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9|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內心的陰暗投射到外在,便成了喧洩,是一種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心理糾結

內心的陰暗投射到外在,便成了喧洩,是一種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心理糾結。那麼,可以不要糾結嗎 ? 只有找出內心的陰暗始可解決。

堪稱中國的心理學者第一人的孟子說:「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如何讀心?就看眼睛。

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觀察他的眼神,眼神無法掩飾一個人當下的心念。心術正,眼明亮;心術不正,眼飄然。聽人說話時從他的眼神探索,知人也知心。

但人性與生俱來因人間生活的價值而有了「分別之心」,萬事萬物隨分別之心而生,並隨之翩翩起舞地分析分別,終而究竟分不清楚,因此需要有「分辨知心」的思維。

切記,是分辨而非分別,是辨識而非區別。簡言之,「分別之心」總會帶有情緒;「分辨知心」則因有所本、有所據而彰顯價值中立。

因爲內心匱乏而需要的勢在必行,其所彰顯出來的表面道德仁義,看起來其實愚蠢無比。更因為無法誠實面對自己( 沒有辨識自己內心的思維 ),就拿著表面的真相宣稱那就是真相,更甚者,就成了一種深信不疑的信仰。所以,宣洩可以,深信不疑的信仰倒是不必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