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0|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從現代製造業看全球化困境(3)

當我們因為某因素,聽到鋼鐵成本上漲,要把產業都當成一個整體,利益全部一致,其實不大對。筆者的重點,是要從這些例子,讓讀者慢慢打開思路,了解現代製造業之所以複雜,是因為涉及的人,遠遠比想像的多,大家都有自己的利益。

上週稍微講到鐵的冶煉,對於煉鋼來說,還有煤碳這個部分,煤碳可以拆多少部分出去?一樣很多。

先從最基本的開始,煤炭產量哪個國家最多?依照維基資料,中國產量遠遠超過其他。實際上,煤碳的種類蠻多的,中學程度會知道的項目:煤包含煙煤、褐煤、無煙煤、泥煤。

煤礦百百種,怎麼選怎麼用處處學問

現在不是過去,火力發電廠已經不會把煤直接拿去燒,而要經過洗選。是的,黑黑的煤也是要洗的,跟上一篇鐵礦類似,先經過破碎,再透過比重去洗選,當然不是真的只用水洗,方法還不少,其目的都是要讓煤礦的純度變高,越來越接近純粹的碳。

所謂的煤礦,主要成分是碳,其他的有害物質包含硫、氮,這些物質隨意燃燒,會產生有毒氣體。而不同的煤礦,內含的物質也都不同,處理過程也不一樣,有不同的用途。

泥炭是原始的煤炭形式,隨著地質作用越久,會慢慢轉化,成為泥煤,然後變成煙煤,最後是無煙煤,純度愈高,利用價值也越高。而能拿去進行煉鐵的,與適合拿去發電的種類,兩者並不一樣。

應該有朋友記得,前些年在吵台灣火力發電廠成本的時候,有網友隨意拿了國際煤炭價格,指稱台電買貴了,暗示可能涉及圖利云云。先不提是否有此可能,筆者就觀察到,多數人對於不同煤炭適合做什麼,幾乎是毫無概念。

因為這不只是有含量的問題,涉及密閉空間燃燒,要考慮顆粒狀況。當這些煤炭顆粒的黏結性越高,越適合做冶煉,較低的適合燃燒,效率較好。而這些不同類型的煤礦,產區自然不同,根據台電的資料,大部分用來發電的都是煙煤,含水量、含硫量低,碳含量高。

  • 編:看影片的留言回想當初的新聞,真的只能嘆氣。

換句話說,一個國家的煤礦若多屬於泥煤、褐煤,價值是較低的。但這不代表不能用,考慮到運輸距離,有時候選擇需要更多處理才能用的煤礦,或許還比較好。

開採成本影響大,礦藏量不直接與經濟價值關聯

若考慮到經濟價值較高的來源,全世界最大產量的國家,美國、澳洲、俄羅斯、中國都可以算在內。至少不會像查維基百科一樣,有人直覺的會認為中國是最大贏家。為何筆者這兩篇都要提中國資料的問題?因為在探詢產業鏈的過程,最好是避開全中文的資料,就算要用也要多看其他語言,中國有很強烈的自信與修正傾向,想要呈現對中國有利的說法。(編:其實其他議題也一樣)

陷入其中太久,你就會跟台灣的幾百萬人一樣,反倒覺得罵中國都別有居心,更誇張的則是只要沒說中國最棒就是居心不良。

慘。

要了解煤炭,筆者認為第一個切入的角度,是開採難度。露天比挖洞有利,從這邊可以了解成本,以及礦區開發的時間,像我們以前讀過的中國主要煤礦產區,經過長久開發,現在的開採難度比過去高很多。第二個,是熱值,可以想成卡路里,每一克可以燃燒幾大卡,熱值越高代表燃燒效率越好。

也就是說,在這一篇裡面,筆者想要告訴讀者的概念是,雖然全世界都有煤炭,但真正有高經濟價值的就在那幾個國家。而經濟價值雖然可以等同於煤炭的碳含量、硫含量的高低,代表後續洗選過程的成本,也跟開採難度有相當關聯,仍然處在露天開採階段的淺層礦區,競爭力遠高過相同條件下,已經轉為深層或是礦坑形式的礦區。

產業相同專業不同,利得需求不一而足

用上一篇的相關圖來說,冶鐵成鋼使用的是焦煤,焦煤屬於煙煤,也就是你不能拿泥炭去當焦煤。焦煤焦化的過程稱為煉焦,是一種密閉加熱過程,最後得到高碳含量的固態產物,此產物被稱為焦碳,通常拿去高爐冶鐵。

有興趣的讀者稍微查一下,就會發現煤炭生產不僅是靠一家企業,國際間還有幾家大的煉焦公司,各國都有自己的冶鐵工廠,而台灣有接近一條龍的國營企業(台灣鋼鐵集團)。

又回到上一篇的結論,把某個產業都當成一個整體,利益全部一致,其實不大對。

煤炭從挖掘開始,經過洗選後販賣,根據需求大致可分為發電與冶煉兩方面,會由不同企業收購,進一步加工,便於後續生產。這些企業的利益會一致?每一個流程的專業可以互換?

當然都不是啊,而這些基礎的煤炭、鐵礦,還算是生產過程汙染少的呢,因為鐵礦石中的氧化鐵,煤炭中的炭,多少還可以先提高純度,還原過程也相對單純,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消散的能量會比較少。(編:製程少純度高,作功比較少,轉換過程散失的能量就少。)

換句話說,這些生產過程、所需的專業,相對所謂科技產業,已經單純許多。

現代製造業錯綜繁複,個人之見多如瞎子摸象

筆者不是要談環保,而是先給大家一個概念,後面會發現環保是門好生意,更是關稅壁壘的好藉口。並不是環保錯誤,而是環保的本質,就是一種製造業,而非社會企業,不能只有概念而沒技術。是各種技術與製程投入到產業中,才實現環保。

  • 編:最近大張旗鼓的碳盤查相關企業就是個好例子

想分享的概念是,現代製造業光是在前端基礎原物料,如鋼材這一塊,就涉及非常多的廠商了,而這些廠商各有專業,多數在不同國家,經理人的思維、文化皆不相同。

到此為止,難道還不構成我們要謙遜的理由嗎?誰敢說自己可以一人抓到產業全貌,深信可以依靠個人之力,制定完美的產業政策?

別鬧了,幾乎所有宣稱找到關鍵的政客,都走向罵奸商這條路,簡單好理解。(編:簡稱「騙票」對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