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8|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轉職UX/UI設計的職涯建議

我的職涯起點是工業設計 (Industrial Design, ID),大約在 2014 年開始轉入車載人機介面設計 (Human-machine Interface, HMI),並逐漸涉足 APP 的使用者介面設計 (User-interface Design, UI)。目前,我的工作已擴展到使用者體驗 (User-experience Design, UX) 設計管理範疇。

與十年前相比,當時的 UX/UI 設計資訊彷彿沙漠中的綠洲,能提供建議的經驗豐富前輩也非常稀少。如今,設計相關的資訊豐富許多,業界也有許多經驗豐富的設計師。然而,仍有許多網友向我詢問轉職 UX/UI 設計的準備方式,無論是那些非設計本科或設計相關科系出身的朋友。

然而,UX/UI 是使用者體驗 (User Experience) 和使用者介面 (User Interface) 的統稱,無論是在設計流程上還是設計師的專業和特質要求上,都存在差異。接下來,我將結合自身的職涯經驗,為有志轉職 UX/UI 設計的朋友們提供一些建議,幫助你們基於自身的優勢,向目標邁進。最後,我還會分享在學習 UX/UI 設計的過程中,對我幫助良多的一些觀念。




Table of contents

  • 設計專業解釋
    1. 使用者介面 (User-interface Design, UI)
    2. 使用者體驗 (User-experience Design, UX)
    3. 產品設計 (Product Design)
    4. 顧客體驗 (Customer Experience, CX)
  • 設計基本觀念
    1. 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
    2. 使用者體驗的5個層次
    3. 使用者體驗法則 Laws of UX
  • 職業路徑建議
    1. 作為工業設計師想轉職UX/UI設計
    2. 作為視覺設計師想轉職UX/UI設計
    3. 還不是設計師但想轉職UX/UI設計
  • 結論




設計專業解釋

使用者介面 (User-interface Design, UI)

UI 設計專注於數位產品的視覺體驗,涵蓋字體、佈局、圖案與圖形等基本技能。如今,UI 設計師還需掌握互動設計、原型設計與動畫等專業技能。


使用者體驗 (User-experience Design, UX)

UX 設計專注於產品的整體使用者體驗,可能包含軟硬體的互動,依據產品的屬性而有所不同。例如使用性研究、人物誌、使用流程設計、資訊架構,以及內容與文案的撰寫。UI 設計的執行基於 UX 設計的定義,而 UX 設計則必須參與 UI 設計的產出討論,確保雙方在同一水平線上進行合作。良好的視覺體驗源自於良好的使用者體驗。


產品設計 (Product Design)

早期的產品設計單純指工業設計中的產品設計。隨著數位產品的蓬勃發展,產品設計已不再僅指實體或數位產品。在混合體驗設計的文章中,產品設計指的是數位產品設計。這是一個包含對產品進行研究、創造與持續改進的整體概念。除了需具備 UX 和 UI 設計的專業知識,產品設計師還需理解公司的商業策略與產業技術趨勢,定義產品功能,並掌握產品開發、上市及迭代更新的所有過程。


顧客體驗 (Customer Experience, CX)

顧客體驗指的是顧客在與企業或品牌互動的所有過程中,所獲得的整體感受與印象。這些互動涵蓋從顧客首次接觸品牌,到購買產品或服務,再到售後服務的整個流程。有些尚未接觸或理解設計的人,可能會將 UX 和 CX 混淆,因此特別加以說明。然而,CX 並非本文討論的重點。



設計基本思維

這部分我列出了三個基本思維工具,無論是使用者體驗、使用者介面或產品設計師,都需要瞭解、內化,甚至能夠靈活運用。這些工具雖然是引導性的,但要真正掌握,仍然需要透過實戰來累積經驗。


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

設計思考是一種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解決問題方法,強調創新和創造性解決方案。這個過程是非線性且反覆進行的,通常包括以下五個階段:同理、定義、構思、原型和測試。

  1. 同理 (Empathize):理解並同理使用者的需求、期望和痛點。
  2. 定義 (Define):明確使用者需求與問題。
  3. 構思 (Ideate):提出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創造新想法。
  4. 原型 (Prototype):製作簡單的模型或原型,開始制定解決方案。
  5. 測試 (Test):測試解決方案,收集反饋,並根據反饋進行調整和優化。


使用者體驗的五個層次(Five Elements of UX design)

Jesse James Garrett 將使用者體驗分為從抽象到具體的五個層次:策略層、範圍層、結構層、骨架層和表面層。

  1. 策略層 (Strategy):UX 設計師收集資訊以確定使用者需求和商業目標。
  2. 範圍層 (Scope):UX 設計師設定目標、功能需求和內容需求。
  3. 結構層 (Structure):UX 設計師規劃設計的組織結構和使用者的互動方式。
  4. 骨架層 (Skeleton):UX 設計師結合前幾個層次創建視覺設計,並確保一切順暢,資訊對使用者友好。
  5. 表面層 (Surface):UX 設計師設計使用者介面,這是使用者如何看到產品的方式。


使用者體驗法則 (Laws of UX)

使用者體驗法則是 UX、UI 和產品設計師的一套指導原則和最佳實踐,這些法則深植於心理學中,幫助我們理解人們如何感知和互動產品,從而做出更好的設計選擇。

使用者體驗法則包含了21條法則,可分為以下四大類:。

  • 捷思法 (Heuristics):或稱啟發法。在心理學中,捷思法是一種快速有效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心理捷徑,使我們能夠理解周圍的世界,而無需停下來分析我們收到的每一個訊息。
  • 格式塔原則 (Gestalt principles):這是一組心理學原理,考慮人類如何感知和理解視覺訊息。在 UX 和 UI 設計中,使用格式塔原則可以幫助設計和排列元素,使其符合我們期望的使用者行為。
  • 認知偏差 (Cognitive bias):這些法則中的一些基於人類的認知偏差,我們自然傾向於根據先前的經驗和偏好來解釋資訊並做出假設。了解這些偏差可以幫助我們設計出更符合使用者直覺的產品。
  • 其他原則 (Additional principles):還有其他與使用者體驗相關的設計原則。



職業路徑建議

從工業設計師轉職至UX/UI設計

作為一名工業設計師,我並不是因為不喜歡或做不好工業設計而轉職,而是因為我對使用者與產品之間的互動過程特別感興趣。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許多傳統硬體產品的功能被APP取代,這讓我開始關注數位產品的設計。如果你和我有相似的背景和興趣,轉職至UX/UI設計的門檻會相對較低。工業設計背景提供了產品思維、人因工程、設計素養及設計工具的基礎。

工業設計教育本身已經涵蓋了設計思考的核心,只是未進行過多的理論化和流程化。建議你先參考「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的資料,將過去的經驗與流程做對應,這樣能讓你更容易掌握UX設計的流程。接下來,從「使用者經驗的五個層次」中的策略層開始,這能幫助你從實體產品的思維轉換到互動介面的思維。


從視覺設計師轉職至UX/UI設計

許多UI設計師都是從平面設計或視覺設計背景轉職而來,視覺設計師的強項在於視覺美感,這在GUI(圖形使用者介面)設計中尤為重要。建議從「使用者經驗的五個層次」中的表面層開始,深入研究「使用者體驗法則 Laws of UX」,並加強佈局設計的素養。隨著專案經驗的累積,逐步向策略層發展。

然而,現今非擬物化設計的流行,UI設計不再僅僅關注於視覺圖像,因此不要過度聚焦於圖像或圖示設計。如果你偏向感性的設計思維,UI設計可能不太適合你。特別是如果你只是因為平面設計薪水不高而轉職UI設計,那麼你可能需要重新考慮。


非設計背景但想轉職至UX/UI設計

我曾見過許多非設計背景的大學生在研究所就讀設計相關科目後,成為優秀的設計師。不同專業背景往往能帶來獨特的設計視角,這也是許多國外設計研究所喜歡錄取非設計本科學生的原因。設計師的最大價值在於如何以獨特的視角觀察世界,並通過溝通、合作和執行能力將想法實現。

如果你的背景是心理學,建議從「使用者經驗的五個層次」中的結構層入手,掌握「使用者體驗法則」將是你的強項,同時也要向策略層和表面層拓展。


結論

上述的職業路徑建議是針對全能型的UX/UI設計師提出的,但在日常精進中,UX和UI設計的切入點還是有所不同:

  • UX設計:多觀察產品在使用場景中的人、環境、物之間的互動關係與流程。透過人物誌(Persona)和使用者故事(User Story)來勾勒你對產品的深層理解。
  • UI設計:學習Figma或Adobe XD等設計軟體,多關注設計趨勢和優秀作品,並不斷實作、優化,最終發展出自己的設計風格。同時,通過設計練習掌握設計組件(Component)的觀念。

請保持好奇心和耐心,並積極爭取參與設計專案的機會。

在我從事設計工作的多年經驗中,我深信設計是一門科學與哲學相結合的專業。掌握設計系統與工作流程至關重要,同時保持設計師的獨特視角和務實的世界觀也是不可或缺的。


以上是我對設計職涯方向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對有相關疑惑的朋友有所幫助。如果你有任何進一步的疑問,歡迎在留言區留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