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4|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戴面具的生活,就像標題黨:你的人生是否也成了一場「引誘」的遊戲?

當「被討厭的勇氣」變成「做我想做的」

還記得那本曾風靡一時的《被討厭的勇氣》嗎?書中鼓勵我們活出真實的自我,勇敢面對被討厭的可能性。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你是否也和我一樣,對書中的精髓漸漸模糊?

閱讀前哨站幫我們道出了書的核心:

用新的思維思考人際關係,有"勇氣"去改變思維及行動,馬上就能獲得幸福。

Generated by Gemini

或許,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只記住了「做我想做的,即便會被討厭」這句口號,卻忽略了背後更深層的意義。當我們誤以為「做自己」就是「完全做自己」,隨心所欲地行事,人生的方向可能因此偏離。就像誤信了標題黨,被吸引點進去卻發現內容空洞無物,我們的人生也可能在追求「做自己」的路上迷失方向


職場上的變色龍

在職場中,我們常常戴上「專業」、「自信」、「合群」的面具。我們隱藏真實的情緒,迎合上司和同事的期待,努力融入公司的文化。然而,長期戴著面具生活,我們可能會感到疲憊不堪,甚至迷失自我。

就像羅伯特·格林在《如何吸引任何人、建立自信和變得強大》訪問中所說的,我們在人際互動中,都在試圖「引誘」他人,同時也被他人「引誘」。在職場中,我們可能為了升遷加薪,刻意討好上司,迎合他們的喜好。然而,這種「引誘」往往是短暫的,一旦我們無法繼續滿足對方的期待,就可能失去信任和支持


社交圈的百變女王

在社交場合,我們又換上了另一副面具。我們展現出「幽默」、「風趣」、「善解人意」的一面,希望贏得他人的好感。然而,過度在意他人的評價,我們可能會失去真實的自我,變成一個迎合他人期待的「百變女王」。

這種社交面具,就像標題黨一樣,吸引人的目光,卻無法帶來真正的連結。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精心打造的形象,可能與真實的自我相去甚遠。當我們過度沉迷於虛擬世界的讚美和認同,可能會忽略現實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人際關係


家庭裡的乖乖牌

回到家中,我們卸下了一天的疲憊,卻可能又戴上了「孝順」、「體貼」、「懂事」的面具。我們壓抑自己的需求,迎合父母的期望,努力扮演一個「好孩子」的角色。然而,長期壓抑真實的情感,可能會導致家庭關係的疏離和衝突。

在家庭中,我們也可能陷入「引誘」與「被引誘」的權力遊戲。我們可能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可和愛,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然而,這種「引誘」往往是以犧牲自我為代價的


Photo by hitesh choudhary

從面具到角色

然而,難道我們的人生就注定要戴著面具度過嗎?難道「做自己」就意味著要完全拋棄社會規範,與世界格格不入嗎?

其實不然。

理想的世界裡,我們不會以貌取人,只會根據他們的內在來判斷他們。是的,我同意這一點,但我們不是理想的

我們不是天使的後裔,我們是靈長類動物的後裔,
還在進化當中,大家與古老祖先的基因差異不大。

所以必須明白,外表很重要,這是社會遊戲的一部分。所以,必須稍微控制一下外表,必須調整它,必須在這個世界上做一點演員。雖然我們都知道都是人們不喜歡承認的事情。

我們喜歡認為我們更理想化,即使這些理想的東西最終並不重要。

如果看到一個沒有自制力的人,會感覺他看起來沒有力量。如果不能控制自己,怎麼能控制你環境中的任何事情,怎麼能成為一個具有價值的人?所以必須了解一些關於本性,關於我們是誰的事情,而不僅僅是做「任意的自己」。

「做自己」並非意味著要「完全做自己」。在不同的情境中,我們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這是社會運作的常態。然而,我們可以選擇成為一個「出色的演員」,在不同角色中遊刃有餘,同時保有真實的自我。


Photo by Helena Lopes

活出自我,成為人生舞台上的最佳演員

或許你會問,如何在戴著面具的同時,還能活出真實的自我?關鍵在於,我們要知道自己在演戲,並且只演出自己能接受的劇本。

現今社會中充斥著各種標題黨文章、書籍、影片,它們試圖模糊社會與個人的界線,讓我們誤以為必須迎合社會的喜好才能獲得認同。然而,真正的「做自己」,是在了解社會期待的同時,堅守自己的價值觀,選擇性地展現自己。

戴著面具是社會的常態,但我們可以選擇成為出色的演員,在不同角色中遊刃有餘。

就像一個出色的演員,我們可以在不同的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我們不會迷失在角色之中。我們知道自己在演戲,我們有能力選擇要演出的內容,我們可以隨時脫下戲服,回到真實的自己。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如何在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歡迎追蹤我的部落格,我們將一起探索更多關於自我成長和人際關係的議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熱愛在生活中找到幸福的來源,提高心靈觸覺 以批判性思考、反思、自我反省和多角度觀察,提升適應性,並擁抱大自然 我也是世俗的,渴望事業快速發展、取得卓越成就、希望擺脫財務壓力、想擁有和諧美滿感情、建立穩定關係的人 只有親自思考過的,才是真正擁有的 所以,為什麼?不一起加入找答案,在旅程中不斷啟發!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