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內容/音樂劃分:
風:風土之音、地方民謠
雅:朝廷之音、與諸侯有關
按訓詁,雅是「夏」的意思,「華夏」就是代表中原的正統文化。
頌:宗廟祭祀之音,展現出歌頌祖先、神明的盛大儀式,刻意塑造莊嚴和優美的氣氛。
作法劃分:
賦:鋪陳直接說明
興:是物與我、主觀和客觀世界微妙的對應
比:相對興,比較容易發現主觀和客觀世界的關係
朱熹在《詩集傳》的解釋: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來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王應麟對戲比興的解釋:
敘物以言情謂之賦,情蓋物也;索物以記情謂之比,情附物也;觸物以綺情謂之興,物動情也。
賦比興也可說是文人內在開拓視野和知識的一種方式。
旅法學者程抱一認為:
比是人到自然的過程:人先有自己想要表達的重點和焦點,再到自然萬物裏找可適當表達的物。
興是自然到人的過程,由物來觸動情。
吳光明從思考角度來分析:
比是類推,是拓展熟悉的範圍,得到新知識。
興是跳躍性思考方式,比卻是連缀式思考。
由於《詩經》內容主要是描述現實,因此也帶有較濃厚的政治和道德色彩。
「溫柔敦厚」可形容詩經。更具體可以用三句話解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
兩種田家詩
田園牧歌,喜悦田事,認為田園的寧靜可讓人的心靈得以安息。
以農事艱辛為主題,描寫耕種的困難。
《詩經・王風・黍離》確立了亡國之悲的原型。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描寫國家破亡,不穩定的社會。
到了唐代的〈金陵懷古〉,亡國之悲就更完善的呈現。
懷古就是詩人對人類的命運、殘破的廢墟,而產生悲歎和哀悼。
《衛風・伯兮》是中國最早的閨怨詩之一。
閨怨是以婦女為主體,思念不在身邊的夫君,而產生倫理空缺的哀歎。
閨怨詩到後來成為男性作家用的抒發懷才不遇的工具,被稱為政治上失戀。
宮怨詩範圍更狹小,指定是宫中女性不得君王寵幸,無法脫離宮中生活為主題。
閨怨後來發展出怨望之情,相思又期望相見的情感,則發展成明月相思的關聯(《陳風・月出》)。
《衛風・氓》確立了棄婦的題材
《詩經》一方面歌頌愛情的美好,另一方面提醒女性,一旦失去貞潔,就不會得到社會的支持。
自〈谷風〉、〈柏舟〉開始,棄婦的主題便悠悠不斷,一方面為棄婦的遭遇表達同情,一方面對夫婦之道的淪喪表達感慨。
《詩經》亦開創出隔水伊人的相思模式,而水則代表禮教的限制。
「文明就是力求自我限制。」一葉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