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CM7:如果急診成了日常?

記得剛開始接手照顧父母的頭兩年,隨著他們的年紀愈大、身體機能逐漸出現病症時,無可避免的除了同一科門診的次數變多外,也同時增加了不同科別,直到醫生說因為用藥後病情穩定,可以領慢性處方簽後,去醫院門診的次數才會稍稍下降些。

印象中一個月最高紀錄,兩個人加起來總計要回門診10次,概算上等於平均3天就得去一次醫院報到,這還不算如果要做排檢、抽血等項目,幾乎天天奔波於家裡與醫院之間,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心情只有一個感想,以前是百貨公司各個樓層、各個專櫃聊若指掌,現在是醫院內部什麼科別、那種排檢,怎麼批價、領藥的動線,根本是閉著眼睛都可以走了,甚至是那個樓層的洗手間人少,我都可以馬上回答出來。

母親在世的時候,需要就醫的門診科別就有六科之多,一開始我帶著她去門診,就發現她其實對於需要花時間候診這件事沒耐心,也會因此找理由說,還是下次再來可以掛到前面的號碼,為此我只好研究一下醫院的掛號系統,如何可以如她所願?

說來也許是老天爺的眷顧,真讓我找到方法了,我們常看的這間醫院,醫生每日都有開放現場掛號的名額,而且號碼都很前面,我就看好每日早晨6點一到,立刻按下掛號鍵,運氣好時常常會掛到1號,這下好了,母親不但願意就診,心情還大為愉悅,當然這一招在父親身上同樣適用。

對我來說,他們心情好,我也跟著輕鬆,接著批價領藥的程序也就會快許多,在醫院的時間會縮短些,這部份後來在疫情期間很受用,因為對病人來說,不得不去醫院看門診,但當時醫院的危險性心知肚明,唯一的方法就是停留在院內的時間愈短愈好,這部份還真的是拜平常訓練有素之賜。

母親離世後,回醫院門診的次數當然就減少許多,回醫院時竟然還有些陌生,因為某些科別搬家了,例如:從A大樓調整到B大樓,還得花點時間再找回”熟悉”的感覺。但最近這半年,也許是父親年紀真的大了,身體機能隨之衰退,也消磨了他的耐心,常常稍有不適,立刻脾氣大發要求去急診找醫生,一開始我採取好言相勸,希望再觀察一下,沒考慮到每個人承受病痛的忍受力是不同的,面對父親的不適與當下的火爆脾氣,只有立刻照辦狂奔急診室。

幾次急診下來,SOP都是醫生簡單詢問之後,先照腹部超音波,再換衣服照腹部X光片,若是膀胱有尿就導尿,若是腸道內糞便太多,輕則用塞劑,重則用灌腸,再來就是耐心等候藥效發揮作用,無論是排便或是排尿,醫生的處置方式很給力,立即緩解父親的不舒服,然後簡單說明病情後,讓我們離開,但也都不忘婉轉的告訴我,因為病患年紀真的很大,沒關係,有不舒服就帶來!

每一次我心裡都是充滿感謝,因為只有這方法可以緩解老人家的不舒服與火爆的脾氣,雖然目前去急診變成了日常,某個角度看可能浪費了健保資源,但這也是我至今想到的唯一解方。對我而言,沒有立場去改變父親的想法,只是現下沒想到居然連急診我都可以熟門熟路!

對於過去與現在發生的事,我告訴自己就盡力做到即可,但未來我已默默許下心願,要顧好自己的身體,也要對自己心理建設,如果可以,我還是想做回那個對百貨公司或是大千世界,較為熟悉的小女孩。

文末我想說的是,家屬或照顧者別忘了告訴自己,我們都做的很好,隨時給自己一點肯定,也是我們的日常之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