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3|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書籍推薦|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

raw-image
  • 書名: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
  • 作者:李佳燕
  • 出版社:寶瓶文化
  • 出版日期:2023/07/05
  • 陳揚的小小介紹:

  在我服務許多孩子、家長與老師的經驗中,他們對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看法會因各自的期待而有所不同。

  老師為了便於班級管理,往往認為過動症應該用藥物治療。因此,他們會敦促家長帶孩子就醫。面對不配合的家長,老師會感到頭痛,因為他們需要花更多精力照顧這個孩子。更棘手的是,他們經常要處理因這個孩子而引發的班級糾紛。

  家長常處在兩難的境地。一方面,他們希望孩子能適應班級生活,因此考慮遵循老師的建議帶孩子就醫。另一方面,他們又擔心治療和服藥可能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甚至讓孩子被貼上標籤。

  孩子本身常因無法控制的行為與情緒而感到困擾(有時也可能不覺得困擾)。他們對於是否該接受「過動症」這個標籤,以及如何看待這個特質感到困惑。這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挫折,可能難以理解老師的指示,也容易與同學發生爭執。

  所以,到底誰是對的?怎麼做對孩子才是最好的?

  我常告訴家長與老師,我們很難確定哪個決策對孩子是最有效的,因為孩子的狀態常會隨著發展而有所變化,可能這學期有效的方法下學期就失效了。但我始終相信「積極關注」的重要性。我們可以積極關注孩子的狀態,與老師追蹤孩子在校的情況,並與醫師討論孩子的治療。這些做法肯定能幫助孩子改善因過動特質而造成的生活適應問題。

  書中有一段描述孩子服藥後成績進步後對於孩子內在的探問讓我印象深刻。

我們一直以為服藥讓孩子成績進步,會增進孩子的自信心。可是,有些時候,卻造成孩子無法掌握自己是誰。那個表現優秀的人,是我嗎?我的好成績,是因為我的努力,還是因為藥物的幫忙?沒有了藥物,我會是誰?(P.74)

  我們都曾是孩子,深知自我概念的重要性。我們如何認識自己,是建立價值與自信的基礎。作為成年人,我們有能力幫助孩子更細緻地看待自己,而不僅僅局限於「吃藥」或「不吃藥」的二元選擇。畢竟,人生很少是非題,更多時候是多選題,甚至是需要深思熟慮的申論題。

  我推薦你閱讀《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這本書。無論你是家長、老師還是孩子,我們都應學習如何用更多元的角度看待這個社會。但前提是,我們得先這樣看待自己。畢竟,我們無法給出自己未曾經歷過的體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成為那個能夠溫柔接住自己的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陳揚 諮商心理師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