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8|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過度的內疚,是加諸在自己身上無形的折磨

倖存者內疚,在心理學上,是指當一個人面臨災難性事件後,出現創傷性的情感反應,他認為自己是有過錯的,並且為自己做得不夠多,而感到內疚。


那麼,沒有經歷過生死關頭的我們,也會有這種無助感與罪惡感嗎?近幾年,曾經很流行一句話,這句話就是:「身而為人,我很抱歉。」


內疚感,不僅僅是發生在PTSD患者身上,事實上,越是負責任的人,越容易有內疚感,而唯有了解內疚和責任的運轉機制,我們才能鬆開對內疚的箝制。


以下是我整理出「內疚清理練習」的十個重點:


1:當我們做了某件會帶來負面影響的事情時,就會產生良心不安的感覺,而這種內疚感會促使我們去彌補某件事,甚至讓我們對自己的價值觀妥協。


2:若我們的不安,和已做或未做的事有關,它就是理性的內疚,如果我們感到內疚,而以當下的狀況而言,內疚的程度太誇大了,就是不理性的內疚。


3:如果我們不曾和自己合作過,我們對自己說話的方式,便會和小時候父母對我們說話的語氣如出一轍,覺察到我們正在譴責自己是很重要的。


4:每個人都會經歷艱難的時刻,但有些人就是無法接受,因而變得憤怒、挫敗和怪罪,無論是把憤怒向外發洩,或是向內壓抑,這未必是誰的錯。


5:我們做出的選擇,往往是在期待,和試圖遵循的價值觀與守則間,妥協過後的產物,每個人都可能做出糟糕的決定,但適時放寬自己的守則,可以減輕“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感受。


6:恐懼是內疚的一部分,如果害怕被拒絕、或害怕別人失望,就容易成為別人期待下的奴隸。但即使我們迎合每個人的期待,也一定會有人不滿意。


7:有時候,我們會把自己視為其他人不友善行為的受害者,這種扮演受害者的策略,會讓我們被困在某種有害的行為模式裡。然而,我們其實是有選擇的。


8:我們當然也有黑暗面,儘管自己有時候未必能意識到,但能和自己和解是非常重要的,想擺脫受害者心態,就得覺察自己的黑暗面,承認自己有錯,是一份意義重大的禮物。


9:我們可能會有各種理由,覺得應該犧牲自己的快樂,在別人需要時陪在他們身邊,但這樣做,我們就無法把自己的生活過得淋漓盡致。


10:我們都會犯錯,做不正確的選擇,但我們都必須和自己所做的決定和睦相處。請明白,我們已經盡力了,我們都不該因此判自己終身監禁,拿餘生的不快樂來懲罰自己。




*內疚清理練習:


✨請回想某個讓你內疚的情境,寫一封道歉信給自己,當你試著跳脫出來看待事情時,你最終會領悟到,你跟某個人的關係已經不復存在了。


你需要的,就是陪自己好好哭一場,把情緒都發洩出來,或許你還是會感到遺憾,但你已經「被允許」繼續往前走了,因為,放手正是通往自由的途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該去哪裡,該通往何方?如果你經常陷入無助迷惘,我想說的是,答案就在自己的內心。 如果你不進入內心,你便一無所獲。我是Citta,是一名瑜珈老師,也是氣功老師,我很喜歡「心」這個字。而Citta這一字,便是源自梵文,意指心智,意識,我把它當作我日後的名字,然後提醒自己,永遠都要回到自己的心。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