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0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PHD求生記-用AI讀文獻,逃不過指導老師的靈魂拷問

#不專業分享 #還在嘗試的道路上


AI工具與自我學習的平衡:如何善用AI進行學術研究


在現代學術研究中,AI工具已經成為許多研究生的日常工具,尤其在初期階段,我們往往依賴AI來幫助閱讀英文文獻、篩選大量文獻、整理資料,甚至生成文獻的重點。


我在剛開始做研究時,認為AI工具可以幫助我迅速掌握研究領域中的核心概念。然而,經過了這一個月,逐漸發現過度依賴AI可能會讓我陷入一個「看似高效,實則表面」的狀態。


❶AI工具便利是個陷阱

AI無疑能在很多方面為我們提供便利。例如:文獻篩選與摘要生成,AI能快速建議關鍵詞,生成總結摘要,讓我們在短時間內掌握一篇論文的「大致」內容。


然而,當我開始依賴AI工具來進行文獻閱讀時,問題也逐漸浮現出來。在報告論文時,指導老師問的問題根本滿頭問號,自己沒有深入了解文獻中的細節或思考應用面。這並不是因為AI的總結不夠準確,而是自己並沒有花時間去深入理解。


AI提供的快速摘要只能在表面上看似掌握了知識,但實際上卻忽略了對文獻的深層次理解。


❷AI可以幫助我們什麼?

面對AI工具帶來的便利與挑戰,我開始反思AI到底應該幫助我們什麼?它真正能提供的,不是取代我們的思考,而是協助我們處理重複性的工作,讓我們能有更多時間去進行深入學習和思考。AI工具正確使用就是參考,絕對不能依賴它。


❸自我學習仍是研究的核心

儘管AI能提供很多便利,最終,學術研究的本質仍是「自學」與「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不能讓AI成為偷懶的藉口,忽視對問題的批判性思考。

報告文獻時「一問三不知」的窘境,讓我意識到AI工具只能幫助我快速掌握概念,但無法取代我對細節的理解和掌握。研究中最重要的是批判性地閱讀、思考和提出問題,這些能力不會因為使用AI而自動提升。


AI不能取代我們的思考,只能輔助我們的學習過程。

無論AI多麼先進,最終需要靠我們自己去理解研究中的細節,建立自己的研究框架,並提出創新的問題。這種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正是學術研究中最核心的價值所在。


❹如何平衡AI工具與自主學習?

1. 使用AI工具進行資料篩選,但要自己踏實深度閱讀:AI可以幫助我們篩選文獻,但最終的閱讀和理解仍然需要我們自己去完成。重要的文獻應當進行細讀,並在此基礎上記錄下自己的思考與問題。

2. 善用AI進行資料分析,但不要忽視解釋過程:AI能幫助我們完成數據分析的重複性工作,但最終對結果的解釋和應用,還是需要運用我們的專業知識和理解來完成。

3. 保持批判性思維與反思:無論AI多麼高效,我們應該始終保持批判性思維,質疑其結果的正確性,並透過反思來完善自己的研究思路,並透過AI練習提問。

4. 在研究過程中設置「AI-free」時間:即使AI能大幅提升效率,我們也應該給自己留出時間,單純靠自己的思維來進行問題的分析與討論,這樣可以幫助我們保持思維的靈活性和獨立性。


腳踏實地地閱讀、思考、並理解每一篇文獻,才能真正建立起紮實的學術基礎。AI可以是你的輔助工具,但千萬別忘記,研究的主導權永遠掌握在你手中。


#菜鳥PHD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