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學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講到國文課本的時候,有不少人覺得「文言文比較美」,但真的探討「美」卻又不知所以然。現在文學理論講到的美粗粗略略大概有三個方向:

1. 先驗/超驗/形而上的美:認為美是一種先於人類經驗的存在,不甚準確地可以說是從理型衍生,亦即有一個理型世界具備「美」的理型(ideal type)。這個美是普世皆然的。


2.潛意識的美:精神分析路線認為人的表現和認知都和潛意識潛意識脫離不了關係,「美」自然也是如此。一個人如何認知美,會和潛意識息息相關,精神分析會強調幼時經驗或個人創傷的可能性,因此潛意識的美是個人的。但潛意識對美的認知有沒有可能不只個人經驗呢?這便牽扯到第三個方向的美。


3.慣習的美:布迪厄著名學說衍生的概念,簡單來講就是認為一個人對於美的理解不脫各式各樣的「關係」--生產關係、權力關係、社會關係。也就是一個人的認知受到文化、社會的多重結構影響。這個美會因為一個人處於不同文化、社會而有所變動。慣習的美是社會的。


覺得文言文比較美,恐怕都覺得美是先驗的,但顯然文言文比較美是「民族的」,或謂屬於「想像共同體的」。

寫寡讀書筆記/寫一些讀書筆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幾篇不斷在說1970年代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難道在此之前就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嗎?當然也不是。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其中張良澤便是代表人物。
濟南教會在青島東路的協(餵)助(養),讓基督長老教會再次受到大家關注。趁機講一下長老教會和白話字研究。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關於林榮三散文首獎〈媽媽說我是假的〉,內容是關於生理女性進行性別手術時,與媽媽之間一輩子的拉扯。而作者潘柏霖為生理男性,其關於女性書寫的散文,便引起散文真實性和書寫倫理爭議。
前幾篇不斷在說1970年代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難道在此之前就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嗎?當然也不是。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其中張良澤便是代表人物。
濟南教會在青島東路的協(餵)助(養),讓基督長老教會再次受到大家關注。趁機講一下長老教會和白話字研究。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關於林榮三散文首獎〈媽媽說我是假的〉,內容是關於生理女性進行性別手術時,與媽媽之間一輩子的拉扯。而作者潘柏霖為生理男性,其關於女性書寫的散文,便引起散文真實性和書寫倫理爭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1. 探索美學的感知: - 「“美學”這個詞在古希臘文裡面,與“感覺”是一樣的字根,代表美不能脫離感覺。」這三句話,摘錄自傅佩榮的西方哲學課,引發了我對現代社群文章的思考。傅佩榮老師的這段話,讓我理解到,「詩詞」其實是很貼近生活的,幾乎就是那個時代的「社群貼文」。只是古早的時代,有條件讀書
我透過閱讀學術論文,技術文章,產業新聞等,一篇一篇紀錄我透過閱讀得到的新知,並且連結回我自己過去做事的經驗,總結歸納成啟發。這其實就是創作,也符合古希臘文的「詩」的意思。生活中的啟發,我則透過閱讀華人作者的作品,日韓作者的作品,歐美作者的作品,摘錄其作品中引發思考的段落
Thumbnail
形象的直觀方式有很多種:視覺的直觀、聽覺的直觀、觸覺的直觀、嗅覺方直觀、味覺的直觀等等。但是直觀並非都產生美感。因為美感的直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織和補充,全方位、多感官的體驗,最能感知到形象事物的美感。
Thumbnail
美學是哲學的分支學科,學科名稱是由 18 世紀的鮑姆加登所確立。美學研究的範疇主要包含:藝術鑑賞及其社會現象、審美活動及審美經驗等內容。透過學習美學將能提升我們的思維能力。
Thumbnail
本文探討新藝術運動對美學的影響。該運動挑戰19世紀歐洲傳統,強調自然和優雅曲線,融合東西方風格。討論曲線派與直線派,以及後續風格。呼籲珍惜各風格貢獻,並注入智慧創作,開創美的可能性。
Thumbnail
康德的鑑賞判斷提供了對美的具體且深入的理解,同時化解了「美是什麼」、「美的主客觀問題」之衝突。本文透過介紹康德美學中鑑賞判斷的概念,藉由此概念解決上述的問題,並闡述了鑑賞判斷雖為主觀,但具有普遍必然性基礎的可能,使得創造「美感」的工作者有了實踐的依據。
Thumbnail
美感,或說美,是一種如同痛感、涼感等單一的感受,亦或是一種綜合的感受?8大藝術中,文學、音樂、繪畫、彫塑、舞蹈、建築、戲劇、電影,有7大是跟視覺有關的藝術,僅有音樂是非視覺性的藝術。美感是僅屬於視覺與聽覺的嗎?亦或味覺也因美食而有了美感?近來社會上大推美感教育;從教科書、字體、以及鼓勵學生參
Thumbnail
「美」對我而言是相當綜合性的概念,它來源於感性、感受,更像一種吸引力,今天我用白話文與簡單操作的方式來分享變美之「道」。 每個人審美不同,但大家對一個人的「美醜」卻又有普遍共識,怎麼樣才能讓自己開心同時又達到令人欣賞的平衡呢? 今天讓我來和你分享箇中之道。我是從小就發自內心愛美,但嚴重意
Thumbnail
〖那些為我們所獨有的,使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感覺,往往只是電光石火的一瞬,要 是我們不懂得抓住和品嚐這一瞬,我們便沒有成長,也沒有興奮。 〗─Eric Hoffer : The True Blieve ..............................................
Thumbnail
美感非常重要,美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出來的? 民國初年時,蔡元培提倡美育,甚至說“以美育代宗教“。 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美育成功了嗎? 我是美感的白癡。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也可能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或周圍環境的影響,我實在沒什麼美感。
1. 探索美學的感知: - 「“美學”這個詞在古希臘文裡面,與“感覺”是一樣的字根,代表美不能脫離感覺。」這三句話,摘錄自傅佩榮的西方哲學課,引發了我對現代社群文章的思考。傅佩榮老師的這段話,讓我理解到,「詩詞」其實是很貼近生活的,幾乎就是那個時代的「社群貼文」。只是古早的時代,有條件讀書
我透過閱讀學術論文,技術文章,產業新聞等,一篇一篇紀錄我透過閱讀得到的新知,並且連結回我自己過去做事的經驗,總結歸納成啟發。這其實就是創作,也符合古希臘文的「詩」的意思。生活中的啟發,我則透過閱讀華人作者的作品,日韓作者的作品,歐美作者的作品,摘錄其作品中引發思考的段落
Thumbnail
形象的直觀方式有很多種:視覺的直觀、聽覺的直觀、觸覺的直觀、嗅覺方直觀、味覺的直觀等等。但是直觀並非都產生美感。因為美感的直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織和補充,全方位、多感官的體驗,最能感知到形象事物的美感。
Thumbnail
美學是哲學的分支學科,學科名稱是由 18 世紀的鮑姆加登所確立。美學研究的範疇主要包含:藝術鑑賞及其社會現象、審美活動及審美經驗等內容。透過學習美學將能提升我們的思維能力。
Thumbnail
本文探討新藝術運動對美學的影響。該運動挑戰19世紀歐洲傳統,強調自然和優雅曲線,融合東西方風格。討論曲線派與直線派,以及後續風格。呼籲珍惜各風格貢獻,並注入智慧創作,開創美的可能性。
Thumbnail
康德的鑑賞判斷提供了對美的具體且深入的理解,同時化解了「美是什麼」、「美的主客觀問題」之衝突。本文透過介紹康德美學中鑑賞判斷的概念,藉由此概念解決上述的問題,並闡述了鑑賞判斷雖為主觀,但具有普遍必然性基礎的可能,使得創造「美感」的工作者有了實踐的依據。
Thumbnail
美感,或說美,是一種如同痛感、涼感等單一的感受,亦或是一種綜合的感受?8大藝術中,文學、音樂、繪畫、彫塑、舞蹈、建築、戲劇、電影,有7大是跟視覺有關的藝術,僅有音樂是非視覺性的藝術。美感是僅屬於視覺與聽覺的嗎?亦或味覺也因美食而有了美感?近來社會上大推美感教育;從教科書、字體、以及鼓勵學生參
Thumbnail
「美」對我而言是相當綜合性的概念,它來源於感性、感受,更像一種吸引力,今天我用白話文與簡單操作的方式來分享變美之「道」。 每個人審美不同,但大家對一個人的「美醜」卻又有普遍共識,怎麼樣才能讓自己開心同時又達到令人欣賞的平衡呢? 今天讓我來和你分享箇中之道。我是從小就發自內心愛美,但嚴重意
Thumbnail
〖那些為我們所獨有的,使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感覺,往往只是電光石火的一瞬,要 是我們不懂得抓住和品嚐這一瞬,我們便沒有成長,也沒有興奮。 〗─Eric Hoffer : The True Blieve ..............................................
Thumbnail
美感非常重要,美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出來的? 民國初年時,蔡元培提倡美育,甚至說“以美育代宗教“。 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美育成功了嗎? 我是美感的白癡。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也可能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或周圍環境的影響,我實在沒什麼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