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2|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面對悲傷的方式,也可能是心理遊戲?

很多人可能都聽過「悲傷五階段」,或是透過俗女養成記劇中陳嘉玲的簡短詮釋而略之一二。不過,我想先澄清的是:〈接受〉並不會像劇中呈現般,一趟由北至南的旅途便能快速經歷完成。



〈悲傷〉情緒從何而來?

〈失落〉事件後,就會伴隨著〈悲傷〉情緒,意即,當感受到“失去”什麼時,內心裡就會浮現“傷心、難過、悲慟”的情緒。簡單來說:失落(loss)是指一個人失去原本擁有的東西,而失去的可能是有形、也可能是無形但意義深遠的,其中最直接的衝擊會是與死亡相關的事件。舉例來說:玩具不見、好朋友突然轉學、寵物過世、親人/家人過世...等,均是對不同年紀而言,不同程度的失落事件,而影響悲傷程度的關鍵因素是:情感連結的緊密度


「悲傷五階段」在說什麼?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 M.D) 提出「悲傷五階段」:

  1. 否認(Denial):不想承認或逃避面對已發生的失落事件。
  2. 憤怒(Anger):不公平?為何發生在我身上?我要對方付出代價!
  3. 討價還價(Barganining):如果...是不是...就不會發生?
  4. 沮喪(Depression):我該怎麼辦?我沒辦法一個人?失去動力、什麼都不想做。通常在失去某位重要他人時,容易陷入的情緒低落狀態,若持續時間過久極可能會演變成憂鬱傾向或憂鬱症。
  5. 接受(Acceptance):釋懷、並坦然接受已發生的事實。

需要特別一提的是,除了最後〈接受〉階段外,其他四個階段並不會依序發生,亦未有特定的持續時間,甚至某個階段有可能不會發生。每個人會因情境及情感連結的深淺,一再重複和經歷前四個階段後,才可能會有機會慢慢進入最後的〈接受〉階段。【歡樂好聲音2】中搖滾獅王卡洛威,因難以走出喪妻之痛(處在沮喪階段),已有15年之久未再聽自己的歌曲、且脫離人群、獨自隱居山林。所以,請不要低估失落可能帶來的悲傷衝擊。


面對悲傷與心理遊戲的關係是?

心理遊戲指的是一再重複經歷的負向人際模式,意即,若當事人未有覺察可能會一再經歷同樣的心理遊戲,其中可能的變化是:換了其他參與者/玩家繼續玩心理遊戲罷了。而辨識心理遊戲最主要的方法是:角色轉換,當玩家的角色由三者(拯救–迫害–受害)之一,轉變為另一角色時,表示進行了一場心理遊戲。

面對悲傷的方式:

  1. 否認:若承認表示需要面對難以承受之痛,當還沒準備好時以逃避面對的方式,會是比較輕鬆的自我欺瞞。本應是受害者,可能會因一再的否認,而成為迫害者,讓周圍的人不知如何是好。
  2. 憤怒:當否認持續發酵可能會成為憤怒的玩家,因為受不了被迫要面對現實,或者是持續處在怨恨不公平的狀態下,憤怒都會讓該玩家由受害者轉變成迫害者,透過攻擊抒發壓抑的情緒。
  3. 討價還價:身在失落事件中的受害者,若萌生討價還價的「如果...」心態,表示希望自己能以拯救者的角色改變已發生的現況。不過,明知無法改變的挫折會讓處在此階段的當事者為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痛苦與折磨。
  4. 沮喪:此階段於短期內可能稱不上心理遊戲,因為受害者的角色並未產生變化,唯一的變化是情緒越來越低落。不過,需要留意的是,若沮喪階段持續且演變成自我傷害時,那麼代表當事者在與自己進行心理遊戲。意即,傷害自己的行為讓自己成為自己的迫害者。
生活中可能處處是心理遊戲的餌,保持自我覺察能讓心理遊戲遠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跨領域 • 諮商心理師@偏鄉 × TA溝通分析學派 • 心理遊戲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