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觀點]《以馬內利的兒少日記》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圖片來源:聯合報

《以馬內利的兒少日記》


標榜著能把孩子送到美國讀書的幼教補習班「以馬內利英語」,在近日公佈其小學孩童成員在補習班指導下一天的行事曆。行事曆顯示,孩童一天睡不到六小時、午餐和晚餐都在移動的車子上完成,並且沒有任何間斷地在英語、學校作業與練鋼琴之間度過,因而掀起了網路上一波育兒相關的討論(詳見臉書「以馬內利英語」粉絲專頁)。


關於育兒,沒有一個準確的學科可以說得準。或許真能囊括一切的說法,是中國古老的儒家智慧:「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每一種孩子都有可能是不同的「材」,我們得發現該用什麼方式教導他,有些人適合嚴格的規則,有些人需要適當的寬鬆,要找到一種整體性的「對的方法」,已然不適合這個複雜的社會。


然而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個現象顯示了台灣整體社會的富裕。美國社會學家 Annette Lareau 在她超過十年時間、紀錄十數組美國家庭的育兒狀況所撰寫的《不平等的童年(The Unequal Childhood)》中表示:「中產以上的父母會將經濟資源投入給家中孩童,而勞動與貧窮階級的孩子卻必須把自己的經濟資源轉給父母。」隨著越來越多如以馬內利這樣的組織蓬勃發展,表示台灣社會有更多的父母願意將自己的經濟資源轉移到孩童身上。


把資源投入到孩子身上固然是直得讚許的事,但是花了許多資源,把孩子的人生用滿滿的「學習」填滿,似乎又讓人覺得哪裡不對。英文學好、功課滿分、鋼琴比賽得第一,這些成就的累積,就保證能帶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嗎?


由香港導演卓亦謙拍攝、獲得 2023 年金馬獎最佳新導演與最佳觀眾票選的電影《年少日記》中,主角因為在學校處理學生憂鬱想自殺的問題,回想起自己的兒時經歷:因為鋼琴彈不好、英文學不會而給孩子巨大壓力的父母,深深影響了主角的人生發展與選擇。電影中一個令人動容的段落是:為了準備考試而睡不夠、經常感到憂鬱的男孩告訴母親自己好像需要去看精神醫生,母親這樣回答:「只有神經病要去看醫生,你沒有事,你多睡覺就好。」


這部電影觸及當代一個迫切的議題:兒少憂鬱與自殺。根據衛福部 2022 年的統計, 12-17 歲自殺死亡人口佔比,由 2021 年的第三順位升高到第二順位。令人難以忽略的是,與 2013 年相比,17 歲以下的自殺死亡人口數增加了超過兩倍(詳見衛福部官方網站的死亡人數統計報告)。


這是一個複雜的全球性問題,也並不是說什麼樣的父母或是學習歷程,就會帶給孩子不好的結局。然而在這些現象當中,我們可以去反思孩子還需要些什麼東西。不可否認,隨著人口激增與科技的高速發展,當今社會是趨向高度競爭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壓力肯定為現代父母們帶來難以排解的焦慮。然而,當我們的社會已經走向富裕,成年的我們必須意識到——投入給孩子的「資源」其實不只限於金錢,也包含時間、耐心與注意力。


執業超過二十年的英國心理治療師 Philippa Perry 在她 2019 年出版的《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The Book You Wish Your Parents Had Read)裡說到,孩子的「感受」是我們在育兒過程中最容易忽略的一件事,而「忽略感受」這一點,正是讓我們不斷複製「上一代和我們的親子關係」的關鍵問題。


回想一下我們各自的成長歷程。上一代因為忙於工作賺錢,甚至採取雙薪結構,產生許多「鑰匙兒童」、「代親職孩童」的育兒狀況。那個年代的社會還在發展中,我們能被養大、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已經是父母非常辛勞的付出,「重視感受」從來不是那一輩的父母會談及的話題。


然而,三十年過去,我們繼承了上一代的資源,我們生的孩子也變少了。如果在這樣的條件下,當我們在社會上猛烈追求效率,回家也還是要追求效率的時候,身為人類的我們就少了一個可以處理情緒與感受的地方。正如同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在他著名的《安娜卡列尼娜》開場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不同。」追求社會成功為孩子帶來的,是幸福還是不幸?這是個複雜的提問,而答案絕對不是顯而易見的。


「家是談愛與感受的地方。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成為他們情緒和感受的容器。」《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這樣提醒我們。

    The Bottom Line 線上商學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最近台灣某組候選人意欲推出「零頭款」買房專案,先不論後續可能對房價造成的影響,零頭款買房究竟是不是一個可行的方案呢? 其實在美國買房,頭期款就是趨近於零的。 在金融海嘯之前,美國買房「零頭款」算是蠻常見的,即便因為2008年次貸風暴使美國的房地產政策略微收緊,但也只是「略微
    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最近台灣某組候選人意欲推出「零頭款」買房專案,先不論後續可能對房價造成的影響,零頭款買房究竟是不是一個可行的方案呢? 其實在美國買房,頭期款就是趨近於零的。 在金融海嘯之前,美國買房「零頭款」算是蠻常見的,即便因為2008年次貸風暴使美國的房地產政策略微收緊,但也只是「略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雖然紐西蘭的生活,一開始就定位成遊玩的生活模式,但作息仍然是有個主軸來貫穿,那就是‘’上學‘’。 首先,大兒子入讀了附近的公立小學。由於他很快就適應了,我們接著也想把小兒子送去學校。他還不到三歲,只能送去類似幼稚園的學校,當地叫做“Pre-school Centre”, 一般的上學日,他可以在學校
    Thumbnail
    記錄了家長對兒子一年級下學期IEP會議的感受和孩子學校生活的一些小事。
    Thumbnail
    2024年年初美語補習班的小學生一週每日行程貼文, 在社會引起了輿論。大多數的評論圍繞在兒童、睡眠時間和學習成就等議題,專家們的評論呈現不同觀點,探討家長的安排對孩子的影響。本文探討了小孩在教育體制內外的體驗,以及良好的休息和創意培養在教養過程中的重要性。
    Thumbnail
    蒙特梭利教育重視孩子的自主與獨立,透過日常學習培養孩子的自信,並藉由教具進行語文、數學、地理、健康教育與邏輯的教學。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透過進班學習的體驗,分享了孩子如何在蒙特梭利幼稚園中建立自信與獨立性的過程。這是一個充滿感動的故事。
    Thumbnail
    這個學年的上學期到訪了多所學校,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馬不停蹄。讓我們忘記日夜的,是一個又一個的小可愛。被欣賞、被看見、被認同後,閃閃發亮的眼睛,燦爛的笑容,高舉的雙手,每每也令我們難以忘懷,久久在思海中揮之不去——實踐教學活動化、活動意義化、意義生活化、生活能力化、能力生命化的學習歷程。
    Thumbnail
    一名小學生行程滿滿的一週行事曆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對於這種比大人還要刻苦的生活,到底是成功必經之路,或是變相的揠苗助長,社會上有不同的意見。面對這樣的課程,我們是否應該多從小孩的角度來思考,多聽聽孩子的心聲,提供適合的支持?
    Thumbnail
    雖然現在以馬內利兄妹的新聞熱度已經沒那麼高了,但因為網路上的意見大多是貶多於褒,我就想以不同的面相來解讀這則新聞。 在大多數人眼裡看來,以馬內利兄妹的日程表對於小學生來說,可以說是非常的緊繃,但其實台灣有許多家長想盡辦法,用各種才藝班與補習填滿自己小孩的生活,加班
    這兩天以馬內利美語和 KUMON 公文式教育教師 / 家長的沾沾自喜文 / 真情喊話文被炎上,孩童為了超齡先修被要求排滿補習和功課行程、每天只睡不到六小時,嚴重違背兒科醫生和醫學研究的建議,甚至從被孩童揉成一團隨處藏匿的評量練習卷也能看出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慘。
    Thumbnail
    昨天回饋很多的新聞其中之一---「孩子課表滿,睡覺時間少」這件事!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太誇張了太離譜了。怎麼會這樣子排課程呢?導致孩子的作業和晚餐都在車上完成。 . 等等,一個問題:這樣的課表為什麼會曝光呢?以怎樣的心態曝光呢?我猜應該是以「炫耀的心態」曝光吧?還說孩子樂在其中。應該介紹家長
    Thumbnail
    在孩子進入公幼小班之後,我們每週開始有兩天,是有回家作業的。
    Thumbnail
    雖然紐西蘭的生活,一開始就定位成遊玩的生活模式,但作息仍然是有個主軸來貫穿,那就是‘’上學‘’。 首先,大兒子入讀了附近的公立小學。由於他很快就適應了,我們接著也想把小兒子送去學校。他還不到三歲,只能送去類似幼稚園的學校,當地叫做“Pre-school Centre”, 一般的上學日,他可以在學校
    Thumbnail
    記錄了家長對兒子一年級下學期IEP會議的感受和孩子學校生活的一些小事。
    Thumbnail
    2024年年初美語補習班的小學生一週每日行程貼文, 在社會引起了輿論。大多數的評論圍繞在兒童、睡眠時間和學習成就等議題,專家們的評論呈現不同觀點,探討家長的安排對孩子的影響。本文探討了小孩在教育體制內外的體驗,以及良好的休息和創意培養在教養過程中的重要性。
    Thumbnail
    蒙特梭利教育重視孩子的自主與獨立,透過日常學習培養孩子的自信,並藉由教具進行語文、數學、地理、健康教育與邏輯的教學。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透過進班學習的體驗,分享了孩子如何在蒙特梭利幼稚園中建立自信與獨立性的過程。這是一個充滿感動的故事。
    Thumbnail
    這個學年的上學期到訪了多所學校,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馬不停蹄。讓我們忘記日夜的,是一個又一個的小可愛。被欣賞、被看見、被認同後,閃閃發亮的眼睛,燦爛的笑容,高舉的雙手,每每也令我們難以忘懷,久久在思海中揮之不去——實踐教學活動化、活動意義化、意義生活化、生活能力化、能力生命化的學習歷程。
    Thumbnail
    一名小學生行程滿滿的一週行事曆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對於這種比大人還要刻苦的生活,到底是成功必經之路,或是變相的揠苗助長,社會上有不同的意見。面對這樣的課程,我們是否應該多從小孩的角度來思考,多聽聽孩子的心聲,提供適合的支持?
    Thumbnail
    雖然現在以馬內利兄妹的新聞熱度已經沒那麼高了,但因為網路上的意見大多是貶多於褒,我就想以不同的面相來解讀這則新聞。 在大多數人眼裡看來,以馬內利兄妹的日程表對於小學生來說,可以說是非常的緊繃,但其實台灣有許多家長想盡辦法,用各種才藝班與補習填滿自己小孩的生活,加班
    這兩天以馬內利美語和 KUMON 公文式教育教師 / 家長的沾沾自喜文 / 真情喊話文被炎上,孩童為了超齡先修被要求排滿補習和功課行程、每天只睡不到六小時,嚴重違背兒科醫生和醫學研究的建議,甚至從被孩童揉成一團隨處藏匿的評量練習卷也能看出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慘。
    Thumbnail
    昨天回饋很多的新聞其中之一---「孩子課表滿,睡覺時間少」這件事!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太誇張了太離譜了。怎麼會這樣子排課程呢?導致孩子的作業和晚餐都在車上完成。 . 等等,一個問題:這樣的課表為什麼會曝光呢?以怎樣的心態曝光呢?我猜應該是以「炫耀的心態」曝光吧?還說孩子樂在其中。應該介紹家長
    Thumbnail
    在孩子進入公幼小班之後,我們每週開始有兩天,是有回家作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