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5|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練習被溫柔承接下來


正念療法是一種重視自我教育,注重當下的心理療法,「治」是指介入方法,「療」是指結果的療效。其核心概念是通過觀察和接受當前的思想、感覺和經驗,以培養內在的平靜和覺察。


這種療法源自於禪修,但已經被現代心理學廣泛運用。在正念療法中,重要的是要以開放、非評判性的態度來接納一切內在和外在的感受,無論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


舉例來說:假設一個人在工作中遇到了挫折,感到壓力和習得性無助。在正念療法的指導下,他可以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和身體反應,比如心跳加速、焦慮情緒等。


然後,他可以開始觀察這些感受,去接受它們的存在。他可以告訴自己:「我現在感到焦慮,這是正常的,我接受這樣的自己。」


這種觀察和接受的態度也適用於身體感受和日常活動。比如,一個人在進行日常清潔時,可以專注於每一個動作的感受,像是洗碗的觸感、水流的聲音等,這種全神貫注的體驗可以幫助人們擺脫自動化的生活模式,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



🌟正念減壓


正念減壓是喬,卡巴金博士創建的,它是一種實踐,通過觀察當下的感受、專注當前的經驗和接受現實,來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壓力和焦慮。


正念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更健康的生活習慣,通過觀察自己的飲食習慣,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食物對情緒和身體的影響,進而做出更好的選擇。同樣地,正念可以幫助你放鬆並更好地入睡,減少壓力對睡眠的干擾。


這跟瑜珈的觀念是相通的,而博士本身也有在帶領瑜珈課程,舉例來說:剛接觸瑜珈的初學者,一開始會先用呼吸法開始引導,接著依循漸進用基本的瑜珈動作,伸展全身。


這種溫柔而和緩的練習,能夠舒緩平常身體因壓力而累積的緊繃感,也能使情緒變得安定,讓我們能夠更加溫柔地擁住自己。



🌟觀呼吸練習


正念與觀呼吸,就是有意識地覺察,專注於當下這一刻,而不附加任何主觀的評判,它們是重要的修身養性之道。


正念,是專注與留意。當我們安靜下來時,腦海中的雜念與記憶會浮上檯面,觀察到就好,不要批判,送愛給每一個想法。


當我們從深呼吸中緩緩甦醒,並開始用全新的體驗去經歷全新的一天,我們會察覺到,某些記憶的離開,其實是為了挪出空間,讓更美好的事物進來。



🌟道謝是我每天的正念訓練


一個新的習慣或新的信念形成,並加以鞏固,需要21天的時間,在行為心理學上,又稱之為「21天效應」。


無論是書寫感謝筆記,還是習慣化一件事,請對自己許下一個小小的承諾,那就是:「我很棒,此時此刻的我足夠完美。我可以盡情創造,因為我是不受限的,我能成為我想成為的,並創造自己想要的一切。」

人生並不是好與壞的組合,既然發生了好事,那就一定會再發生更多美好的事。感謝就是魔法,透過練習感謝,來逐日調整心靈體質,我們的人生一定會充滿美好的奇蹟,越來越豐盛的。




🌹結論:


喬,卡巴金博士曾說:「只要還有一口氣在,不論你病得多重或多麼絕望,你身上好的地方一定會比壞的地方多,但若你希望運用自己的內在潛力,促進個人成長與療癒,在全新的層次上掌握自己的生活,當然也必須付出適當的努力。」


那段追尋要由我們開始,由我們結束,它不是能努力、緊抓或達成的事,我們真正需要的,從來是自己。而我們不得不做的,僅僅只是接納,而不是去與之抗爭。


每當我們說「應該」去做什麼事時,我們的言下之意便是:「我別無選擇,因為我還不夠好。」


這份快樂的人生旅程的承諾是:我願意以愛與接納來與自己相遇,而真正的快樂和接納,只能源自我們對自己的認同。


無論我們有沒有察覺到,我們的人生都在對自己發出一封邀請,它邀請我們在做任何事之前,首先成為自己,在成為自己之前,先認識自己,如此我們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是誰,到底為什麼而活。


我們必須學會擁抱每一個階段的自己,理解在我們之內的每個部分,所有我們經驗的每一個時刻,都是在教會我們愛與被愛的道理。 如果我們的生活出現「太過努力」的指標,那表示遠離快樂的我們,是出自於壓力而做。


請聽從「心」的指引,選擇做會讓自己快樂的事。心,永遠是一切問題的解答。


#正念減壓的訓練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該去哪裡,該通往何方?如果你經常陷入無助迷惘,我想說的是,答案就在自己的內心。 如果你不進入內心,你便一無所獲。我是Citta,是一名瑜珈老師,也是氣功老師,我很喜歡「心」這個字。而Citta這一字,便是源自梵文,意指心智,意識,我把它當作我日後的名字,然後提醒自己,永遠都要回到自己的心。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