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資那些事05】企業活動的新思維:從恩惠感到文化與彈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企業家庭日

企業家庭日


近年ESG的概念結合過去員工關懷的議題之下,企業總是要塑造出一種良好的辦公環境,因此會在「留才」的環節下心力,然而人資辦的活動有時候往往會令人有點不知所云。

1.公司活動的多樣


在比較具規模的公司中,會舉辦很多的軟性活動,例如較大型的尾牙(旺年會)、家庭日,或是較小型的慶生會、節日活動、表揚會議、運動活動、創意活動等等,目的都是想要藉由活動中,增加員工對於企業的向心力。


然而較小型或是較為不重視員工關係的企業,通常就比較不會花費相關的預算經費到這一塊,傾向於與員工的關係屬於交易性質的,即企業只要提供滿意的薪資,員工則只要提供所需的勞力即可。


在公司50人以上就會成立福委會,有時候這類相關活動的舉辦會由福委會主導,由各部門推派福委進行商議,而某些具規模的公司,會是由人資部門中的某一個小團隊組成,組成所謂的員工關係小組(或部門),執行並推動公司的軟性活動;然而有些公司可能會有獨立於人資之外的總務或護理師部門(例如舉辦健康、紓壓、正念等活動課程),他們則也有可能會舉辦類似的活動。


2.職場型態的變異V.S.傳統的恩惠感


然而目前的工作環境已經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員工與公司越來越偏向一種聯盟性的工作,公司因為外部環境劇烈不確定變動下,無法給予員工的工作保障(雖然很多公司還是會以這為吸引力),而員工則會加強自己的專業,在廣袤的求職市場上,尋找更多的發展機會。


然而這時候就發生了困惑,因為公司投入心力舉辦的很多活動,總是習慣性的給予「恩惠性」的態度舉辦活動,認為公司都已經投入了這麼多預算與人力,員工就應該要歡天喜地的接受或參加,因此當公司的高層有這種概念,而不是給予員工選擇性時,這時候所舉辦的活動就會產生出失效的狀態。


這通常會發生在過度強調幸福企業或是有著傳統父權概念下的公司中,他們從舉辦活動開始,可能一開始就不是有經過嚴謹的設計(有時候可能也是沒時間),或是說有規則且邏輯性的促進,有的可能只是創辦人(或高層)自己喜歡的(或是因為他們過去的背景),例如籃球活動、棒球活動等,有的可能是想不出要幹嘛,回想起以前做過或別人做過的,例如運動會、家庭日(有時候這兩類活動還會運用假日時間,營造出半強迫性參加的氛圍,讓其具有加班的意味在,但是人資一定會說是員工自由參加的)等,對於舉辦活動者,例如人資來說,有時候就是去迎合老闆的想法,即使在於這些想法所帶來的效果其實沒有實質上的意義(不過通常都會在事後用問卷給予很高的『名目』滿意度),這是因為人資(舉辦方)還是要說出自己貢獻,以便能持續地舉辦相關活動,讓其部門有存在感。


結論


這一篇文章的目的,其實是要讓企業了解到活動的舉辦已經與以往不同,權威性或恩惠性的狹隘思考,已經無法真正地打入企業中的員工所需,而人資單位所辦理的相關員工性的活動,需要具備形塑真正的「文化」與「彈性」概念,然而組織文化不是辦理很多不相關的各式活動可以達成的。

企業吸引人的地方,除了企業的使命與所提供的產業價值外,能夠摒棄傳統的恩惠感,我想是台灣許多企業應該要修行的課程。


"People don’t leave jobs; they leave managers." - Marcus Buckingha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生涯著色盤-繪出個人色彩
3會員
24內容數
有關人資與公司的好奇,或是生涯與職涯的疑問,在這裡都可以獲得回答~
2025/04/27
許多人離職的原因並非加薪、升遷或工作量超載等表面因素,而是源於與主管之間「心理契約」的破裂。本文探討心理契約的重要性,以及常見的破壞模式,例如口頭承諾跳票、模糊資源承諾、神祕獎金安撫等,並提醒讀者留意這些跡象,及時重新評估職涯規劃。
Thumbnail
2025/04/27
許多人離職的原因並非加薪、升遷或工作量超載等表面因素,而是源於與主管之間「心理契約」的破裂。本文探討心理契約的重要性,以及常見的破壞模式,例如口頭承諾跳票、模糊資源承諾、神祕獎金安撫等,並提醒讀者留意這些跡象,及時重新評估職涯規劃。
Thumbnail
2025/04/19
探討職場制度的黑暗面,如何假借中立之名行選擇性保護與打壓之實,並以美國企業案例說明多元共融(DEI)、年齡歧視等議題,反思臺灣職場文化中制度的盲點與HR的角色。
Thumbnail
2025/04/19
探討職場制度的黑暗面,如何假借中立之名行選擇性保護與打壓之實,並以美國企業案例說明多元共融(DEI)、年齡歧視等議題,反思臺灣職場文化中制度的盲點與HR的角色。
Thumbnail
2025/04/12
你以為自己要領的是月薪三萬六,結果領到手只剩三萬出頭;你以為過試用期會調薪,結果別人有你沒有;你以為年終兩個月是基本配備,結果公司說:「今年績效未達標,明年再拼拼看。」 如果你曾經對薪水感到迷惘、震驚、或是被「年薪100萬」這種話術打動過,那麼這篇文章就是寫給你的。 1. 領到第一份薪水,瞬間
Thumbnail
2025/04/12
你以為自己要領的是月薪三萬六,結果領到手只剩三萬出頭;你以為過試用期會調薪,結果別人有你沒有;你以為年終兩個月是基本配備,結果公司說:「今年績效未達標,明年再拼拼看。」 如果你曾經對薪水感到迷惘、震驚、或是被「年薪100萬」這種話術打動過,那麼這篇文章就是寫給你的。 1. 領到第一份薪水,瞬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瞭解新世代員工的工作價值觀與期待,並提供認同鼓勵和促進關係建立的實踐建議,以營造更具包容性和創新性的工作環境。
Thumbnail
瞭解新世代員工的工作價值觀與期待,並提供認同鼓勵和促進關係建立的實踐建議,以營造更具包容性和創新性的工作環境。
Thumbnail
曾經看過一個職場文章討論,人資工作被作者歸類到表面行為跟內心傾向差異最極端的公司職務,也就是表面是關懷人本提勞工著想,但內心卻又同時算計如何替公司創造與壓榨最大利益。文章留言也有非常多非人資工作者出來贊同。同樣的內容在自己所處的人資群組就正反兩面意見均有,所以到底我們是勞方還是資方角色呢?
Thumbnail
曾經看過一個職場文章討論,人資工作被作者歸類到表面行為跟內心傾向差異最極端的公司職務,也就是表面是關懷人本提勞工著想,但內心卻又同時算計如何替公司創造與壓榨最大利益。文章留言也有非常多非人資工作者出來贊同。同樣的內容在自己所處的人資群組就正反兩面意見均有,所以到底我們是勞方還是資方角色呢?
Thumbnail
營造比對手更好的工作氛圍,企業競爭力跟對手相比,相對也會比較強。這樣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建置戰鬥力更強的團隊,擺脫缺人之苦。    
Thumbnail
營造比對手更好的工作氛圍,企業競爭力跟對手相比,相對也會比較強。這樣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建置戰鬥力更強的團隊,擺脫缺人之苦。    
Thumbnail
身為傳產製造業的一員,好像很難避免因為一些循環訂單量低的時候,老闆免不了就會想到這個方案。也許換個角度比起被資遣好一些,但總的來說對於勞工總是收入減少,但遇到了總是要處理與面對,就來分享一下一些要點。 #一定要雙方協商 雖然實務上不太真的有太多協商的過程,但如果我們身為執行者就在這一
Thumbnail
身為傳產製造業的一員,好像很難避免因為一些循環訂單量低的時候,老闆免不了就會想到這個方案。也許換個角度比起被資遣好一些,但總的來說對於勞工總是收入減少,但遇到了總是要處理與面對,就來分享一下一些要點。 #一定要雙方協商 雖然實務上不太真的有太多協商的過程,但如果我們身為執行者就在這一
Thumbnail
提早領悟職場智慧能省去彎路,建議身上帶入公司文化感,展現向心力;堅持解決問題而非對立,共同努力共同成長。
Thumbnail
提早領悟職場智慧能省去彎路,建議身上帶入公司文化感,展現向心力;堅持解決問題而非對立,共同努力共同成長。
Thumbnail
其實當然都知道,現在社會強調多元共融、也強調要表達自己的權益,但職場畢竟還是職場,是一個封閉的小社會,還有各個企業屬於自己的職場文化。 但在這個世代所培育出來的年輕人,早已不是過去那種的苦幹實幹型,懂得強調自己的聲音及主張,不僅企業在因應不同聲音,同時也在調整新的相處模式。但,有些基礎的職場素養,
Thumbnail
其實當然都知道,現在社會強調多元共融、也強調要表達自己的權益,但職場畢竟還是職場,是一個封閉的小社會,還有各個企業屬於自己的職場文化。 但在這個世代所培育出來的年輕人,早已不是過去那種的苦幹實幹型,懂得強調自己的聲音及主張,不僅企業在因應不同聲音,同時也在調整新的相處模式。但,有些基礎的職場素養,
Thumbnail
EP20 精華重點: 1.員工權益與法規 正確認列工時、加班費、請假制度等符合勞基法規定 投保勞健保是基本義務而非福利 避免固定發放獎金或津貼,以免被視為薪資 留意例假日加班的條件限制 2.激勵員工及福利 分紅制度較配股更實在 現金獎勵比零食或聚餐更受年輕員工歡迎 活動設計需鼓勵性
Thumbnail
EP20 精華重點: 1.員工權益與法規 正確認列工時、加班費、請假制度等符合勞基法規定 投保勞健保是基本義務而非福利 避免固定發放獎金或津貼,以免被視為薪資 留意例假日加班的條件限制 2.激勵員工及福利 分紅制度較配股更實在 現金獎勵比零食或聚餐更受年輕員工歡迎 活動設計需鼓勵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