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2|閱讀時間 ‧ 約 32 分鐘

作者「死」了嗎?--不要老是想成為「戰神」

  以前我寫了一篇〈貶低、批評、心得、建議……?創作者如何面對讀者意見?〉。主要討論創作者如何面對和處理「批評」這件事。


  一、好壞美醜是不是主觀認定?

  想必很多人聽過這個說法:好壞美醜是主觀的,所以不必一較高下。或許對一般大眾來說是,但當你身在藝術圈、文學圈、或是任何一個專業圈子,你拿這句話來說就是等著被洗臉。《中華一番》特級廚師考試倒數兩關就是評價對手和他人的作品--如果無法精準地評價別人的產出,那你也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廚師。香港音樂圈大佬鄭中基,也批評中國的選秀節目如「蒙面歌神」,擔任評審的導師們居然聽不出是誰的音色,這要不是作秀就是白癡,如果是後者,沒有那個耳力還想當導師,「不上去打你就不錯了。」。

  好壞美醜是主觀的,所以不必一較高下--前者是對的,但後者是錯的,誰說不行?你扔給一般人一本小說,也大概略看得出好不好看,只是一般人沒有分析工具去找出「好不好看的原因」。說到底,這段話只是濫好人不想得罪任何人而發明出來的,順便給懶得思考和不敢面對自己美學品味的人一個便宜的藉口罷了。

  二、評論是必須的嗎?

  在每個圈子裡,一定都有專門在「評論」的評論家。在眾多故事中,這群人似乎被描寫成只會出一張嘴、品味欠佳、尖酸刻薄等等。實際上會被寫出來的案例恰恰就是因為特殊,真正成功的評論很難進入大眾視野,這也是為什麼「評論」這行飯始終沒有消失。換句話說,「評論」其實是一門技術,而且難度並不比「創作」還低。

  為什麼我們需要評論?從廣義來說,我們必須要有專業的人為我們指出「目前這部作品處在創作圈的什麼位置」--大家應該都體驗過,得獎的作品太晦澀、太艱難、太難懂,總覺得這些評論家「過譽」或「不接地氣」,怎麼不選一些大家都覺得好看的作品?

  如果用科學來比喻,能得獎的學說一定都是最前沿最先鋒的,因為有所「突破」,但九成九的人一定看不懂。藝術創作也是同樣道理,有人創新了創作形式、調和出全新的元素、在既有的死板框架下突破極限……這些功勞並不完全等同於「好看」,但這發展當中觸發的全新要素會全面下沉到創作圈子,連帶影響未來許多創作者--所以成功的作家往往都會說自己是受到誰誰誰影響,但你通常都不認識,也不會覺得這些「師祖」的東西好看。

  但總要有人能指出這些冷僻作品的貢獻,否則歷史不會為他們留名,這並不公平。如果喪失純粹評論的空間,那歷史就是「市場」書寫的,就不會有人純粹為美學、為文學做更高層次的挖掘和貢獻。

  就狹義來說,「評論」其實是作家和讀者之間的橋樑。會點進這系列文來看的,基本大家都寫作過,無論是自有心得還是科班出身,一定會被繁雜的文學技巧、布局、人設給搞得左支右絀,寫著寫著一些愚蠢的錯誤就會跑出來。「評論」往往是最理想的「他者」角度去讓你重新審視作品;其次,我前文提到,多數讀者只會說好看、不好看,但不知道問題在哪。評論也必須擔負起點出「看點」的責任。我自己就有經驗,曾認為《飢餓遊戲》(小說)不好看,但被評論點出「看點」之後,重看就覺得好看多了。我爸在看《十二猛漢》時哈欠頻頻,被我科普了阿富汗戰爭的前因後果以及電影中的「致敬」之後,重看又覺得好看很多。

  成功的評論應該是要讓作家、讀者茅塞頓開,而不是引起宗教戰爭。

  三、「作者已死」?

  很多人拿著這句話揮舞,覺得作品產出後就不屬於作者,應該當做獨立的個體來「就事論事」。「作者已死」和「就事論事」是對的,是理想型。我們可以往這方面努力,但這件事其實是不可能做到。因為人心是複雜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如果評論沒有把作者的位置、讀者的心態、群眾的吃瓜心理放入考量,最終毀棄的,是你評論的價值--因為大家只會在乎你說話好不好聽、是不是人身攻擊、是不是毀謗人格,不會有人看你究竟評論了什麼,鬧得一身腥,何必呢?

  我在學界曾聽一位教授A說,自己曾收到一篇匿名的論文,中研院裡的同事神秘兮兮地請他評論。他評論後的文章刊登在期刊上。最後他才發現該論文的作者是學界內知名小心眼(很優秀的學者,但如果你的評論不夠格,他會找你戰到死,戰到法院也不足惜)大師,讓他嚇出一身冷汗。連學術界這種理應最該「就事論事」的地方都有這種鋩角(mê-kak,火星文:眉角)了,更別說其他地方了。

  就拿我崇拜的朱宥勳來說吧。經常以「戰神」自居,明明評論給得精準狠辣中肯,但就是經常被一些外圍的言詞鬧得惹火上身。評《斯卡羅》評得精準,偏要來一句「我寫作班畢業的同學都寫得比他好」;批評無理的留言群眾,偏要用網路聲量大小去質疑;面對黑粉,在無證據的情況下就說那是認知戰的網軍;明明佔著正理,批評潘柏霖挪用他人經驗寫散文,卻在字裡行間影射「剽竊」……至今,朱宥勳還是維持一貫的風格,但我佩服他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自居戰神,卻從不會哭哭啼啼說被霸凌、被網暴、回家找奶奶哭之類,他怎麼對別人,別人就可以怎麼對他,只要看過他的作品,誰都可以罵得更難聽。

  想當「戰神」,就得放棄選擇戰場的自由。因為你是神。

  四、廉價的「戰神」之名

  從我大學時代開始,從系學會到研討會場合,總是會那麼些人講話以「尖酸刻薄為己任」。網路上、政壇上,也有許多人以「駁倒他人」來圈粉。這種「想當戰神」的症頭從網路時代擴張以來就沒有停過,無論是為了爭取自信、流量、顯擺心態,我們似乎越來越忘記做人的基本道理和底線。無論是網紅還是所謂的「美式幽默家」,都把刻薄和底線當做「笑料」,但除了讓自己看起來更討厭以外,糟蹋的是觀眾的美學品味和價值觀。

  沒錯,評論是否中聽,端看評論人的風格(再強調一次,評論也是一門技術)。很多人說「良藥苦口」,忘了前提是「良藥」而不是「苦口」。「良藥」是本質,但「苦口」卻是可以選擇的。

  健康的東西通常都難吃,但也有人可以弄得好吃。但難吃的東西不一定就等於健康,很多時候,難吃就純粹只是難吃而已。

  更多時候,明明是難吃的東西,卻偏要騙你這是「良藥」;明明只是罵人給粉絲和信徒看,偏要自封一個「戰神」;明明只是無底線的尖酸刻薄,卻偏要騙你這是「美式幽默」。

  對,當戰神真的很爽,我也當過,但真的很累--如果你是一個有職業道德的戰神--要努力維持自己的知識儲備、要通盤考量每一次發文的攻防、要沙盤推演對手的招式、要小心翼翼不讓人設崩壞(尤其不能認錯,認錯這尊神就沒用了)。這條路不好走,很容易摔得粉身碎骨又一身腥,當初賺多少信眾、賺多少流量、賺多少喝采,出事就會摔得多慘。

  五、寫評論的前提

  和任何寫作活動一樣,要練習。

  第一、先擺正心態:「假如原作者就坐在你對面,你必須親口告訴他你的評價。」這是擺脫「戰神心態」很重要的一步

  第二、評論者自己本身的涉略廣度要夠:評論者必須要能快速找到能和評論的作品「對標」的作品--就像是一把尺,衡量作品的高低和美學。類似的布局、人設、風格可以在哪部作品中看到?致敬?超越?獨樹一格?評論者必須很精準地挑出這把尺,以及精準地在這把尺上刻上刻度。

  第三、評論者自己的創作閱歷:雖然我們經常說「好的美食家不一定是好的廚師」,但通常會是起碼的「廚師」。再強調一次,能任性地只說「好不好看」、「好不好吃」的只有純粹的顧客。你想搞評論,就至少得一隻腳踏進這個圈子。最起碼,你得知道創作的緣起緣滅。否則你根本不知道評論的作品目前處在哪個位置。

  例如中國的樂評人丁太升,評論也以尖酸刻薄為人所知,曾批評歌手VAVA,但被要人「來一段」的時候卻豪氣萬千地說「我不會」。雖然招致大量嘲諷,其實丁太升本人也是有創作過音樂的經驗的(但不是他批評的RAP)--即便是招來大量嘲諷和反感,他仍在樂壇上有一席之地,憑藉的就是這個創作閱歷的本錢。

  例如《玫瑰的名字》中的神職人員師徒主角,徒弟禁不起農女「肉償」的請求而破了戒律。師父卻淡淡地說:「我認為神職人員都起碼要有一次經驗,這樣我們才知道色慾的本質是什麼。」

  因此,在寫作的過程中對於評論的對象也能有更多的同理心,有同理心就能切中更多要害。

  當然,一部作品任何人都有權評論,但評論的高低與否也是他人能「評論」的,端看評論者自己的斟酌。

  六、寫評論的注意事項

  我個人在寫評論時會拆成兩塊:點狀帶狀

  點狀,就是在細節上的表現,例如用字遣詞、筆法、場景、人設等等。

  帶狀,就是在布局上的表現,例如起承轉合、風格策略、人設組合、價值觀取捨等等。

  越是寫作前期的作品,點狀優劣就會越明顯,這一點從看大家的評論就能了解。一個人設、一句台詞、場景描摹等等。但隨著創作者更加成熟,帶狀優劣就會浮現出來,這時才是決勝點。因為點狀優劣其實可以靠練習進步,但帶狀優劣往往事關一個創作者的才能和品味。而且點狀優劣其實狀況單純,評論門檻不高,說來說去也就是那幾種(但確實能從點狀問題去看創作者的大問題)。

  但帶狀問題學問非常大,不只考驗評論者自己的寫作功力,也考驗評論者平常怎麼吸收、消化知識、品味和作品。

  換句話說,想當評論者,能力必然是多面的。前文說要衡量作品好壞得靠尺,其實一個好的評論者,尺有好幾把,且能伸能縮,只有一把尺走到底的評論者是沒有未來的,很快就會被看破手腳。

  被看破手腳的評論者長什麼模樣?

  --用字遣詞粗暴且單調。

  例如美食節目看到很多,本來「嚼勁」、「彈牙」、「入口即化」都變成「太頂了」。

  好的評論者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描繪的看點和細節。

  七、什麼是好的評論

  彩虹合唱團的指揮金承志,在描述唱法時不會「像山高水長」,而是「從第幾小節開始下重音、從第幾段開始拉高幾個半音」等等非常具體且可操作的「細節」。

  沒錯,好的評論有兩個特徵:「具體細節」「可操作性」。比喻是創作者的事情,評論者必須無情地撕開修辭的面紗,直指最具體的操作。就像精美的機器人,大家可以說好美,但評論者必須拆開來看機器人內在的結構,為大眾指出這個機器人精美運作的原理。同樣地,當一部作品做壞了、尷尬了、怪怪的,評論者也必須指出創作者哪邊做錯或是失策,甚至給出替代方案。

  八、結論

  說到這裡,其實評論跟尖酸刻薄八桿子打不著關係,一切都是評論人自身的選擇。批評本身就不好聽,還要用一些無謂的羞辱性詞彙等於是自找麻煩,也容易被模糊焦點。

  我一直主張,寫評論的難度不比創作低,甚至要懂更多,不僅要懂創作,還要懂不同時期不同類別不同文化不同媒介的作品,更要懂評論所帶來的人情世故,這是寫評論需要具備的「三圍能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