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8|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慢速職涯》


    前兩個禮拜,在和職涯教練Terence一對一的coaching時段中,我向他分享了一個新近的感受,「我感覺自己已經準備好,要為自己工作。」


    那是一種,非常奇特、若以早十年的我來看,絕對會嗤之以鼻的心境蛻變,發生在我和老闆談論年中評核、偶爾有機會接觸新工作面談、以及傾聽同事或好友告知職涯轉換的時候。


    我發現,自己已經不太在意,既有工作的天花板、亦不畏懼潛在機會的高風險。聽到同溫層另有高就,率先浮現上來的感觸,再也不是苦澀,而是雀躍與祝福。因為,我慢慢清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可能不是一份工作的JD就能訴說得清楚,既然是自己想要做的,更毋須與他人的際遇相比較。


    聽到對工作執迷成癮、幾經跌撞起伏的我這麼說,Terence同樣感到震動。於是,為自己工作,成為了那天coaching的主題。


    在我腦海中,「為自己工作」,意義上等同於「籌設自己的工作室」,不管會實現在多近或多遠的未來。因此,我問Terence,自己該做哪些準備,好讓這條路走得更有效率一點。


    Terence不以為然,「為自己工作,不代表你一定要開一間自己的公司。再說,開立工作室,就程序而言,一點都不難,時候到了,自然會水到渠成。」,關鍵反而是,「為自己工作」的這份新職業,會有哪些具體的JD?還有,哪些JD,是我可以延展到現有的工作場域來練兵,同時累積相關經驗與資源的?


    Terence的觀點,和我這陣子在看的《獨立工作者-現在開始為自己工作》不謀而合。所謂的獨立工作者,作者朴勝晤、洪昇完意指「具備獨當一面的工作能力」的人,只要在現有的職位上,擁有獨立作業的專業技能,可以自主地洞察和解決問題,就是獨立工作者。離開公司、自立門戶,並非獨立工作者的必要條件。


    而有別於追求成就與勝利的短期職涯,作者提出了「慢速職涯」的概念,作為獨立工作者的發展策略。其要義是,將職涯視為至多高達50年的長征,「長期在公司或體制內,藉由適合自己的工作,鍛鍊獨當一面的經驗。」


    許多探討職涯的論述,最終都集中在一個趨同的結論:伴隨人工智能日新月異、人生壽命朝百歲邁進、疫後工作模式大幅重整,以個人為單位、獨立工作的遠景,是不可避免的未來。


    和競逐高效、高薪、高升相較,發掘個人天職、深化獨特專業、繼而為自己創職,雖然看似牛步,卻能將「自我」的價值發揮到淋漓盡致。這也是慢速職涯看重的終極目標:突破傭雇關係的局限,以取得「自立」。


    過去,受快速職涯思維影響,我一直有個迷思,談工作時,以能否符合「條件」作為先決標準,而很少思考自己「到底是甚麼樣的人」?如同過去一些朋友找我進行職場諮商時,多半可以說得清,工作上哪些部分,是他們不要的;但自己想要的究竟是甚麼,卻言詞籠統閃爍。


    此時,如果僅憑想要自立的意圖,就貿然離職,有極大的可能落入糞坑跳火坑的轉職陷阱,或者像我一樣,歷經山窮水盡的待業期。這本書介紹了許多深度了解自我、釐清工作現況與機會的方法,我想分享其中兩個視角,提供給目前徬徨與迷惑的朋友參考。


    🎖️SPJH座標圖:用目前的工作,培養必殺技的基礎


    作者認為,想要創造必殺技,不必向遠處尋求,目前從事的工作,已經隱含組成必殺技的基本條件。SPJH座標圖(請參見留言附圖),將工作內容劃分為兩大維度:「工作適合度(這份工作適合自己的個性嗎?)」、「工作重要度(這項工作對公司的重要性如何?) 」,由此衍生出壓力(Stress)、專案(Project)、雜事(Junk)、興趣(Hobby)四大象限。


    首先,你可以依據這張座標圖,拆解手邊的工作項目,看看各區分配的占比如何。被歸納在「專案區」和「興趣區」的工作任務,是最適合培養必殺技的利基點,請維持精簡原則(兩區加總數目在3-5個之間),將時間與專注全數投入,培養出難以取代的競爭門檻。


    而落入「壓力區」和「雜事區」的事項,依我的經驗,最消耗精力與時間,請務必拋卻能者多勞的教條,大聲呼救,請求合理的資源挹注與分工。


    此外,SPJH座標圖,也能用於衡量目前工作狀態,以思考因應策略:


    ✔️如果已經很認真努力,工作內容大多在壓力區,可考慮轉換到突顯自身優勢的跑道。離職風險相對較高,在此之前,確保自己善用內部轉調的機會。

    ✔️在專案區的工作內容居多,恭喜!不妨續留公司、強化專業能力。

    ✔️雜事區的項目居高不下,若呼救無果,可考慮轉換不同領域或業態嘗試看看。

    ✔️興趣區的占比較多,目前工作所奠定的基石,是未來跳槽至同質性公司、或自行創業的跳板。


    🎖️雙池策略:用目前的工作,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新職業


    回到一開始Terence出給我的兩道功課,其實正是「創職」的練習,如何利用現下職場的這座主池,灌溉我人生下半場想另闢活泉的新池。這也是作者在本書所提及的雙池策略,一邊培養「專業領域」,一邊建立「差異化領域」的門檻,而後兩相結合,使泉源生生不息。


    舉例來說,我目前的工作,位於「專案區」和「雜務區」的占比,大約呈現4:6比例,公司看重的標的,和我的個性與能力,多能匹配,壓力尚可管理;比較大的問題是,如何降低雜務對心志的內耗,想辦法將喜好與興趣,透過職場的打磨,拋光出獨樹一格的個人優勢。


    學習人類圖以來,我一直有一個想望,想將這個系統,變成職場上被廣泛應用的工具之一,像大家熟知的HBDI、DISC、MBTI等等,這看似與我現在的工作內容風馬牛不相及,感覺達標遙遙無期。


    所以,我從最簡單的部分做起,一點一滴整理過去學習的知識,套入職場的實例,變成PPT。我不是為了短期開課預作準備,而是以蹲馬步的姿態,思考理論與實務融會貫通的切入點與立足地。


    這個小嘗試,激發了我大量的靈感,終於寫出了《溫故知新系列》(敬請期待新章節)。也讓我對現職,再度燃起專注與好奇,我更能充分體驗每一個無論是好還是壞的當下,以開放的心境,坦然迎向未知的恐懼、不懷好意的試探。


    過去我所排斥的種種,都可以成為我在職場實驗人類圖、探索和歸納新發現的養分。我存在的使命,是盡可能地演繹職場的多元性定義,幫助大家在其中、找到適合發揮自己的林棲地。


    不管這份職業,叫做職涯引導師、天賦開發師、還是人生管理師,都好,我現在知道,在替公司妝點聲譽門面之外,我還有一份與生俱來的天職,等著我整合過去與現在,在未來正式打卡上班。


    最後,想引用作者的一句話,來鼓勵正在尋求夢幻工作的朋友:「沒有所謂的夢幻工作,有的只是熱門工作而已。在未來,對自我的理解,會比追求熱門工作來得更重要。未來,是由深入了解自己的人所創造的。」


    祝福大家,在職涯中,慢慢來。並且相信,該你的,都會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