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因理論:解釋行為背後的原因與影響因素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詮釋

,歸因:用來解釋事情(行為結果)為何發生的某種因緣。

,歸因的面向:

1位置:

.內在原因(內在歸因)

(1)自利偏頗:

A人們傾向建立利己的歸因

B避免為自己負面的行為或失敗負責

(2)歸因錯誤:

A當他人屌現不好時,我們傾向高估其行為的內在原因與低估外在原因。

B低估自己錯誤和失敗的內在原因,而高估外在原因。

.外在因素(外在歸因)

2穩定性(時間軸):

.不變事實

.隨時間改變

3特殊性(情境軸):

.特殊

.普通

4責任

raw-image

,影響知覺的因素

1生理:

.如果你很累或壓力很大,你對事物的知覺會比平常負面。

.藥物狀況。

2年齡:

.年紀越大而有更多經驗時,我們對許多事物的觀點會改變。

3角色:我們對於角色的期待。

.好學生角色,是否有預習教材等。

.職業角色,例如:律師被訓練成善於分析思考問題。

4期望:

.自我實現預言。

.注意焦點。







    🌟 「馨的日常 Sin's Tea Time」是一個溫暖的小天地,讓我們一起品味生活的細節與智慧的分享。在這裡,馨將與大家分享她的日常點滴,包括學習與成長的故事、參與各種研習的心得、以及閱讀書籍中的啟發與感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篇文章探討助人工作的核心概念,包含觀點的取代、生命的聚焦、ACT親職教育、幼童與暴力、工作的喜悅以及實務工作的基礎:關懷的循環圖。文章並深入分析同理心在助人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及重要性。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輔導者在面對自殺個案時的回應與感受,分析個案的情緒與心理狀態,探討如何建立信任的關係與情感連結。文章強調理解個案的痛苦、孤獨和過去經歷的重要性,並提出多種真誠的回應方式,以幫助個案走出心理陰霾,並尋找生活的意義。透過誠懇的交流,輔導者能夠更有效地支持自殺風險者,進而達成更好的輔導。
    本文探討了一系列課程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文章描述了通過圈出情緒詞彙、選擇心情牌卡以及不記名書寫情緒事件的方式,促進學生對自身情緒的覺察與交流。這些活動不僅讓學生理解情緒的多樣性,還鼓勵他們以正面、接納的態度面對情緒困擾,培養同理心和情感表達能力。
    本文分享了同學們在焦點治療與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方面的經驗和見解。同學A強調焦點治療的實用性,幫助個案釐清當前問題,提升解決能力;同學B則探討理性情緒行為治療的觀點,強調事件與情緒並不相關,並分享學生的反思與成長經驗。這些理論的應用和反思對於輔導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啟發與思考。
    本文探討諮商心理衡鑑在臨床心理學中的關鍵性,強調心理衡鑑不僅是診斷過程的必要環節,更是形成有效治療計畫的重要工具。文章介紹心理衡鑑的多重目的,包括問題界定、介入策略及案例整理等,並解析生物心理社會系統理論與互動建構論的重要性,最後討論心理衡鑑中的常見迷思及原則,旨在促進更深入的理解與應用。
    本文探討了在紀錄書寫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包括如何簡潔扼要地呈現內容、不帶主觀情緒的書寫技巧,以及在紀錄個案情緒表現時所需的中性詞彙選擇。此外,文章介紹了使用SOAP方法進行紀錄的策略,確保內容的準確性與完整性。最後,通過實際案例,強調在書寫過程中應保持客觀性,並持續追蹤個案以提供有效支持。
    這篇文章探討助人工作的核心概念,包含觀點的取代、生命的聚焦、ACT親職教育、幼童與暴力、工作的喜悅以及實務工作的基礎:關懷的循環圖。文章並深入分析同理心在助人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及重要性。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輔導者在面對自殺個案時的回應與感受,分析個案的情緒與心理狀態,探討如何建立信任的關係與情感連結。文章強調理解個案的痛苦、孤獨和過去經歷的重要性,並提出多種真誠的回應方式,以幫助個案走出心理陰霾,並尋找生活的意義。透過誠懇的交流,輔導者能夠更有效地支持自殺風險者,進而達成更好的輔導。
    本文探討了一系列課程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文章描述了通過圈出情緒詞彙、選擇心情牌卡以及不記名書寫情緒事件的方式,促進學生對自身情緒的覺察與交流。這些活動不僅讓學生理解情緒的多樣性,還鼓勵他們以正面、接納的態度面對情緒困擾,培養同理心和情感表達能力。
    本文分享了同學們在焦點治療與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方面的經驗和見解。同學A強調焦點治療的實用性,幫助個案釐清當前問題,提升解決能力;同學B則探討理性情緒行為治療的觀點,強調事件與情緒並不相關,並分享學生的反思與成長經驗。這些理論的應用和反思對於輔導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啟發與思考。
    本文探討諮商心理衡鑑在臨床心理學中的關鍵性,強調心理衡鑑不僅是診斷過程的必要環節,更是形成有效治療計畫的重要工具。文章介紹心理衡鑑的多重目的,包括問題界定、介入策略及案例整理等,並解析生物心理社會系統理論與互動建構論的重要性,最後討論心理衡鑑中的常見迷思及原則,旨在促進更深入的理解與應用。
    本文探討了在紀錄書寫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包括如何簡潔扼要地呈現內容、不帶主觀情緒的書寫技巧,以及在紀錄個案情緒表現時所需的中性詞彙選擇。此外,文章介紹了使用SOAP方法進行紀錄的策略,確保內容的準確性與完整性。最後,通過實際案例,強調在書寫過程中應保持客觀性,並持續追蹤個案以提供有效支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1. 不接受建設性的反饋: - 要從失敗中提高,必須有“反饋”,而且這種“反饋”一定要“對事不對人”。人的習慣思維總是指責“人”,如果自己做錯事,就指責自己。不管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不要因為一件事否定一個人。只有對事不對人,才能從錯誤中獲得教訓並改進。 2. 過於在意個人成敗:
    Thumbnail
    無論是生活上或工作上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但為何有些人面臨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而有些人卻能輕易迎刃而解呢? Why-Why分析,也被稱作5個為什麼分析,常被用來識別和說明因果關係鏈,透過不斷提問為什麼前一個事件會發生,直到回答 “沒有好的理由” 或,直到一個新的問題被發現時,才停止提問。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做事,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瘋。 ➡️因為我們不是他/她,事情處理模式不會一樣相同。 若能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一想就通。 ➡️因為問題就出在自己身上。 高度不一樣,胸懷和格局就不一樣。 ➡️開闊心胸,心自然開懷。 心小,任何事情都是大事。 ➡️鑽進牛角尖,悶死自己。 心大,任何事情都
    Thumbnail
    責備使自己成了關係中的被害者,都是因為我,對方或事情才會如此吧! 但這無法解決問題,甚至延伸出受害者情緒 要找出自己能負責的部分,而這時要使用理性來看待事件的發生。 藉由觀察自己
    Thumbnail
    重點摘要: 課題分離要解決人際的煩惱,要區分什麼是你的課題,什麼是我的課題。 對錯觀-誰的損失大就是誰的錯法學家的對錯觀-依據證據進行判斷經濟學家的對錯觀-看誰付出的成本高商人的對錯觀-個人利益最大化
    Thumbnail
    大多數人總覺得「事出必有因」,這種直覺式的「因果」觀念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常見的「慣行思想」。每當遇到難以解釋的事情時,如果存在一種理由,心理便會覺得舒坦一些。一件事情沒有答案,會讓人覺得很困擾。
    1. 不接受建設性的反饋: - 要從失敗中提高,必須有“反饋”,而且這種“反饋”一定要“對事不對人”。人的習慣思維總是指責“人”,如果自己做錯事,就指責自己。不管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不要因為一件事否定一個人。只有對事不對人,才能從錯誤中獲得教訓並改進。 2. 過於在意個人成敗:
    Thumbnail
    無論是生活上或工作上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但為何有些人面臨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而有些人卻能輕易迎刃而解呢? Why-Why分析,也被稱作5個為什麼分析,常被用來識別和說明因果關係鏈,透過不斷提問為什麼前一個事件會發生,直到回答 “沒有好的理由” 或,直到一個新的問題被發現時,才停止提問。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做事,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瘋。 ➡️因為我們不是他/她,事情處理模式不會一樣相同。 若能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一想就通。 ➡️因為問題就出在自己身上。 高度不一樣,胸懷和格局就不一樣。 ➡️開闊心胸,心自然開懷。 心小,任何事情都是大事。 ➡️鑽進牛角尖,悶死自己。 心大,任何事情都
    Thumbnail
    責備使自己成了關係中的被害者,都是因為我,對方或事情才會如此吧! 但這無法解決問題,甚至延伸出受害者情緒 要找出自己能負責的部分,而這時要使用理性來看待事件的發生。 藉由觀察自己
    Thumbnail
    重點摘要: 課題分離要解決人際的煩惱,要區分什麼是你的課題,什麼是我的課題。 對錯觀-誰的損失大就是誰的錯法學家的對錯觀-依據證據進行判斷經濟學家的對錯觀-看誰付出的成本高商人的對錯觀-個人利益最大化
    Thumbnail
    大多數人總覺得「事出必有因」,這種直覺式的「因果」觀念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常見的「慣行思想」。每當遇到難以解釋的事情時,如果存在一種理由,心理便會覺得舒坦一些。一件事情沒有答案,會讓人覺得很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