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0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冷氣房裡的物種

〈冷氣房裡的物種〉2024-07-31

 

  一份研究指出:即使是身體健康的年輕人,如果處在攝氏35度高溫,濕度100%的情況下,六小時內就會喪命。與濕度相關的原因是,如果濕度過高,汗水無法從皮膚蒸發出去,就沒有辦法讓身體降溫,我們會因中暑與器官衰竭而無法維繫生命。

 

  這個「濕球溫度35度」被認為是人體生存的臨界值,但這並不意味著氣溫沒有達到那個數字就沒問題,根據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當人連續數小時處於濕球溫度30.6度,危險性就已經非常高。

 

  當然,濕度100%並不是一個通常狀態,所以實際狀況下的臨界氣溫還會再高一些。但台灣的平均濕度在75%以上,仍是一個相對濕的國家,高溫的問題終舊不得不面對。

 

* 


  看到一個國外評論者對高溫現狀的思考:如果現在的夏季溫度狀態已經逐漸變得人們不待在冷氣房就沒有辦法生活的話,那其實說明了人類的滅絕期已經到了,只是我們透過科技在硬撐。

 

  我不確定這是一個悲觀的角度還是樂觀的角度。因為它揭示了一個人類無法逃避的環境宿命,並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暫且是克服(或拖延)過去了。於是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能延續多久,以及多延續這些時間,究竟是為了什麼?

 

 

  這是存在問題,但是是在整體人類的尺度。雖然對於每一個個別的人來說,除了電費會高一些之外,開冷氣不是什麼代價高昂的事情。但從整體人類的角度來說,這其實是件有些驚人的事情:我們在大規模的改變局部溫度,且為了維持這種相對適宜人類生存的溫度,我們每天都消耗掉大量的能源。

 

  就好像如果一個人每個月付出數十萬房租租一間房間,我們肯定會希望這麼做是有價值的。這個價值不僅僅是說「要比其他相對便宜的房間更舒適」,我們還需要知道,我們增加這一舒適的差額,為的是什麼?我們透過這些舒適所能夠多做的事情,真的比我們付出的那些代價來得更值得嗎?

 

 

  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是因為高超的醫療才被從鬼門關裡拉回來,或多或少會開始思考往後的人生應該要怎麼過才最有意義。但人類整體似乎還沒有這樣的意識。區域衝突不斷、兩極分化嚴重。那種「世界已經走過低谷,將一步一步變得更好」的想像被「冷戰其實從未結束」的陰影壟罩。擁有資源與權力的人們似乎並不打算彼此分享有跨時代意義的新一波技術成果,也沒有為了面對共同的氣候危機真正團結起來。

 

  我們面朝的方向是有路的嗎?未來出生與成長的人身邊的空氣與腳下的土地會變得怎麼樣?如果某一天人們真的不再有辦法踏出冷氣房,他們會因為無法再對他人造成物理性傷害而變得平和,還是因為無法再與人面對面與擁抱而更加失去溫度?

 

  我們想要在哪?我們會在哪?--我們還在嗎?





延伸閱讀:

〈末日時鐘,與一直還未被毀滅的我們〉

〈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沒興趣面對的真相〉

〈睡夢中安詳離去的司機〉

〈AGImenschen:作為「通用人工智能」的現代人類〉

〈大災變:末日追求與災後思考〉

〈「人類世」--人類活動的「足跡」與後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