國勞動市場仍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根據 Crunchbase Tech 的統計資料,2023 年美國科技公司有超過 191,000 名員工在大規模裁員中被解僱,而且裁員在 2024 年仍在持續進行中。
大家都知道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很重要,但你真的做得到嗎?來聽聽生產力專家們的建議。
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中,要在職場展現出色的成果,不僅需要專業技術與知識,隨著工作性質的不斷發展,個人還必需具備團隊合作的特質與能力,也就是所謂的「軟實力 (Soft Skills)」。 從溝通、協調,到適應能力與解決問題,「軟實力」是有效促進團隊合作與組織成功的基礎。
如果你具備專業技術能力,在美國找工作應不難。根據 LinkedIn、Upwork 和 Adobe 的三項獨立排名,電腦程式設計和技術設計技能,是雇主在尋找員工時看重的主要技能。如果你希望提升履歷或擴展知識,根據報告,以下是 22 個最受雇主看重的熱門技能,提供給你參考。
如果你有興趣將人際關係技巧與創新想法相結合,你可以考慮成為「營運經理 (Operations Manager)」(門市經理、店長都視為同屬性)。本文將列舉此專業領域的四種主要特質,並分享一些能夠讓你提前做好準備的技能,將有助於讓你判斷是否符合你個人與職涯發展的目標。
根據 Gartner 的預測,到 2030 年,80% 的專案管理工作將會由人工智慧完成。 專案經理看到這樣的數據可能會感到憂心。但換個思維與態度,這個趨勢應該被視為一個機會,你會發現 AI 無法完全取代你的工作。它反而會讓你的專案管理工作變得更有效率、更具成效,同時還能提供更深入與前瞻性的見解,
隨著 2024 年新年的到來,美國勞動市場仍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根據 Crunchbase Tech 的統計資料,2023 年美國科技公司有超過 191,000 名員工在大規模裁員中被解僱,而且裁員在 2024 年仍在持續進行中。
大家都知道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很重要,但你真的做得到嗎?來聽聽生產力專家們的建議。
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中,要在職場展現出色的成果,不僅需要專業技術與知識,隨著工作性質的不斷發展,個人還必需具備團隊合作的特質與能力,也就是所謂的「軟實力 (Soft Skills)」。 從溝通、協調,到適應能力與解決問題,「軟實力」是有效促進團隊合作與組織成功的基礎。
如果你具備專業技術能力,在美國找工作應不難。根據 LinkedIn、Upwork 和 Adobe 的三項獨立排名,電腦程式設計和技術設計技能,是雇主在尋找員工時看重的主要技能。如果你希望提升履歷或擴展知識,根據報告,以下是 22 個最受雇主看重的熱門技能,提供給你參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如果因為別人的回應與自己的期待有落差,感到不開心, 溝通成了情緒性的表達,就不能算是良好的溝通。
Thumbnail
在職場中,善意批評是一門藝術。透過故事敘述,我們學習到如何選擇時機和場所、使用積極的語言、給予具體而可行的建議、保持友善和建設性的語氣,並給予對方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善意批評不僅是職場中的一種技巧,更是一種修養。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在職場中更好地給予和接受批評,共同成長,實現更好的職業發展。
Thumbnail
本文分享作者在工作遇到迷茫感後透過改變心態,尋找不同的成就感來源,跳出單一評價體系,重新活得自信與勇敢。若你也在職場感到困住,或許可以從多元的成就感來源中尋找答案。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企業內部的回饋制度運作情況,指出缺乏日常的回饋將導致同仁無法清楚知道自身哪裡需要改善,進而影響績效。本文推薦了《麥肯錫主管意見回饋術》這本書,強調透過回饋提供每位同仁成長機會與適當建議。最後,作者提出了做好意見回饋的六個關鍵及意見回饋的四步驟,以及強調回饋作為領導力的基本功。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如何給一個有效的回饋(effective feedback)而不會讓對方覺得不舒服, 掌握以下三大原則 1)有效的回饋是有建設性的,而且要對事不對人 2)評論只給建議,而不是處方 3)回饋必須出自同理
Thumbnail
其實,多數人對於自己的想法與決斷是充滿信心的,他們從來都沒有要聽別人的意見,只是希望被認可,或者透過比較,獲得「我其實也沒那麼差」的感覺。 這些敘述通常是一個故事,透過徵詢你的意見或看法來包裝期待獲得認同的意圖……
Thumbnail
在聽取意見時,不需要聽進每個人的想法。選擇對自己有幫助的意見,需要一些經驗來分辨哪些是真正有幫助的。
面對批評,謝謝指教 該書原名《Thanks for the Feedback:The Science and Art of Receiving Feedback Well》。簡單的說就是如何妥善回應批評? 前言 人和人在互動來往時,難免會聽到別人對你的看法或意見,如何回應,影響重大—不管是
Thumbnail
你應該有被別人說過「你有在聽我說話嗎?」的經驗,一是真的沒在聽,二是有聽沒有懂,三是有聽懂,但不同意對方意思之外,還一直給建議或自己的想法,對方沒被接受還被教育。 因此不開心說你「沒在聽」很正常,建議做法是接受對方的想法不同,對方想知道你的想法時你再說。 「溝通」與「教育」的差異 接下來我
Thumbnail
如果因為別人的回應與自己的期待有落差,感到不開心, 溝通成了情緒性的表達,就不能算是良好的溝通。
Thumbnail
在職場中,善意批評是一門藝術。透過故事敘述,我們學習到如何選擇時機和場所、使用積極的語言、給予具體而可行的建議、保持友善和建設性的語氣,並給予對方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善意批評不僅是職場中的一種技巧,更是一種修養。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在職場中更好地給予和接受批評,共同成長,實現更好的職業發展。
Thumbnail
本文分享作者在工作遇到迷茫感後透過改變心態,尋找不同的成就感來源,跳出單一評價體系,重新活得自信與勇敢。若你也在職場感到困住,或許可以從多元的成就感來源中尋找答案。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企業內部的回饋制度運作情況,指出缺乏日常的回饋將導致同仁無法清楚知道自身哪裡需要改善,進而影響績效。本文推薦了《麥肯錫主管意見回饋術》這本書,強調透過回饋提供每位同仁成長機會與適當建議。最後,作者提出了做好意見回饋的六個關鍵及意見回饋的四步驟,以及強調回饋作為領導力的基本功。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如何給一個有效的回饋(effective feedback)而不會讓對方覺得不舒服, 掌握以下三大原則 1)有效的回饋是有建設性的,而且要對事不對人 2)評論只給建議,而不是處方 3)回饋必須出自同理
Thumbnail
其實,多數人對於自己的想法與決斷是充滿信心的,他們從來都沒有要聽別人的意見,只是希望被認可,或者透過比較,獲得「我其實也沒那麼差」的感覺。 這些敘述通常是一個故事,透過徵詢你的意見或看法來包裝期待獲得認同的意圖……
Thumbnail
在聽取意見時,不需要聽進每個人的想法。選擇對自己有幫助的意見,需要一些經驗來分辨哪些是真正有幫助的。
面對批評,謝謝指教 該書原名《Thanks for the Feedback:The Science and Art of Receiving Feedback Well》。簡單的說就是如何妥善回應批評? 前言 人和人在互動來往時,難免會聽到別人對你的看法或意見,如何回應,影響重大—不管是
Thumbnail
你應該有被別人說過「你有在聽我說話嗎?」的經驗,一是真的沒在聽,二是有聽沒有懂,三是有聽懂,但不同意對方意思之外,還一直給建議或自己的想法,對方沒被接受還被教育。 因此不開心說你「沒在聽」很正常,建議做法是接受對方的想法不同,對方想知道你的想法時你再說。 「溝通」與「教育」的差異 接下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