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資那些事05】企業活動的新思維:從恩惠感到文化與彈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企業家庭日

企業家庭日


近年ESG的概念結合過去員工關懷的議題之下,企業總是要塑造出一種良好的辦公環境,因此會在「留才」的環節下心力,然而人資辦的活動有時候往往會令人有點不知所云。

1.公司活動的多樣


在比較具規模的公司中,會舉辦很多的軟性活動,例如較大型的尾牙(旺年會)、家庭日,或是較小型的慶生會、節日活動、表揚會議、運動活動、創意活動等等,目的都是想要藉由活動中,增加員工對於企業的向心力。


然而較小型或是較為不重視員工關係的企業,通常就比較不會花費相關的預算經費到這一塊,傾向於與員工的關係屬於交易性質的,即企業只要提供滿意的薪資,員工則只要提供所需的勞力即可。


在公司50人以上就會成立福委會,有時候這類相關活動的舉辦會由福委會主導,由各部門推派福委進行商議,而某些具規模的公司,會是由人資部門中的某一個小團隊組成,組成所謂的員工關係小組(或部門),執行並推動公司的軟性活動;然而有些公司可能會有獨立於人資之外的總務或護理師部門(例如舉辦健康、紓壓、正念等活動課程),他們則也有可能會舉辦類似的活動。


2.職場型態的變異V.S.傳統的恩惠感


然而目前的工作環境已經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員工與公司越來越偏向一種聯盟性的工作,公司因為外部環境劇烈不確定變動下,無法給予員工的工作保障(雖然很多公司還是會以這為吸引力),而員工則會加強自己的專業,在廣袤的求職市場上,尋找更多的發展機會。


然而這時候就發生了困惑,因為公司投入心力舉辦的很多活動,總是習慣性的給予「恩惠性」的態度舉辦活動,認為公司都已經投入了這麼多預算與人力,員工就應該要歡天喜地的接受或參加,因此當公司的高層有這種概念,而不是給予員工選擇性時,這時候所舉辦的活動就會產生出失效的狀態。


這通常會發生在過度強調幸福企業或是有著傳統父權概念下的公司中,他們從舉辦活動開始,可能一開始就不是有經過嚴謹的設計(有時候可能也是沒時間),或是說有規則且邏輯性的促進,有的可能只是創辦人(或高層)自己喜歡的(或是因為他們過去的背景),例如籃球活動、棒球活動等,有的可能是想不出要幹嘛,回想起以前做過或別人做過的,例如運動會、家庭日(有時候這兩類活動還會運用假日時間,營造出半強迫性參加的氛圍,讓其具有加班的意味在,但是人資一定會說是員工自由參加的)等,對於舉辦活動者,例如人資來說,有時候就是去迎合老闆的想法,即使在於這些想法所帶來的效果其實沒有實質上的意義(不過通常都會在事後用問卷給予很高的『名目』滿意度),這是因為人資(舉辦方)還是要說出自己貢獻,以便能持續地舉辦相關活動,讓其部門有存在感。


結論


這一篇文章的目的,其實是要讓企業了解到活動的舉辦已經與以往不同,權威性或恩惠性的狹隘思考,已經無法真正地打入企業中的員工所需,而人資單位所辦理的相關員工性的活動,需要具備形塑真正的「文化」與「彈性」概念,然而組織文化不是辦理很多不相關的各式活動可以達成的。

企業吸引人的地方,除了企業的使命與所提供的產業價值外,能夠摒棄傳統的恩惠感,我想是台灣許多企業應該要修行的課程。


"People don’t leave jobs; they leave managers." - Marcus Buckingham







有關人資與公司的好奇,或是生涯與職涯的疑問,在這裡都可以獲得回答~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文章針對新鮮人及上班族在職場面談時的常見困惑,提供準備及因應行為的全面指引。文章涵蓋面談前的確認事項、交通安排與服儀建議,面談中的自我介紹技巧以及常見問題應對,並探討面談結束時提出優質問題的重要性。這些策略不僅有助於提升求職者的面談表現,也能增加被錄取的機會,進而在職場中獲得成功。
本文為求職者提供了一些基本概念,幫助他們有效準備心儀職務的面試。從檢視自身技能、學歷到合理與企業人資互動,文章深入探討了求職過程中的關鍵準備要點和注意行為,以提升求職成功率,最終成功找到合適的工作。該文適合希望進一步提升應徵技巧的職場人士閱讀。
本文探討了人力資源招募的角色和變化。透過討論招募在人資中的重要性、進入人資領域的捷徑以及企業中的招募趨勢,強調了人資工作在現代社會中的關鍵地位。
人資部門經常被誤解和低估。 人們不瞭解人資的多樣性和侷限性,忽視了他們對公司運營的重要性。 本文探討了人資被低估的原因以及他們實際上在做什麼,並提出未來仰賴科技提升效率的展望。
本篇文章針對新鮮人及上班族在職場面談時的常見困惑,提供準備及因應行為的全面指引。文章涵蓋面談前的確認事項、交通安排與服儀建議,面談中的自我介紹技巧以及常見問題應對,並探討面談結束時提出優質問題的重要性。這些策略不僅有助於提升求職者的面談表現,也能增加被錄取的機會,進而在職場中獲得成功。
本文為求職者提供了一些基本概念,幫助他們有效準備心儀職務的面試。從檢視自身技能、學歷到合理與企業人資互動,文章深入探討了求職過程中的關鍵準備要點和注意行為,以提升求職成功率,最終成功找到合適的工作。該文適合希望進一步提升應徵技巧的職場人士閱讀。
本文探討了人力資源招募的角色和變化。透過討論招募在人資中的重要性、進入人資領域的捷徑以及企業中的招募趨勢,強調了人資工作在現代社會中的關鍵地位。
人資部門經常被誤解和低估。 人們不瞭解人資的多樣性和侷限性,忽視了他們對公司運營的重要性。 本文探討了人資被低估的原因以及他們實際上在做什麼,並提出未來仰賴科技提升效率的展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些角色都還是渴望著什麼,也許是他人的垂憐,或是他人的愛。對這些情感的執著,有時讓他們看起來很笨,會想他們怎麼會為此做蠢事、傷害自己。
Thumbnail
作者 Only分享投資心法,透過公式,讓你知道心魔越小投資越好,透過消除心魔的投資老師,施昇輝老師,與闕又上老師,讓你知道誰在消除大家的心魔,心魔是恐懼與貪婪,如何克服,透過建立自己的投資哲學,建立判定標準,可以幫助你減少心魔!
Thumbnail
一些投資者認為 ETF股票可以成為股市中的避風港 這意味著與其他類型的股票相比 它們的波動性較小 價值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也較小 透過分散投資一籃子股票 創造穩定但風險不高的長短期收入 假如一檔ETF中擁有50檔個股 這50檔個股不可能在同一天都爆漲與爆跌 因此ETF所建立的投資組合也就不會受到太大波
Thumbnail
即使我們渺小怪異得無人能懂,但盡全力伸展碰撞發出聲音,留下痕跡也許就能彼此體解。而讓人與人之間的觀念誤差具現,並得以試著溝通,大概就是文字和藝術的意義吧。
Thumbnail
對於未來職涯產生迷惘,和轉職適合什麼工作?亦不清楚自己的優勢在哪,透過從人生歷程檢視,從每個重要事件所獲得的關鍵能力;以及過往從社團、實習、工作所累積的不同經驗,能夠看見自己的優勢。往往很多時候,我們被「學以致用」給綁架,根據數據統計學非所用的人達六成。
Thumbnail
傻多在好多年前因為某種原因到大陸工作,閒暇之餘研究理財,然後雜誌社邀稿,然後成為了雜誌的專題報導其中一個故事... E 那時候為什麼會受雜誌訪問呢?因為我在mobile01裡面常常和網友討論存股的事情。我有我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雜誌社剛好要做一個存股的專題,然後我也想知道我們每天看的理財雜誌,到底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些角色都還是渴望著什麼,也許是他人的垂憐,或是他人的愛。對這些情感的執著,有時讓他們看起來很笨,會想他們怎麼會為此做蠢事、傷害自己。
Thumbnail
作者 Only分享投資心法,透過公式,讓你知道心魔越小投資越好,透過消除心魔的投資老師,施昇輝老師,與闕又上老師,讓你知道誰在消除大家的心魔,心魔是恐懼與貪婪,如何克服,透過建立自己的投資哲學,建立判定標準,可以幫助你減少心魔!
Thumbnail
一些投資者認為 ETF股票可以成為股市中的避風港 這意味著與其他類型的股票相比 它們的波動性較小 價值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也較小 透過分散投資一籃子股票 創造穩定但風險不高的長短期收入 假如一檔ETF中擁有50檔個股 這50檔個股不可能在同一天都爆漲與爆跌 因此ETF所建立的投資組合也就不會受到太大波
Thumbnail
即使我們渺小怪異得無人能懂,但盡全力伸展碰撞發出聲音,留下痕跡也許就能彼此體解。而讓人與人之間的觀念誤差具現,並得以試著溝通,大概就是文字和藝術的意義吧。
Thumbnail
對於未來職涯產生迷惘,和轉職適合什麼工作?亦不清楚自己的優勢在哪,透過從人生歷程檢視,從每個重要事件所獲得的關鍵能力;以及過往從社團、實習、工作所累積的不同經驗,能夠看見自己的優勢。往往很多時候,我們被「學以致用」給綁架,根據數據統計學非所用的人達六成。
Thumbnail
傻多在好多年前因為某種原因到大陸工作,閒暇之餘研究理財,然後雜誌社邀稿,然後成為了雜誌的專題報導其中一個故事... E 那時候為什麼會受雜誌訪問呢?因為我在mobile01裡面常常和網友討論存股的事情。我有我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雜誌社剛好要做一個存股的專題,然後我也想知道我們每天看的理財雜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