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夠退休金的人都做了哪些事?50歲後長期投資比買房更重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50歲不是結束,而是重新規劃未來的開始,現在投資,未來無悔。"

50歲,這個人生的關鍵節點,無論是工作、家庭還是健康,都帶來新的挑戰和反思。特別是對於未來的退休生活,你可能開始擔心:「我存夠退休金了嗎?老後的生活能安心無憂嗎?」這些問題在夜深人靜時會變得格外清晰。根據《50+世代不後悔大調查》,許多50歲族群成功的退休準備不再依賴單純的「買房」,而是著重於持續的長期投資。這讓我們思考,如何現在開始,為未來的自己做好準備。

raw-image

延伸閱讀:

無法依賴子女養老?台灣中年世代必知的3大退休準備策略


重點摘要:

  1. 長期投資優於買房:靈活的基金與股票投資,能讓財富穩步增長。
  2. 規律運動保持健康:中等強度的運動有助於延緩老化並維持活力。
  3. 人際關係的重要性:維持社交連結能提升心理健康,減少孤獨感。


1. 長期投資的力量:讓財富滾雪球般成長

年輕時,也許我們都聽過「有土斯有財」的觀念,買房似乎是財務穩定的象徵。然而,隨著市場的變化和台灣房地產市場的波動,買房的增值潛力不如以往那麼明顯。而許多50歲以上能夠順利存夠退休金的人,他們的成功關鍵在於長期投資於基金和股票,而不是單靠房地產。

回想一下,或許你曾後悔過沒早點買房,但現在開始長期投資依然來得及。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在市場高低起伏時平均成本,還能透過時間累積複利,讓你的資金像滾雪球般成長。無論你過去錯過了什麼,從現在開始投資,仍然能為未來的生活打下堅實的財務基礎。

raw-image

延伸閱讀:

50歲上班族的資產配置建議:如何平衡穩定現金流與資本增值


2. 健康不只是養生,更是運動與規律的生活

50歲的你,是否也感受到體力不如從前?或許你已經開始重視飲食,避免高油高糖食物,但這些還不夠。專家們發現,健康的關鍵在於適度的運動和規律的生活。許多人在50歲後才真正意識到,只有保持適當的運動習慣,才能幫助身體對抗老化的腳步。

回想過去,你可能曾經忙於工作,忽視了運動,總覺得「下次再說」,但現在你的健康需求已經不容忽視。從健走、游泳到簡單的瑜伽,每一項運動都能幫助你保持活力,讓你在未來的退休生活中依然能夠自如行動,享受生活的樂趣。

raw-image

延伸閱讀:

調整資產配置:加入高股息ETF的策略


3. 社交關係是心靈的避風港,讓你不再孤獨

退休後,你是否也曾擔心過社交圈的縮小,離開了職場,朋友變少,甚至開始感到孤獨?根據調查,擁有穩固社交關係的人,心理健康與生活滿足度都更高。現代社交媒體和熟齡社團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機會,讓你能夠保持與外界的聯繫,不再感到孤立無援。

當你投入到各種社交活動中,無論是志願者服務還是參加社區的興趣小組,你會發現自己不僅擁有更多的新朋友,還能讓生活更加多彩豐富。與他人分享快樂和挑戰,這些關係會成為你心靈的支柱,支持你面對老後的挑戰。

raw-image

延伸閱讀:

為什麼50歲後金融資產比薪水更重要?了解如何未雨綢繆!


結論:現在開始行動,未來才能無悔

50歲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無論是財務、健康還是人際關係,現在都是重新規劃的最佳時機。透過長期投資,你可以穩定財務,為未來生活做好準備;透過規律運動和健康生活,你能保持身體活力;透過強化人際關係,你將擁有支持與溫暖的退休生活。現在行動,讓未來的自己感謝今天的選擇,確保未來的你可以無憂無悔地迎接每一個明天。

raw-image


avatar-img
19會員
101內容數
一名中年上班族。通過多年努力和資產配置,資產已累積到一定程度。雖然尚未實現完全財務自由,但這些經驗讓我在面對裁員風險時能保持財務安全。 在這個沙龍裡,我將分享自己的財務累積經驗與歷程,包括如何通過儲蓄、投資和資產配置達到現階段的財務狀況。希望這些分享能幫助大家在財務管理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共同實現更穩定的財務未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中產財富之旅 的其他內容
50歲左右,正是面臨職業瓶頸與退休焦慮的時期,特別是在資產尚未足夠支持完全退休的情況下。你可能還無法依賴被動收入來過上理想的退休生活,但這並不代表無法減輕壓力。透過靈活的資產配置策略和穩定的現金流管理,你可以平衡當前的生活需求與未來的財務目標,穩步前進。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揭示一個普遍的困境:為什麼許多人努力工作、辛苦存錢卻依然無法累積財富。如果你也曾感到自己的努力總是化為烏有,本文將幫助你理解問題的根源,並提供實用的建議,讓你開始有效地累積資產。
在台灣社會,階級差距逐漸成為不容忽視的現象。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我努力的終點只是別人的起點。」這句話不僅反映了財富分配的不均,更揭示了在房價高漲、薪資停滯的環境下,許多年輕人面對的困境。當你努力一生所累積的財富對另一群人來說可能只是起步資金,這種社會階級的差距令人感到無力。
在現今的投資市場中,許多投資者都面臨著一個常見的問題:應該直接投資台積電這樣的明星股票,還是選擇市值型ETF(如0050)來實現分散風險?此外,全球ETF(如VT)是否可以進一步降低風險,並提供穩定的長期回報?
根據瑞銀集團(UBS)日前公布的《2024年全球財富報告》(Global Wealth Report 2024),台灣的百萬美元高資產人士數量將在未來五年內增長 47%,使台灣成為全球高資產人士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這個數據意味著,財富分配不均現象將愈發嚴重。
如果主業不再穩定,你的生活還能安然無恙嗎? 每天努力工作,領取固定薪水,這是許多上班族的生活現狀。你可能覺得目前這份工作足夠穩定,可以支撐日常生活的開銷與需求。然而,經濟環境瞬息萬變,行業的變動、公司裁員、突如其來的健康問題,這些都可能影響到你的收入來源。如果你的正職收入突然中斷,你是否有應對的策略
50歲左右,正是面臨職業瓶頸與退休焦慮的時期,特別是在資產尚未足夠支持完全退休的情況下。你可能還無法依賴被動收入來過上理想的退休生活,但這並不代表無法減輕壓力。透過靈活的資產配置策略和穩定的現金流管理,你可以平衡當前的生活需求與未來的財務目標,穩步前進。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揭示一個普遍的困境:為什麼許多人努力工作、辛苦存錢卻依然無法累積財富。如果你也曾感到自己的努力總是化為烏有,本文將幫助你理解問題的根源,並提供實用的建議,讓你開始有效地累積資產。
在台灣社會,階級差距逐漸成為不容忽視的現象。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我努力的終點只是別人的起點。」這句話不僅反映了財富分配的不均,更揭示了在房價高漲、薪資停滯的環境下,許多年輕人面對的困境。當你努力一生所累積的財富對另一群人來說可能只是起步資金,這種社會階級的差距令人感到無力。
在現今的投資市場中,許多投資者都面臨著一個常見的問題:應該直接投資台積電這樣的明星股票,還是選擇市值型ETF(如0050)來實現分散風險?此外,全球ETF(如VT)是否可以進一步降低風險,並提供穩定的長期回報?
根據瑞銀集團(UBS)日前公布的《2024年全球財富報告》(Global Wealth Report 2024),台灣的百萬美元高資產人士數量將在未來五年內增長 47%,使台灣成為全球高資產人士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這個數據意味著,財富分配不均現象將愈發嚴重。
如果主業不再穩定,你的生活還能安然無恙嗎? 每天努力工作,領取固定薪水,這是許多上班族的生活現狀。你可能覺得目前這份工作足夠穩定,可以支撐日常生活的開銷與需求。然而,經濟環境瞬息萬變,行業的變動、公司裁員、突如其來的健康問題,這些都可能影響到你的收入來源。如果你的正職收入突然中斷,你是否有應對的策略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最近大家應該很有感,不管是手上已持有或者觀察中還沒出手的個股,很多原先抗跌、支撐明顯的個股,紛紛不約而同的破了支撐,然後跌勢加速。 已持有的個股,面臨破線賣不賣?該不該逢低加碼的問題;觀察中的個股,原先是要等回測支撐時來低接,可是當看到這麼多檔同時跌這麼快,謹慎的人反而不知道如何出手,而積極的人卻
終於開始看施昇輝老師的書了,之前主要是看他在節目上發言,這次算是靜下來真的第一次看他的書。這算是他特別為了小資族打造的書,所以針對的收入跟各種也走向小資,力求簡單無腦投資,捨棄一些不需要的動作。下面就來看看書中我覺得很不錯的概念吧。
市值型ETF包括美股和臺股,美股因手續費推薦長抱,而臺股則適合進出。不斷買進又賣出可能錯過配發股息和獲利時機,增加成本。定期定額投資則能享受複利效應,建議躺平投資以獲得最大效益。結論永遠留在市場享受複利,若需要現金流可配置到市值型ETF或債券型ETF,不要必須賣股換現金。
在高股息ETF的投資中,重要的是要找到適合的買入時間和賣出時間。一般來說,計算股價和股利的比值可以判斷是否適合買入,而在賣出時,可以以總股利收益作為參考。股票投資的關鍵在於持續的買入和加碼,以及在合適的時間出場,以最大化收益。
這本書算是日本人撰寫的投資書,主要透過各種小故事講述55條個有錢人的思考法則。裡面是沒有教怎麼投資,更多的反而是觀念上的討論,對於自己職場的工作、投資、創業或是改善關係等,我覺得都蠻有幫助的,比較像是觀念建立的書,很推薦一讀。
最近大家應該很有感,不管是手上已持有或者觀察中還沒出手的個股,很多原先抗跌、支撐明顯的個股,紛紛不約而同的破了支撐,然後跌勢加速。 已持有的個股,面臨破線賣不賣?該不該逢低加碼的問題;觀察中的個股,原先是要等回測支撐時來低接,可是當看到這麼多檔同時跌這麼快,謹慎的人反而不知道如何出手,而積極的人卻
終於開始看施昇輝老師的書了,之前主要是看他在節目上發言,這次算是靜下來真的第一次看他的書。這算是他特別為了小資族打造的書,所以針對的收入跟各種也走向小資,力求簡單無腦投資,捨棄一些不需要的動作。下面就來看看書中我覺得很不錯的概念吧。
市值型ETF包括美股和臺股,美股因手續費推薦長抱,而臺股則適合進出。不斷買進又賣出可能錯過配發股息和獲利時機,增加成本。定期定額投資則能享受複利效應,建議躺平投資以獲得最大效益。結論永遠留在市場享受複利,若需要現金流可配置到市值型ETF或債券型ETF,不要必須賣股換現金。
在高股息ETF的投資中,重要的是要找到適合的買入時間和賣出時間。一般來說,計算股價和股利的比值可以判斷是否適合買入,而在賣出時,可以以總股利收益作為參考。股票投資的關鍵在於持續的買入和加碼,以及在合適的時間出場,以最大化收益。
這本書算是日本人撰寫的投資書,主要透過各種小故事講述55條個有錢人的思考法則。裡面是沒有教怎麼投資,更多的反而是觀念上的討論,對於自己職場的工作、投資、創業或是改善關係等,我覺得都蠻有幫助的,比較像是觀念建立的書,很推薦一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近特別喜歡「時間」這個概念,它再再提醒我,一切都急不得,踏實走好每一步,自己正走在成為自己的路上,我們終其一生不就是在尋找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嗎?我何其幸運,在50+的現在即能順心順勢生活著。
Thumbnail
隨著年紀增長,旅行帶來的體驗也隨之改變。身體的耐力和心態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不同。這篇文章將分享一些年紀大去旅行的心得和觀念轉變。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一位準備了60年來迎接60歲大壽的人的故事,他一直不願意安於退休生活,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和尋求自我成長,最後得出了在得到他人認同之前要先好好對待自己的結論。
Thumbnail
「人生下半場」這一詞大概在2000年左右盛行,因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對健康和生活品質的重視程度提高,當時許多書籍和媒體報導聚焦於「人生下半場」一些人物故事,中年以後繼續追求健康、幸福和個人成長。這個風潮促使「人生下半場」這一概念逐漸深入人心。   大概在8年前左右,我打算離開待了12年多的公司
Thumbnail
許多人面對中年轉型議題時,大多停在「我現在挺好的啊!」「我有需要嗎?」「我能不能安全下莊一路幹到退休?」,或「我現在哪有心情想這個」的狀態。以五十世代來說,要再活三、四十年問題不大。若健康許可,至少還有二十年是「可以工作」的狀態。發展第二曲線,絕對不是「想太多」,反而是「越早開始想越好」的人生課題。
不知道這是不是年紀到了都會有的焦慮。 大概是不符合社會主流的關係,即使日子原本過的也不覺得如何,還是會開始思考,我,以後會過怎麼樣的下半場? 金錢的議題不意外是第一個想到的。 錢不夠用,還在租屋的我可以再租多久? 開始反省自己的理財方式太薄弱,開始有了想買房的想法,有了之後更覺得錢不夠用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近特別喜歡「時間」這個概念,它再再提醒我,一切都急不得,踏實走好每一步,自己正走在成為自己的路上,我們終其一生不就是在尋找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嗎?我何其幸運,在50+的現在即能順心順勢生活著。
Thumbnail
隨著年紀增長,旅行帶來的體驗也隨之改變。身體的耐力和心態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不同。這篇文章將分享一些年紀大去旅行的心得和觀念轉變。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一位準備了60年來迎接60歲大壽的人的故事,他一直不願意安於退休生活,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和尋求自我成長,最後得出了在得到他人認同之前要先好好對待自己的結論。
Thumbnail
「人生下半場」這一詞大概在2000年左右盛行,因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對健康和生活品質的重視程度提高,當時許多書籍和媒體報導聚焦於「人生下半場」一些人物故事,中年以後繼續追求健康、幸福和個人成長。這個風潮促使「人生下半場」這一概念逐漸深入人心。   大概在8年前左右,我打算離開待了12年多的公司
Thumbnail
許多人面對中年轉型議題時,大多停在「我現在挺好的啊!」「我有需要嗎?」「我能不能安全下莊一路幹到退休?」,或「我現在哪有心情想這個」的狀態。以五十世代來說,要再活三、四十年問題不大。若健康許可,至少還有二十年是「可以工作」的狀態。發展第二曲線,絕對不是「想太多」,反而是「越早開始想越好」的人生課題。
不知道這是不是年紀到了都會有的焦慮。 大概是不符合社會主流的關係,即使日子原本過的也不覺得如何,還是會開始思考,我,以後會過怎麼樣的下半場? 金錢的議題不意外是第一個想到的。 錢不夠用,還在租屋的我可以再租多久? 開始反省自己的理財方式太薄弱,開始有了想買房的想法,有了之後更覺得錢不夠用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