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第一本認識恐懼的神經科學讓焦慮不見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第一本認識恐懼的神經科學讓焦慮不見了:別讓擔心、恐懼和焦慮,耗盡你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閱讀心得

雖然《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寫到:

關於焦慮疾患的傳統研究,立基在老舊的「三重腦」模型,也就是認知控制情緒。他們的假設是,所謂的情緒杏仁核過度活躍,而所謂的理性前額葉皮質無法加以調節。這個取向仍具有影響力,即使杏仁核不是任何情緒的發源地、前額葉皮質並沒有藏著認知,而且情緒和認知都是全腦建構,無法調節彼此。—《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

不過,我依舊喜歡杏仁核與皮質的理論,以「情緒建構理論」來說,似乎憂慮只關乎認知,無論如何,我喜歡NLP的前提假設說到的「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此書提到製造焦慮的途徑有兩條:①基於杏仁核、②基於皮質。

  • 認知—皮質層—思維—認知重構
  • 行為—杏仁核—經驗—暴露療法

並一再強調「焦慮反應的生成永遠涉及杏仁核,無論反應始於皮質或杏仁核」。有時候「談話治療或認真讀遍眾多自助書還是可能無濟於事」是因為它們或許沒有針對杏仁核,而杏仁核是基於經驗學習而非邏輯,所以著重於「認知重構」的方法效果有限。


不過關於「存在焦慮」似乎比較接近「擔憂」:

擔憂基本上是考慮可能發生的負面結果;擔憂可能涉及意象和思維,而且通常牽涉到旨在防止或盡可能縮減預期的未來困難的問題之解決想法。諷刺的是,企圖解決或許根本不會發生的問題,反倒可能助長焦慮,因而製造極大的痛苦。

如果你有擔憂的困擾,你將能受益於第十一章討論的策略,包括分散注意力、思考中斷法、認知重構技巧、正念,以及學習以計畫取代擔憂。

而第十一章中「認知脫鉤」在禪修或其他正念、認知療法等都會提到,簡言之「後設認知」,書中寫道「你是自己大腦皮質的觀察者,而非將它所製造的一切視為真理的信徒」。以前寫過這參照到佛教的「執」、第四道的「認同」等狀態,雖然好用但也有其小問題:

抽離具有抑制性的這種特質,有時會導致意料外的結果:抽離會同時縮短負面及正面經驗的持續時間。換句話說,如果你在獲得升遷後退一步提醒自己,從更高的視點來看,地位和金錢都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最終我們都難免一死,那你的喜悅也會隨之減少。這告訴我們:想讓正面經驗維持久一點的話,最好不要變成牆上那隻蒼蠅。在這種情況下,請盡量沉浸其中。—《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

面對「存在焦慮」採取抽離的超然視角,當然一切顯得平靜,這或許能達到伊壁鳩魯的「不動心」,記得有兩種不同的人生思考模式:一種是積極型的追求增加快樂;一種是保守型的追求減少痛苦。原始佛教、伊壁鳩魯學派、簡樸生活、躺平主義維持最低生存標準等,似乎是偏向後者,但《焦慮恐慌自救手冊》提到:

舒適會滋生焦慮,安全也會滋生焦慮,想被安全和舒適緊緊包圍的願望會滋生更多的焦慮。所以,你沒聽錯,為了打敗焦慮,我們需要主動尋找不適以求鞏固對抗焦慮的效果。—《焦慮恐慌自救手冊》

最終,人生在主動尋找不適與焦慮之間來回擺盪?難道原始佛教、伊壁鳩魯、簡樸生活、知足常樂這類保守型的追求減少痛苦觀點錯了嗎?人生一定要有目標、主動尋找不適嗎?


作者最後提到「接納自己的經驗,就是焦慮的終極解藥」。確實我也認同,不過在《焦慮世代》亦提到其問題:

目標是完全接納:無論什麼事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都必須接納。這個概念清楚體現在佛教的新自由主義變體中:讓失業者或雇員練習正念,藉此直接將剝削、混亂與羞辱「從體內呼出」。這種練習長期以來受到佛教徒的質疑,這些佛教徒都將社會批評的概念理解為道德實踐。他們認為將社會發展簡化成冥想與正面的問題是不適切的。—《焦慮世代》

另外,這種認為「我們全都可以縮減焦慮對生活的影響」,基於「管理焦慮」概念的想法,在《高效焦慮法》也提出不同觀點:

我們往往把焦慮當成失敗來對待:如果你感覺很糟,那就是哪裡出了問題。結果,我們的目標變成了管理焦慮,好讓它消失,並且相信當你這樣做時,就表示你是快樂、健康的。

這和我的建議正好相反。—《高效焦慮法》

相關內容留待《高效焦慮法》一書分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22會員
548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子非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19
牛津非常短講
Thumbnail
2024/11/19
牛津非常短講
Thumbnail
2024/11/06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6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5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5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解決焦慮的方式是不去解決它。 不去解決它,難道它就會自動消失嗎? 答案:是的。
Thumbnail
解決焦慮的方式是不去解決它。 不去解決它,難道它就會自動消失嗎? 答案:是的。
Thumbnail
善用好奇心打破擔憂與恐懼的迴圈,有效戒除壞習慣的實證法則
Thumbnail
善用好奇心打破擔憂與恐懼的迴圈,有效戒除壞習慣的實證法則
Thumbnail
認識恐懼的神經科學閱讀筆記
Thumbnail
認識恐懼的神經科學閱讀筆記
Thumbnail
這是一本心理醫生整理協助客戶克服焦慮恐慌的方法書,我在這邊整理了摘要筆記以及分享我的閱讀心得
Thumbnail
這是一本心理醫生整理協助客戶克服焦慮恐慌的方法書,我在這邊整理了摘要筆記以及分享我的閱讀心得
Thumbnail
別讓恐慌欺騙你 六步驟U.N.L.O.C.K.,管理你的焦慮
Thumbnail
別讓恐慌欺騙你 六步驟U.N.L.O.C.K.,管理你的焦慮
Thumbnail
根據本書,焦慮是一種大腦運作失靈的表現。「前額葉皮質」是大腦的一個部分,它幫助我們思考,並依我們過去的經驗、精確的資訊預測未來。當前額葉皮質沒有足夠資訊以準確預測未來時,它會催促我們做出行動,並大喊:「快去蒐集更多資訊給我!」而這時候,焦慮就誕生了。
Thumbnail
根據本書,焦慮是一種大腦運作失靈的表現。「前額葉皮質」是大腦的一個部分,它幫助我們思考,並依我們過去的經驗、精確的資訊預測未來。當前額葉皮質沒有足夠資訊以準確預測未來時,它會催促我們做出行動,並大喊:「快去蒐集更多資訊給我!」而這時候,焦慮就誕生了。
Thumbnail
在我們繁忙的生活中,與焦慮共處是我們必須學習的重要課題,讓我們一起透過這本書,學習如何「擁有焦慮,但不被焦慮擁有」吧!
Thumbnail
在我們繁忙的生活中,與焦慮共處是我們必須學習的重要課題,讓我們一起透過這本書,學習如何「擁有焦慮,但不被焦慮擁有」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