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1|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再談劉禹錫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前言

在之前的《劉禹錫》一文中,曾比較劉禹錫與柳宗元在被貶謫後,其因應方式的大相逕庭—兩人是同榜進士,而且是紀輕輕(21.22歲)就考中進士,雄心壯志,勃然而發,亟欲有所作為,可惜改革因故中道而廢,相關人士或死,或直接被放逐邊疆(包括二人),擔任閒職—,柳氏一直無法從惶惑、不安,痛苦,掙扎中解脫出來,他透過縱情山水間來掩飾、逃避自己的痛苦,但即令美景當前,仍時時受到悲苦心境的衝擊,因此四十多歲就過世了;而同樣遭遇的劉禹錫則不認錯,不服氣,而且是透過直接又明顯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來,他活到七十多歲不止回到了京城,而且還擔任要職。二氏感情不錯,然而最後結局卻是如此。當時在蒐集資料時,對劉氏的做法印象深刻。


劉禹錫的處逆境

劉禹錫的不認錯,不服氣,而且是透過直接又明顯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來,最好的證明就是他前後間隔十多年所寫的兩首與玄都觀有關的詩。第一首的(玄都觀桃花)(一作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


  紫陌宏臣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戲贈看花諸君子"換句話說,他認為這些看花的人,都只是奔走富貴的小人罷了,意思是我當年年紀輕輕就高中進士,前景看好,改革政務以期讓國家上軌道時,你們這些枱面上的人,還不知在那裡呢?你看看那說法,你聽聽那語氣,透著揶揄,有著嘲諷。難怪原本被召回京是要擔任新職的,就因這首詩,又把人得罪了,又被貶出去了。這一貶就是十四年,才又被召回京,沒想到他又寫了一篇(再遊旋都觀)詩: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我回來了,十四年前那些得意的當道的人,你們又在那裡呢?

 

<讀古詩詞網>中的故事

《讀古詩詞網》中,還有一則與劉氏個性有關的故事:

劉禹錫因參加過當時政治革新運動而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不小的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裏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知縣看人下菜碟,見劉禹錫是從上面貶下來的軟柿子,就故意刁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衙裏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於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劉禹錫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牀、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位勢利眼的狗官,實在欺人太甚,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劉禹錫就是不認錯,不服氣

不管外在的處境如何,他就是不認錯,不服氣,而且還要用直接又明顯的方式自己的想法表露出來,你看看知縣對他的態度,本來他應該是可以住在縣衙裡的,卻故意把他安排到衙門外,人家對你的敵意或輕賤之意,你認了或服軟就好了,可是他不是,他是硬槓,他是對沖,而且還要故意的表示不在乎,而且還要故意讓對方知道,"身在和州思爭辯""人在歷陽心在京",最後被安排在斗室中,他還是不服氣,甚至來了篇至今仍傳誦的《陋室銘》,而且還請人刻上碑,立在門前,就是要氣氣你這勢利眼且又欺人太甚的知縣。而從《陋室銘》中的”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也可看出他只和能與他相匹配的人來往,學識或才能比他差的,他是不屑一顧的。

《舊唐書》評論他說:

人嘉其才而薄其行……終以恃才褊心,不得久處朝列。

 

小結

問題是他的行為有錯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