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人日誌2024.04.19_在家跟在學校的你,是同一個人嗎?_楊欣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今天話題有點嚴肅

今天話題有點嚴肅


亮師走進教室,靜靜掃視孩子們。

沉默不語所散發出來的凝重,佈滿整間教室,

孩子們在幾句相互提醒之後,紛紛靜下來,轉身看著亮師。

連坐在教室後方不知所以的我,也感受到壓力。


「你們進到實人以來,改變了好多,積極自學、自律、自動自發。經過了無政府觀察,很多人也意識到自己的進步,更不用說你們對外場合展現出的自信與能力,讓多少大人驚艷。但是──」

「請問,回家後的你,還是這個狀態嗎?」

多數孩子仍舊靜默,看到阿昊跟小羽馬上搖頭。


「回家後的你,依然是這個自律、愛學的你嗎? 還是書包一丟,先看電視、先打電動再說?」持續平穩的聲音慢慢滲透到教室每個角落,滲進孩子的思緒中。


突然,亮師提高音量,嚴厲質問:

「或者,藉著自學、查資料的名義,卻忍不住滑平板! 再跟爸媽說自己在自學? 原來實人教你的『自學』是這樣的嗎?」

又是一陣長長的靜默。


當時完全沒有頭緒,如果是我站在台上,接下來要怎麼繼續引導下去。說教、責備、碎念、曉以大義、威脅恐嚇,是我孩提時代熟悉的模式,知道這裡會不一樣,但那會是什麼樣?

「孩子們。」亮師回到平穩的語氣呼喚全班。

我不生氣,我心疼。 我心疼你們進步了好多,但是你爸媽看不見。

「離開實人之後的你,是什麼樣子?

孩子們,你在家遇到了什麼困難,讓你沒辦法發揮在這裡的好? 我知道,也許有些人面對的不見得是那麼適合讀書的狀態,例如:有家人在打電動或看電視讓你也忍不住一起、好多想玩想做的事情就在你眼前......。

回家之後,能不能持續進步?

現在,請你打開筆記本,寫下你遇到的困境到底是什麼? 誠實面對自己。還有,去思考、去動腦,你要怎麼克服?」


這篇日誌,被我擱置一段時間。

實人想要教孩子的,除了學科之外的「這些」,到底是什麼? 

自律、自我成就、規範、道德、團體生活、禮貌、尊重、自信......,答案在我心中一個換過一個,範疇都太狹隘,這些名詞之上,還有一個最大的核心目標,是什麼?

想不出答案,決定從閱讀中找尋。

原來是你:品格教育

從亮師推薦的《孩子如何成功》一書,抓到了一個關鍵詞:品格。接著,我找到了《「品格」決定孩子未來》這本書,確定了自己追尋的答案:

實人教孩子的,是「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

這本書特別提及「用語」所造成的語意混淆,特別是「道德教育」一詞,「道德」牽涉對錯兩面對立,涉及以誰的價值觀為對錯,容易引起爭議與不適感。

「品格教育」一詞才是真正的核心原則,此書對它的定義是:

品格教育是一種『存在(being)』的方式,品格教育是關於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的存在──我們內在的本質、我們的心靈和思想──會影響我們的行為(doing),相對的,我們的行為也有可能改變我們的存在。


書中也提及:「孩子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根植在各種互動的社會系統中:家庭、班級、年級、友誼、同儕參照團體(peer reference group)、社團小組等。」 在不同的場域與群體間都能夠意識到自己存在的方式,以良善的形式存在,就是品格教育的最大目標。

品格教育注重的不是告訴孩子一套規範,而是認知自己是誰、「我」如何與世界互動的教育。因此,我們無法追求一套機械式(mechanical)的流程與規範來限制與控制所有孩子,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存在」,必須採取有機(Organic)的應對陪伴孩子,因材施教,引導的方式也跟著孩子不斷變動的狀態調整。這確實是實人的師長們付出最多心力與時間的地方,包含練習生們,無時無刻觀察著每個孩子的狀態,聚會時也總是在討論如何跟不同的孩子對話。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思考自己在家的樣子?

然而,調整孩子在家的樣子? 脫離學校這個空間,要教什麼?為什麼要教?

關於這個問題,我在書中第14章〈內在動機的內容和原因〉 找到了答案:

「品格」的另一個常見定義是,當沒有人在看你時,你會做什麼,會這麼做是因為你就是如此。這位「沒有人」要如何獎勵或讚賞你呢? 它必須是基於內在本質、內心主觀的原因,而不是為了外部的獎勵或認同。否則,當沒有人在看的時候,就不會做正確的事了。

在學校,做給老師看、做給同學看,同時還有「做為實人一份子」的團體認同隱隱牽著孩子走在自律的軌道上。因此,完整的品格教育,也需要引導並提醒孩子:回到家,回到「私領域」,仍去意識自己的存在方式(being),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對孩子來說太過抽象的話,就從檢視並思考自己的行為(doing)切入。

這也是我看到亮師正在做的事:

沒有具體說出孩子們該做什麼,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有機體,面對的困境也不一樣。透過書寫自己的困難與克服方法,讓孩子去意識自我,觀察自己,並且思考解方。


如此一來,比起直接責罵與訂下規範,孩子們作為「人」,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主張的三個需求(ABCs)也能夠滿足:

1.自主權autonomy-對於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控制權。

不是老師或父母告訴我該怎麼做,而是我自己思考出來的克服方式,我「自己決定要這樣做」。


2.歸屬 belonging-被照顧和被關心,並成為團體的一員。

老師「心疼」我的好沒被看見,老師「關心」我遇到了什麼困境,「做為實人的學生」我是什麼樣的人?


3.能力 competence-價值被重視,覺得自己做出了有意義的貢獻

老師相信我可以自己調整,自己能夠為「我是什麼樣的人」負責,我是實人的孩子,我能做到。


短短20分鐘,亮師簡短一席話讓孩子反思自己在家的狀態,讓孩子書寫對自己的觀察以及克服困境的解方──這就是「品格教育」啊! 很慶幸自己有機會在現場看到這個畫面,並且透過《孩子如何成功》、《「品格」決定孩子未來》兩本書探究其中的意義。


網路成癮? 我看不出來呀!

而在這20分鐘內,我還得知另一件震驚的事實:

這群孩子中,也有不少網路成癮的,回家後長時間沉浸在電玩或社群媒體中。

在實人學校,我完全看不出來任何人有這樣的樣貌:平板說收就收,下課時間不是到公園跑跳就是三五成群聊天嬉鬧,沒有半點「網路成癮」的樣子。

作為教育者,我們有辦法將影響力從學校延伸到放學後的時間嗎? 

作為數位原住民的母親,孩子也將進入小學,我要如何陪伴孩子面對3C世界?

帶著震驚與困惑,找到了陳志恆心理師所寫的《脫癮而出不迷網》,另一位胡展誥心理師在推薦序言提到:「手機成癮已經是全人類都牽涉其中的嚴重問題......不能只是當成『孩子不聽話、不用功』的粗糙解釋。」真是當頭棒喝,也讓我做好心理準備,閱讀過程勢必要面對自己手機成癮的問題了。

果不其然,讀後理出一些令人心安的頭緒,同時也充滿自責與愧疚:

我對自己近年使用手機而排擠到陪伴小孩的品質與時間難辭其咎,必須正視科技冷漠與忽視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需要立即調整並補救。幸好,這本書提出了幾點非常受用的觀念與做法,讓我能亡羊補牢,也非常推薦遇到相同問題的家長們閱讀此書。

其中,陳志恆心理師提到「有品質的陪伴是最終解方」讓我反省自己一直以來沒做到的事情:完全禁止3C不是最佳解答,除了日常的關心與對話,也著孩子使用網路、孩子如何用這個「工具」學習、跟著孩子「一起」打電動或看電視(一起玩、一起邊看邊討論劇情)等等,「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被接納、被欣賞與重視」,才能夠有效避免孩子到網路世界尋求認同與刺激而成癮。

此外,「大人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學」,這件事讓我非常難受,想到自己總是手機不離身,眼睛不離螢幕,倘若孩子未來有樣學樣,也怪不得她。因此,我必須從現在就開始以身作則,戒斷過程一定會非常不舒服且難熬,但為了孩子,必須做到。


再次感謝實人這場20分鐘的自主時間,從品格教育到網路成癮的問題,讓我在深究答案的過程中上了好多課。


願我們都能成為自己喜歡的存在。

也願孩子都成為自己喜歡的存在。


avatar-img
7會員
1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En Y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不是「信任」,而是「陪你面對」 正翻開阿仲的藝術本準備拍照,一群孩子突然開門衝進我跟伊玲處理教務作業的小教室,迫不及待唱起客家歌謠〈天公落水〉並討論舞步編排。 「離日本福島行,只剩一週啊,孩子們加油啊!」手邊依然忙著藝術本拍照作業,心緒則跟著孩子們的排舞緊張起來。
失望? 等等,讓我把話說完 約莫2016-2017年間,領我進入「教學界」的恩師興高采烈地分享:「你聽過『亮語』嗎?我去參加他們的工作坊,強調不用獎勵,這個觀點很有趣吧?有機會你也去聽聽。」從此,「總有一天要去一探究竟」的想望在我心中埋下種子,卻因工作檔期衝突與新冠疫情影響,
螢黃色的足球在青綠的草地上滾動,孩子的吆喝聲在大草坪上此起彼落,身體正要熟悉踢球的律動,雨水開始滴落。 「下雨了!」 「毛毛雨而已啦,繼續吧!」 「喔天! 是大雨啦!」 短短一分鐘,孩子們全體衝向橋墩避雨。 面對突如其來的天氣意外,孩子們換個場地依然自得自在,投入課堂。 除了兩個面對
▼前提:孩子們5月初將到日本福島與當地居民交流,校方為孩子們準備了介紹台灣方方面面的日語講稿,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負責分享的部分,孩子到時候要能夠像自然聊天依樣,不看稿,面對日本人流利說出這些內容。看稿唸讀錄音這段內容,是孩子們已經完成的功課,以下是亮師給予回饋與引導的記錄。▲
耳際突然響起:「上課! 老師! 開始上課!!」 這是什麼可愛的抗爭現場? 上課時間還沒到就群起拱老師開始上課,也只有在實人才能看到了吧?
「安──靜──ㄧㄥ(海豚音收尾)!」小蓁的聲響穿透了門板及樓層,回盪在實人空間中。 周遭的同學忍不住摀起耳朵,露出不悅的表情,甚至有人回瞪了小蓁幾眼。 不只小蓁,有些不喜歡吵鬧聲、秩序感比較強的孩子,也常在亂哄哄的時刻扮演大聲公的角色,透過吼叫來遏止噪音。 除了吵鬧,還有桌椅沒排整齊
不是「信任」,而是「陪你面對」 正翻開阿仲的藝術本準備拍照,一群孩子突然開門衝進我跟伊玲處理教務作業的小教室,迫不及待唱起客家歌謠〈天公落水〉並討論舞步編排。 「離日本福島行,只剩一週啊,孩子們加油啊!」手邊依然忙著藝術本拍照作業,心緒則跟著孩子們的排舞緊張起來。
失望? 等等,讓我把話說完 約莫2016-2017年間,領我進入「教學界」的恩師興高采烈地分享:「你聽過『亮語』嗎?我去參加他們的工作坊,強調不用獎勵,這個觀點很有趣吧?有機會你也去聽聽。」從此,「總有一天要去一探究竟」的想望在我心中埋下種子,卻因工作檔期衝突與新冠疫情影響,
螢黃色的足球在青綠的草地上滾動,孩子的吆喝聲在大草坪上此起彼落,身體正要熟悉踢球的律動,雨水開始滴落。 「下雨了!」 「毛毛雨而已啦,繼續吧!」 「喔天! 是大雨啦!」 短短一分鐘,孩子們全體衝向橋墩避雨。 面對突如其來的天氣意外,孩子們換個場地依然自得自在,投入課堂。 除了兩個面對
▼前提:孩子們5月初將到日本福島與當地居民交流,校方為孩子們準備了介紹台灣方方面面的日語講稿,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負責分享的部分,孩子到時候要能夠像自然聊天依樣,不看稿,面對日本人流利說出這些內容。看稿唸讀錄音這段內容,是孩子們已經完成的功課,以下是亮師給予回饋與引導的記錄。▲
耳際突然響起:「上課! 老師! 開始上課!!」 這是什麼可愛的抗爭現場? 上課時間還沒到就群起拱老師開始上課,也只有在實人才能看到了吧?
「安──靜──ㄧㄥ(海豚音收尾)!」小蓁的聲響穿透了門板及樓層,回盪在實人空間中。 周遭的同學忍不住摀起耳朵,露出不悅的表情,甚至有人回瞪了小蓁幾眼。 不只小蓁,有些不喜歡吵鬧聲、秩序感比較強的孩子,也常在亂哄哄的時刻扮演大聲公的角色,透過吼叫來遏止噪音。 除了吵鬧,還有桌椅沒排整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圖一:這學期開學前,孩子傳訊息給我 圖二:孩子問我為什麼同學被叫去學務處訓話
Thumbnail
我自己都知道,看你在台上教課時,我看你的眼神和我看其他老師的都不一樣。你輕易一句話,就能讓台下學生哈哈大笑。你輕易幾個字,都像風吹過我葉子沙沙作響。那天我們一起目送家長接走最後一個學生,這是第一次跟你一起值班關門,儘管教室很大,我卻難以呼吸。
Thumbnail
A乖乖地,不多話,也不太會主動跟別人說話,老師上課總是專心聽,就算隔壁同學嬉鬧聲已過大,還是繼續「表面上」專心聽課。聯想到剛進入團體生活(當年的幼稚園)的我,就是如此,不敢表達自己,不敢上課亂動,跟不敢跟同學一起嬉鬧,其實內心早已跟他們一起玩樂去了。
Thumbnail
新學季第一堂數學課,我在Tony老師和孩子的對話中看見他如何走進孩子們的心
Thumbnail
在亮語,老師們很強調我們自我覺察對孩子是進行情緒表達還是情緒宣洩,從心中有別人、引導、營造安全感,相信大家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個讓孩子及老師們大量反思的環境,這真的是以人為主的教育,因為長時間和孩子們進行陪伴、溝通與反思,只有人能做到。
Thumbnail
「重新聚焦,再強化」,一直實人老師們一直默默在做的事,讓孩子進入當下的狀態,從前一次的經驗學習,再更進步,但今天,我孩子身上看到了不一樣的重新聚焦,以及不一樣的再強化。
Thumbnail
實人進入無政府狀態一週後(詳看芝麻:教室裡的觀察員—無政府狀態第一天),孩子們每天中午會看到自己的優點與問題,這時,準備上閱讀課的寶寶老師請孩子們倆倆分享「看完這些記錄表,你在想什麼?」 這是實人最特別的特色之一,老師們不會奪走孩子的話語權,而是不斷鼓勵孩子做後設思考與反思。
Thumbnail
【 團隊意識 】 晨讀時光後,Lulu老師把孩子們聚在一起討論「若我的樂高課突然換其他老師上,你們能發揮平常的默契嗎?」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當學生遇到代課老師時,極有可能因為不適應,而換了一種學習態度。
Thumbnail
每週二是練習生們固定聚集的實習日,阿亮老師總能敏銳地觀察出大家的狀態:「你們有想過生活導師負責課堂開場的目的為何嗎?為什麼不給任課老師做就好呢?」我們陷入思考,一方面慚愧於自己上週沒有想清楚就上台,一方面則依照直覺回答了:開場是為了提醒孩子們準備好上課狀態。阿亮老師的這段話,一語道破了實人的不一樣。
Thumbnail
學校對學生而言是什麼樣的場域?學習的場域?交友的場域?抑或是社會化的場域?我想以上的答案皆正確。學校是孩子初次離家,融入一群陌生人群的地方,這群素未謀面的人要在接下來的幾年間相處並合作,但缺乏合作經驗的他們要怎麼知道如何合作呢?我想身為老師,我們需要利用自己專業,協助孩子從個人好好地進入到團體。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圖一:這學期開學前,孩子傳訊息給我 圖二:孩子問我為什麼同學被叫去學務處訓話
Thumbnail
我自己都知道,看你在台上教課時,我看你的眼神和我看其他老師的都不一樣。你輕易一句話,就能讓台下學生哈哈大笑。你輕易幾個字,都像風吹過我葉子沙沙作響。那天我們一起目送家長接走最後一個學生,這是第一次跟你一起值班關門,儘管教室很大,我卻難以呼吸。
Thumbnail
A乖乖地,不多話,也不太會主動跟別人說話,老師上課總是專心聽,就算隔壁同學嬉鬧聲已過大,還是繼續「表面上」專心聽課。聯想到剛進入團體生活(當年的幼稚園)的我,就是如此,不敢表達自己,不敢上課亂動,跟不敢跟同學一起嬉鬧,其實內心早已跟他們一起玩樂去了。
Thumbnail
新學季第一堂數學課,我在Tony老師和孩子的對話中看見他如何走進孩子們的心
Thumbnail
在亮語,老師們很強調我們自我覺察對孩子是進行情緒表達還是情緒宣洩,從心中有別人、引導、營造安全感,相信大家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個讓孩子及老師們大量反思的環境,這真的是以人為主的教育,因為長時間和孩子們進行陪伴、溝通與反思,只有人能做到。
Thumbnail
「重新聚焦,再強化」,一直實人老師們一直默默在做的事,讓孩子進入當下的狀態,從前一次的經驗學習,再更進步,但今天,我孩子身上看到了不一樣的重新聚焦,以及不一樣的再強化。
Thumbnail
實人進入無政府狀態一週後(詳看芝麻:教室裡的觀察員—無政府狀態第一天),孩子們每天中午會看到自己的優點與問題,這時,準備上閱讀課的寶寶老師請孩子們倆倆分享「看完這些記錄表,你在想什麼?」 這是實人最特別的特色之一,老師們不會奪走孩子的話語權,而是不斷鼓勵孩子做後設思考與反思。
Thumbnail
【 團隊意識 】 晨讀時光後,Lulu老師把孩子們聚在一起討論「若我的樂高課突然換其他老師上,你們能發揮平常的默契嗎?」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當學生遇到代課老師時,極有可能因為不適應,而換了一種學習態度。
Thumbnail
每週二是練習生們固定聚集的實習日,阿亮老師總能敏銳地觀察出大家的狀態:「你們有想過生活導師負責課堂開場的目的為何嗎?為什麼不給任課老師做就好呢?」我們陷入思考,一方面慚愧於自己上週沒有想清楚就上台,一方面則依照直覺回答了:開場是為了提醒孩子們準備好上課狀態。阿亮老師的這段話,一語道破了實人的不一樣。
Thumbnail
學校對學生而言是什麼樣的場域?學習的場域?交友的場域?抑或是社會化的場域?我想以上的答案皆正確。學校是孩子初次離家,融入一群陌生人群的地方,這群素未謀面的人要在接下來的幾年間相處並合作,但缺乏合作經驗的他們要怎麼知道如何合作呢?我想身為老師,我們需要利用自己專業,協助孩子從個人好好地進入到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