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中,作者是 Uri Gneezy探討了「對比效應」如何增加誘因設計的效果。
所謂對比效應,就是我們大腦在評估事物價值時,總是會根據其他參考物品或選項來做判斷,而不是單純看事物本身的絕對價值。這一點似乎與我們常理中「事物價值應該獨立於參考群體」的原則相悖。但正是這種人性中的偏差,為我們設計誘因帶來了很大的機會。
Gneezy 教授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來解釋這一點:從前有個窮人和他的家人住在一間只有一個房間的小屋裡。屋子又吵又亂,窮人向拉比求助。拉比一開始建議他把雞鴨鵝全都搬進來,結果情況更加糟糕。拉比又讓他再加一隻山羊搬到屋內,情況當然更糟,窮人絕望地又去拜訪拉比。這一次,拉比卻建議他把所有動物都趕到屋外,窮人立刻如獲大赦,整個人都輕鬆愉快了,這就是典型的對比效應。相對於再加一隻動物的糟糕情況,把所有動物都移走,反而讓原本擁擠狹小的空間瞬間變得寬敞明亮。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有幾點:
首先,我們在評估事物價值時,往往會受到參考物品的影響。比如在選擇工作時,我們不僅看薪資本身,也會將其與同行業的薪資水準做比較。正如 Gneezy 教授在書中舉的例子,有一組學生被問是否選擇薪資較高但也相對偏高的 A 工作,有 84% 的人選擇了 A。而另一組被問哪個工作會讓自己更快樂,62% 的人選擇了薪資較低但相對較高的 B 工作,這就是對比效應的影響。
其次,我們可以利用對比效應來增強誘因設計。在談判或行銷中,如果能先設置一個較高的初始報價或標準,即使之後適度降低,對方心理也會感覺相當優惠。就像拉比先讓窮人加入一些動物到屋子裡,再把它們全部移走,讓本來擁擠的空間頓時變得寬敞明亮。這種對比效應,能大大提升目標行為的吸引力。
不過,要運用好對比效應並非易事。首先,我們必須清楚地了解目標群體的參考標準和偏好,這需要深入的市場洞察和消費者分析。其次,我們要精心設計這種對比情境,不能過於生硬和刻意。最後,我們還要注意不能利用這種心理偏差去欺騙或誤導他人,而是要以消費者利益為出發點,真正為他們創造價值。
這個「對比效應」的概念,不僅能幫助我們設計更有影響力的行銷策略,也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人性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我相信只要能靈活運用,對比效應必將成為每一位行銷從業者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