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國民不論古今,都是政治領導夢寐以求的。如何讓百姓忠於國家,乖乖配合政策呢?依然是魯國權臣季康子的提問。孔子說道:「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在上位者若能體現莊重與孝慈的品質,百姓自能敬謹而忠誠。換言之,期待治下百姓如何,不必三令五申,領導人的身教往往勝過言教。
千言萬語抵不過一個實際的行動。
政治領導有如風向標,手上握有大權的同時,動見觀瞻,極易成為百姓仿效的對象。「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尋常小民恰似根基淺薄的小草,在位者這陣風往哪邊吹,小民就往哪邊倒。
「上好禮,則民易使」,「君子篤於親,則民親於仁」。小老百姓的言行,如果不出意外,通常是領導者的鏡像。領導者只要有心,不難從民風照見自己的形象,「上行下效」絕非虛言。領導者但須「其身正」,自可「不令而行」,無須發號施令,百姓自然各就其位,各安其業。反過來說,「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己身所行不正,再如何拚死勁,命令一道一道下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古今皆然!
孔子日常如此教導弟子,弟子一旦出仕,果能如實踐履,結果如何?試看子路治蒲,便知一二。
子路在蒲地任官三年,孔子前去探訪愛徒。車子剛剛駛進蒲境,孔子就讚嘆連連。進到縣府所在,再到辦公廳門庭,還沒見著子路,孔子又爆出一連串讚美。為夫子駕車的子貢聽得納悶,忍不住勒住馬車問道:老師呀,您都還沒見到子路怎麼治蒲,這些讚揚從何而來?
孔子連說,不不不,我已經見識到他的政績了。從進到蒲地,農事井然有序,縣邑的公共建築完固,植樹茂密;再看門庭清閒,有司各盡其職,就知道子路品格端正,施政有方,因此百姓信服,治理完全上軌道。
孔子愛徒出仕如此,孔子自己呢?他曾經擔任魯國大司寇,任職之前,已因聖賢的令譽在魯國享有盛名。這個人事派令剛剛發布,百姓就交頭接耳:「聖人將治,何不先自遠刑罰?」聖人馬上就要到任了,不要勞煩聖人裁斷,非法的事從此別幹了吧。
孔子治魯,一年大治,路不拾遺。
典型的「其身正,不令而行。」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41。釋「曰德曰正」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