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準備好,這一天可以公開談論陰影,陰影可以給人一種羞恥、羞愧感,也可以是支配的心魔,是複雜的心智,與恐懼的延伸,但又是突破口,是轉化的契機點,你無法擺脫消滅,只能融為一體、轉化
正視欲望、認識自己,就可以更好的去平衡和了解欲望背後的創傷還有被壓抑的感受情緒!
慾望的驅動來源於恐懼當中的不安,不安全感的部分,很多的選擇不見的是真正的需求,而是慾望,但起初我都把慾望當成需求不斷地企圖滿足; 慾望是短暫的獲得滿足感後,便進入不夠、不滿意的行列之中了,所以也就在這幾天我才發覺了過往的我、生活當中很常滿足的是慾望而不是需求,而慾望背後才是真正的需求,如同不安全感是我的需求,而表面的慾望是我想吃一些特定食物: 炸物和零食,我短暫滿足的部分是不安全感 通常也含帶了罪惡感。 所以這種具有破壞力、傷人傷己的事、自毀傾向的行為阿,又稱之為"自我墮落" [self- sabatoge, self-destrcutive behaviors]
因此,好比暴飲暴食,這情況,因為無聊/有情緒上來但是我的coping mechanism是透過吃東西轉移注意力、打發時間,可情緒式進食都不是我身體真正的需求或所需的營養來源,僅是滿足我不安全感帶來的飢餓感,頭腦發送的誤導信號,這便是飢渴。肝火旺,傷脾胃,因為影響胃的功能,造成胃酸、火燒心等現象,當胃酸分泌過多,就一直處在假性的飢餓之中,開始想進食; 此外,當食用健康新鮮輕盈的食物反而讓我覺得沒有太多的飽足感,而食用零食後的脹才讓我誤以為那是飽足感,由此長期處在情緒式進食+暴飲暴食
同樣的,如果因為情慾和孤獨想要有親密舉止的驅動去發生性關係,那也只是滿足慾望,但是容易感受到欲求不滿,而不是真正的滋養感覺,因為沒有愛,只有荷爾蒙的刺激、情慾、新鮮感、沉迷在化學反應之中,在迷戀與衝動之下產生的催化素,激情退去後,只有不安與後悔,那未必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有可能只是一時的衝動,慾望驅使的選擇,甚至因為沒有真心或是愛的滋養更像是使用彼此的身體、消耗能量和精力、承接被對方發洩不好的能量或是女性承受對方不好的能量、被掏空,而不是被愛護、呵護、滋養。本是最親密的行為是與愛的人表達愛的過程,最後被很多人濫用成權力展現、發洩消耗精力、被利用、條件交換、交易的來源。一個身心平衡的人是不會去濫交的、沉浸在複雜的關係當中或是充斥著暴力的虐待關係與互動之中,別在把暴力當成情趣了、大部分時侯並非是真的情趣,只不過是trauma bonding下觸發強迫症的驅動下去做出對自己不是最好的行為,包含離不開有毒的關係,包含暴力性愛,別把暴力性愛輕描淡寫的用情趣包裝帶過,也別美化濫交行為,是不是情趣自己的感受傳達一切,對方的意圖表明一切
當開始鬆開對於想要的、渴望的任何人事物,並允許情緒流動後,就能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想要一個人事物,因為沒有了抓取感便能辨別是真的想要,還是只是慾望的驅動想要得到擁有、佔有某個人事物帶來的某個感覺。比如說,你想要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是因為穩定有保障、每個月都有薪水、固定時間上班、有人給你分配任務、有同事團隊共事合作,但另一方面你又想創業或是自主工作,可或許當下的自主工作還沒有起色,沒那麼穩定,你就想如果我有份工作當成主業或兼職什麼是不是比較好? 開始思考衡量,原來這背後是覺得在自主工作的部份還沒有水花之前,會有不安全感、感覺不到穩定性,那你就可以看出來未必一定是因為多想去公司上班,而是因為公司上班可以帶來多點穩定感,哪怕去公司上班沒熱忱,但那份穩定感是被滿足到的,所以可以去了解看看任何想要的、三心二意的人事物可能背後都有什麼... 當然有時你可以都兼得,只不過重點是我們當下的感受、鬆掉情緒後,有些東西你就發覺自己不是當下真的想要,有時在很想要背後的情緒都鬆解開來後,會輕鬆很多,不會一直想著,也不會一直等待、徘徊、執著 依附於那個想要的狀態、人事物,而是可以更加平靜的輕鬆的安於當下、好好生活、而如果情緒都流動後,或許你想要的東西也可以更加自然的發生或是你做起事來會感覺更加輕鬆,同時也可以更加輕鬆辨別,哪些是我真想要的? 哪些只是因為恐懼不安才想要的? 當然也可能都想要,而可以同時兼得
慾望、控制背後的三件套便是安全感+歸屬感+認同感=存在感
不過最後,連安全感、歸屬感、認同感,這些頭腦認知中的生存需求都可以鬆開,僅僅回到存在本身,感受一切流動的變化。
*註解:
飢餓感:飢渴的感覺、包含肌膚飢渴,及對於愛的飢渴,那被冷落、忽視、無視的種種,只有食物可以暫時的撫慰我心。
優越與傲慢來自父權體制下的產物有階級之分,包含家世背景、經濟上、性別上、年齡上、信仰上、種族上開始把人分個三六九等後在以上至下的鄙視、操控,透過掠奪侵占人權、權益、土地等方式稱霸。 這樣一聽你就會發現好像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只覺得一個人要用這樣的方式掌權是多麼可悲的一件事,因為對方感受不到內在力量,只能向外支配並透過傷害、攻擊、打壓、貶低、佔領、佔有、惡意競爭、壟斷、誹謗、詆毀、證明自己,才能走上金字塔或食物鏈上的"頂端",然後有了財富密碼與成功論,在被推崇 👀
至於認同感與控制欲我感覺是相輔相成的,每當我想避免某些事發生、不喜歡某些人的行為舉止、或是覺得有些人deserve so much more 又或者希望別人能肯定我或認同我 即便想法不同也沒必要惡意否定與貶低或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的槓精,這時我就陷入了這種認同感與控制欲湧動支配的感覺。某種程度上,那些透過貶低你來證明自己的人就是在尋求你的認同感,他想要被你認同,而他使用攻擊你、傷害你、pua精神操控、怪罪推卸責任到你身上gaslighting你、打壓你的方式,強迫你服從、順從、聽從=認同他們,所以為何有權威的概念與存在呢? 他們就是只能下達命令,無法溝通=平等=尊重=聆聽 眼裡只有自己,這種眼裡只有自己並非是自愛自重的那種,而是要強逼他人服從滿足他的需求,他根本感受不到內在力量,所以只能向外索取支配、消耗他人
在時常承受不屬於自己的責任、情緒、問題的成長環境,就會慣性解釋來自證清白,被人顛倒是非、誣賴怪罪、指責、潑髒水、恐嚇、勒索、威脅的嚇唬你gaslighting、victim shame,這種帶有惡意的行為舉止就是讓你深陷自我懷疑、去負擔不屬於自己的責任,明明是清白的、無辜的,明明是正當防衛,但這些人的心態就是明擺著我打你、罵你、虐待你、施暴你、語言攻擊辱罵、人身攻擊、詆毀你是可以的,而你要服從、聽從,不能反擊、不能正當防衛。你的反擊與正當防衛在這些施暴者眼裡是威脅,這就是他們的懦弱之處,感受不到自己內在力量就只能向外透過打壓、傷害、佔有、侵犯、掠奪他人的人權與權益來支配操控。
面對有心人士的質疑與操控,當然你就要解釋、自證、證明自己的能力、證明自己的價值等等,但遇到真正懂你的人、真心欣賞、尊重你的人,無需你多說什麼,懂得都懂,會給予你空間、會尊重你這個個體,不會打探隱私,信任和尊重為基礎。整天打壓、質疑、糾正你,挑刺找你麻煩的人、批評你的人,不會支持、肯定、鼓勵,沒有信任和尊重,而只是越界把自己狹隘的認知投射在別人身上,把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到他人身上,還自以為是的以為那是關心,那不是關心,那叫擔心,是自己的不安,很多父母的自私就是這樣來的,不在乎子女的感受和意願,把自己的懦弱膽怯投射到別人身上,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別人身上在說一些掃興話,for what? 尋找存在感,說那些對他人沒用的話,只不過是滿足他們自己的掌控欲罷了
所以愛和契合的人是會讓你感受到尊重、信任、滋養、平等的,你可以自在說自己,不用play small,顧慮擔心別人的評價。而對你我無益的就是喜歡糾正你、敲打你、打擊你,說一些喪氣掃興話,打壓你的人,一直在質疑你,但不聽你說,不在乎你的感受和意願就是強迫與強加。他認為你喜歡… 他覺得你要怎麼樣… 殊不知都是他自己喜歡和想做的,但自己沒膽去做,就要強加到別人身上
能辨別出來,就能更加堅定,什麼話可以和誰分享,找誰幫忙?誰可以給予自己有建設性的建議?誰可以給予情感上的支持?誰能信賴與信任?就很清楚明瞭了
因為周圍圍繞這種人,總讓我會想的凡事都要面面俱到,還要先設想對方會如何反駁什麼的,無法專注在自己的觀點感受上,老實說我們如果不是要證明的話,何須辯論呢? 能產生共鳴、認同、深受啟發的人,自然有,何必要和意見不同、跟你槓、挑刺的人解釋那麼多呢? 知道自己的立場是什麼就可以了!! 因此這種備戰狀態和完美傾向,其實是來自於長期被想法不同又喜歡挑刺的人導致的壓力和創傷,就如同沒有邊界感與防備心,是因為父母只會打探你消息,還要你如實稟告,但恰好他們又不是會尊重、鼓勵、支持的人,給他們知道自己的隱私、私事,只會遭受打擊,也會讓你對他人都掉以輕心,實則這世上有形形色色的人,有些有心人士喜歡打探、看菜下碟不懷好意,不會尊重人,這種人就是讓他們知道自己太多信息沒好處,他們只想八卦、議論他人是非來獲得掌控權
我最近深刻體會到釋放法中情緒表提到的概念很多情緒背後最終圍繞在生存恐懼中帶來的認同感與控制,當我開始允許情緒以後=看見情緒=透過三個提問具體的體驗允許情緒流動是什麼感覺。我才發覺很多潛在的念頭、想法、感受、情緒都與生存有關,想要成長、世界和平是因為怕死、不安全感、受到威脅,因為家裡人遇到事情總會第一個怪罪於我、我總是被犧牲的那一個、他們慣性推卸責任、宣洩情緒在我身上,所以我總覺得不安全、有威脅危及到我的生命,因此想要改變外境來避免不好事情發生,我第一個遭殃,要去承受與我無關的事情和責任。但陷入在這樣的hypervigilance狀態中也讓我無法真正的快活、享受、跟關注在自己身上,之前有的道德感、願景理想如果變成枷鎖、是為了避免與約束某種現象時,它不是力量而是怨恨-恐懼驅使的否定,那樣的"正義"是參雜恐懼的-報復性的,因為害怕危及到生命產生的對立衝突感,是因為受傷而產生的痛苦。
我的自我成長驅動如果陷入在情緒當中就會容易變成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之中,例如不願成長的人都xyz,就是因為他們不成長這個世界才會xyz,開始貼標籤等等,可標籤只是幫助我們辨別及認識,最終其實都是在放掉,而非來侷限我們的,所以其實有時在這個過程就會發現對於這些標籤、非黑即白的定義、絕對性與正確性會格外執著強烈都很正常 而情緒過後,可能看同樣事情會有不同看法,也有可能有同樣看法,只不過那種攻擊性與情緒的強烈性會降低很多,變成鬆弛下來有自己主見想法,但不會太拘泥,也不會在因為不同的想法而感到氣憤了。因此,有正義感與良知存在很美好,但背後的情緒成分有多少是因為恐懼、忌妒羨慕、仇恨等情緒呢? 有多少是因為想要被認同? 有多少是因為愛使然呢?
有趣的點是,有不同因素存在和不同情緒存在,而產生的感受自然不同,好比資本,讓我才發覺我仇富,我不是對每個富足的人都有這樣的情緒,有些人我能感受到他是身心富足、財富上也富足的、意圖能量都很不一樣,所以我就覺得他值得擁有,但在我長期以來的觀念就認為有些人不配擁有他所擁有的一切,因為是建立在剝削及傷害他人權利和權益的情況,因為背後的能量與意圖是匱乏的,當然這些人不會因為我們有這樣的想法,而影響到他們,可是這樣的情緒與念頭,反而影響到我自己,而容易深陷不滿與忌妒之中 "憑什麼他有阿"、"憑什麼他能逍遙法外阿",所以我發現對我有很多想法都很好,但是有時背後的能量是參雜各種能量的包含發自內心的正義感,這是我壓抑不住的、也無法割捨的(我嘗試過但真無法迴避掉,也沒必要迴避掉),還有忌妒、恐懼、擔憂、害怕、憤怒、委屈等一系列的感受與情緒,而這時侯我能做的是開始去了解放開這些情緒
曾經有個療癒師問我,什麼是真理與真相? 我當時很納悶為何他會問我這個問題,也一度在想是不是沒有真理與真相,但後來想想真相還是有的,即便你表達的詮釋的方式不同但不妨礙事實的發生,比如綁架和壓榨兒童獲取腎上腺素紅,想永保青春,這是事實和真相; 又比如對方出軌,這是事實和真相,你當然可以有不同理由和原因,但你不可否認做出的行為舉止就是出軌,至於出軌帶給人產生的情緒感受和意義自然有不同說法,背叛感,在傷人傷己的情況下尋找自由、新鮮感、逃避,對不合適的兩人來說出軌雖然傷心可是也可以讓兩人正視關係的變化,重新審視是否還有走下去或是這是個契機點終於可以離開對自己無益的關係了。但真相事實和你怎麼看待與定義、解釋並不衝突
靈性圈有的常見觀念就是gaslighting你,讓你自我懷疑覺得是自己的創傷或靈魂創造出來的說法,而不是引導聚焦在我們可以如何幫助自己走過、需求是什麼
靈性認同感是我曾經一年多迷失自我的過程,不斷的在那樣的老師與團體之中尋求認同感與歸屬感,只可惜沒找到同伴,還迷失自己、發生各種破事、重蹈覆轍條件交換的模式和不對等的關係,經歷年齡上的歧視被放一低位置、偶像崇拜的模式和人事物等等,有興趣可以來看看我的經歷 《從靈性圈的迷失到自我重建 》
願我們能找到志同道合舒服成熟健康穩定的人際關係!!
𓇼 ⋆.˚ 𓆉 𓆝 𓆡⋆.˚ 𓇼
好勝好鬥、爭強好勝,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要分個勝負輸贏。如果遇到槓精,更沒有溝通的意願,為了反對而反對,說話不負責任,開口就來,透過貶低和否定、反駁他人來獲得他人認同感、索取能量,所以為什麼會爭吵不休呢?因為有些人壓根沒有溝通意願,不講理,只是情緒化的發洩攻擊,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甚至有的還會以優越傲慢姿態來說話,不是命令就是貶低、窒息式的氛圍,從他們口中聽不出什麼好話,只有質疑、反駁、貶低、批評,搭配傲慢的姿態語氣、不耐煩的語氣。有假想敵、不太想輸、好面子,覺得會被瞧不起,所以就下單,或是旁邊有人出現也在詢問,就觸發你應激衝動消費,一方面害怕因為不買店員會失望=不允許別人不喜歡自己,哪怕是陌生人,一方面莫名的勝負欲,他有他感興趣,那我先搶先一步
還有一種是和自己較勁較真,要做到極致,覺得不夠好還要突破,但是是在失衡的情況下跟自己內鬥內耗,好比明明可以休息,明明可以循序漸進的練習,非要油門踩到底一樣的,當下立刻如何,雖然有時突破是在一剎那間的事,但有時也因為這樣勉強與硬來而受傷,是破紀錄達到目標,但可能身體也受傷了、負荷不了,這很容易在學業、事業、運動方面體現出來
聽到大眾占卜說 "一山容不了二虎,但可以獅子老虎,也可以國王王后一起互相搭配扶持",就想到難怪還沒怎麼遇到很多契合與優秀的人一起共事,不是以往我慕強就是周圍都是和我頻率、思想不同的人,不是滋養我而是來索取消耗的人。或許我們和契合的人是合作、滋養、欣賞、支持、互補、平等、舒服自在的關係,而不是競爭關係,也不用辯論、也不用解釋證明什麼的,就是都懂、都講分寸、都理解
周圍那種喜歡跟你槓啊,說話胡說八道啊喜歡搶功勞啊,不然就是證明自己是對的啊,不然就是主觀想法毫無根據不合理的亂投射猜測啊,自以為是的姿態就算了,還要貶低他人,還要強迫別人回應或是強迫別人聽他發牢騷說一堆他自己的投射,這種就是在索取你的注意力、精力、時間,刷存在感,把你當成尋求認同的對象,有那種勝負欲要跟你鬥和槓來證明自己是對的,但同時他要的是你對他的認同😅 而這時候就是一種"陷阱",如果我容忍不了想要糾正對方的言行舉止,那就如對方意有人來跟他吵架,他可以亂發洩情緒,所以有時如果不爽當然可以硬碰硬,但如果自己狀態良好,遇到這種人就可以遠離了,而我也在想這個困擾我的點恰好是一個讓我去放下不屬於我的責任的部分, 我改變不了他的發牢騷,但我可以明確拒絕還有不和對方多聊或是回應對方,讓他有開口的機會,終於知道我弟為何沒必要的時候不會回應我媽,因為她對我們無非就是打探隱私,想要糾正我們的選擇來刷存在感,還有藉機發牢騷訴苦卻又不反思不願意成長,就是很負面的人,也是該遠離的人: 只幫助自助者,不然都是徒勞,只是在索取消耗
有時候下意識地說"我知道",深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知道,為何我們這麼害怕未知? 明明未知才是常態,明明我們不需要知道解答,會知道的時候就會自然知道,所以為何要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最懂,明明我們可以單純發表意見和看法,而不用強烈主觀的認為自己就是絕對的,尤其是把自己不合理的assumptions and projections當成正確答案,迷之自信的篤定評價與下定論是信口雌黃; 還有一種情形,A說什麼B就下意識反駁否定說 "不是"、"不對"然後重複一遍A說的內容,搶著發言說話,先是否定然後又重複別人的話
所以! 會發覺勝負欲 爭輸贏 證明自己 尋求認同感都息息相關
在追逐與得不到之間徘徊,在不滿足感和生無可戀之中遊蕩。真正擁有後,不會珍惜,還會覺得無趣、沒意思,所以輕鬆的擁有或是真正對你好的人事物可能會被放掉,開啟追逐之旅。
追著男人跑,求著一個人能看看我,往往追逐的對象可能都不是真正適合自己或是真的喜歡的人,可能他和你不一樣、不是同個圈子的、思想不同,有很強烈的吸引力,能引起你注意,又或者之前看到有個人分享ikea effect的概念在感情之中。
首先,什麼是ikea effect?
"We love it more if we made it. Or, more scientifically perhaps, the IKEA effect is 'the increase in valuation of self-made products,' when we have put more effort into it. Turns out, if we've put effort in ourselves were also likely to think that others will like it even more just as we do—usually not the case. But for us at least, more effort = more love."
簡單來說,當我們投入與注入越多的精力、時間、資源、金錢時,我們會誤以為自己越喜歡,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投入很多後,沒有得到對方太多的回報,也無法輕易止損放手,因為不甘心,而這個不甘心往往成為一種執念,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有多麼喜歡對方無法輕易放掉沉沒成本,及時止損
所以當時那個人舉了例子,她接觸了兩名異性,其中一個有穩定的經濟能力、紳士準備禮物、幫她開門、帶她吃高檔餐廳、性格可能慢熟慢熱點,另一名男性經濟狀況不穩定、比較隨性隨意、但性格可能有趣,而約會時用的是他們一起在路邊表演得來的錢,也就是這個男生在路邊彈吉他湊約會錢,而女方也陪伴甚至一起唱歌還什麼的具體內容記不清了,但他們共同努力一起賺到錢,最後用這些錢一起去吃飯
乍聽一下好像也創造不同的回憶很美好,這確實也是種人生體驗和個人選擇,但往往很高的機率這樣的開頭與遇到這樣的男性,最後都是對方不靠譜、會背叛的,尤其是熬過艱難時期後,不是說每個哦,是很多情況沒什麼責任擔當。回歸正題,最後這女生選擇和那個吉他男孩一起,這就是ikea effect,這裡重點不是說要因為條件來選對象而是因為這種付出很多、加深了印象的感覺、共同努力的感覺會使我們覺得好像有更多回憶啊、一起完成賺到了錢,就像妳自己動手組裝ikea家居一樣,從0到1的成就感
我們很多人慣性都不覺得自己可以輕鬆得到擁有一切的去接收享受,社會傳遞出來的就是越努力越幸運,要靠自己努力獲得啊,要很辛苦啊等等,總覺得要先給什麼才能擁有或是別人給什麼就要回報,有這種強烈的條件交換;要付出勞動才能有薪水,不覺得說什麼都不做,活著存在本身就能有錢,也不覺得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就能豐盛富足,但其實我們接收的時候,我們那種歡喜的狀態本身就是允許能量流動的狀態,而非一定要買什麼回去回報或做什麼還回去、禮尚往來,也不是說要做什麼大事業才能金錢上的繁榮興盛。最終只不過是我們的神經系統的接受程度有多廣泛,當我們越感覺自在身心越放鬆時,那我們的接受度就延展了。所以大方接收=允許能量流動,不用想著回報,當我們真心接收後=能量流動後=自然你做出的行為舉止是在啟發、造福人類,因為能量在延展擴張,而非緊縮、淤堵、卡頓
當我們大方接受他人的讚美、肯定、禮物、支持本身就是一種能量流動了,不一定要物質上金錢上或是做什麼回應才是,那更像是交易與條件交換,背後的能量狀態很不同,也主要看我們帶著什麼心情在做的,如果你買東西送他只是因為覺得上次收人禮物虧欠,那或許不是真的大方接受,這和我看到一個禮物想到了對方想送給他的心情很不一樣,一個是送禮,一個是因為虧欠而還回去。不覺得 不好意思和客氣是什麼美德,這種羞愧與羞恥心態早該放下了,大大方方、坦坦蕩蕩,真實點,而不是表面的客氣,所以我最近沒覺得歉意就不要輕易道歉,也不輕易說不好意思
大方接收 真心感受到感謝反而是能量流動
你看網上博主分享收到不同品牌方PR boxes的那個狀態,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收到品牌方的產品有免費商品、禮物可以用,就算沒使用、不用的產品還可以giveaways 送給需要的人,而本身收到包裹歡喜的狀態就很美好開心,在拍下來錄製分享曝光某品牌送來的,也算是提高曝光率,如果博主真的喜歡很有可能還會介紹或回購繼續使用下去,因此能量整體來說就是流動的。一方面pr boxes還有贊助廣告、有折扣碼優惠可以在各平台以全新的商業模式推廣之下進行,把消費主義推到一個高峰,但同樣也是看意圖是什麼! 如果拋開這些效應,單純從收禮物的角度來看的話,本身收到pr boxes就是一種收禮物的感覺,而有些博主也會把自己不需要的產品給出或是給到需要的人身上,也就此沒有那麼"浪費"一說,產生收到了全沒使用。同時,有些人也不是什麼廣告都接的,是會挑選。因此,給人的感覺就會很不同。
所以其實這就反映了,當我們陰性能量與陽性能量可以平衡時,我們是會願意讓別人支持、幫忙、服務的,我們是可以很輕鬆、輕鬆接收和擁有的,可以有個寵幸你的老公,而不是要向當媽一樣的養兒子的方式待老公。反而可以遇到一個可靠的伴侶,讓他照顧你、支持你、陪伴你,而非消耗你、拋棄你,遇到事情就躲就怪你就罵你,沒什麼擔當責任,你不用當女強人、大女主,你本來就是自己人生當中的主角了,不需要用失衡陽性能量來成為"獨立女性",而你可以做自己就好,你不論有什麼自己的事業、當貴婦、或是全心專注陪伴孩子成長,你都是被老公支持與尊重的,在任何身分角色下,你都是你自己=獨立的個體=完整而圓滿。我個人覺得如果遇不到這樣的伴侶那建立關係只不過是消耗自己而已,如果任何關係的建立是因為共生依賴,那只會是從一個坑掉入另一個坑的互相消耗索取,不會健康也不會平等。條件好的人很多,但條件好 但品行不好、不尊重人的也挺多的,而因為自身有力量、尊重、愛待他人、有服務意識、能溝通交流、有責任擔當、真誠的才是最重要的品質,這樣的人日後條件好了或是已經處於良好的物質條件都不奇怪。
征服欲給我一種逃避vs追逐,想尋求救命稻草一般的追崇他人,這時就會陷入討好取悅、想要對方喜歡上自己、想獲得認同感與認可,而且這個被你追逐的對象,還是本來就和你不大一樣的人!這就是盲點😂慕強很可能是表象和自己的濾鏡,你追著和你思想不同或慕強的人,一直要讓他喜歡你或讓對方認同你的觀點,why? 因為跟你契合的人,你壓根不需要努力,對方可能本來就欣賞、認同了或是能產生共鳴,一切毫不費力啊,你不用論證來證明😂但和你思想不同的人,你想盡辦法想讓對方喜歡你也好、認同你的觀點也好,當做到了,你才覺得有成就感,心想我讓一個海王喜歡上我了,我肯定很特別,我讓一個喜歡a品牌的人開始喜歡b品牌了 哇 我好厲害啊😂😂😂就是這樣的心態,所以愛你的你不需要也不用追,而和你不同的或是不感興趣、沒共鳴的,才會激起征服欲想要說服對方,發現這些後會看清自己很多行為舉止和執念的 嘻嘻
控制欲是最普遍的,也是大家多少都經歷過的吧!想避免事情的發生,希望自己如預期計畫的發生、希望別人喜歡自己、強迫別人做一些事情、糾正他人的言行舉止(挑刺挑事)、希望能得到xyz等等,普遍到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念頭感受似乎都和控制有關,我們本來就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與範圍還有必要性!但是當成為了一種執念、非得如何、一定要怎樣、執迷不悟的緊抓著、依附著,那就是恐懼不安開始驅動去強迫、逼迫一些人事物,坐立不安支配我們的心力與精力,那性質就不同了。因此,這個節點,也是我們可以介入去陪伴自己、求助,安撫給予自己支持的過程,有時候是一種情緒與念頭的壓迫強迫性的侵入在支配你,掉入情緒漩渦,也可能會讓你失心瘋、情緒失控都有可能,就是看看自己需要什麼能幫助自己穩定下來恢復平衡,了解背後的機制和恐懼,說到底是一種保護機制和應激反應,後來我菜認識到說我不能控制他人對我的言行舉止,但我可以表達和拒絕、劃清界線,所以開始聚焦練習在表達感受、需求和明確拒絕就會感受到力量感,而不會有種無法控制的無力感
說到佔有欲,我首先聯繫到的是情慾和勾引、誘惑。拒絕不了誘惑當然也包含別人的邀約、食物啊、各種人事物上面都可以,讓你無法拒絕或是不敢拒絕的。
情慾、勾引、誘惑,這一組詞彙帶給我的感覺就是不純粹的能量,伴隨著短暫的激情、放縱,包含出軌偷情、複雜情感關係、多角關係、濫交、濫情,還有明知故犯的偷情等,綜上述行為帶來的是guilty pleasure,當然任何人事物都可以作為上癮的媒介,帶來短暫的愉悅感,隨後是無盡的罪惡、羞恥與羞愧。
偷情、出軌、介入別人情感關係、濫交、到處搞曖昧、廣撒網、到處勾搭勾引、誘惑或是關係中出現第三者通常都帶有競爭意識,潛在能量覺得要跟一堆人競爭、共享一個人,好像要在眾多人中脫穎而出的話,才代表自己特別、證明自己的價值=重要性。這時候很容易遇到不忠貞、不專情的對象,遇到事情不溝通、不解決問題,而選擇出軌逃避/轉移注意力來結束不合適的關係,或是沒準備好進入承諾關係的人,又或者會介入他人感情,哪怕知道這對自己和他人都不好,但就是那種新鮮感、禁忌感、刺激感、曖昧感會讓人上癮,情不自禁的無法自拔的深陷其中,最後又痛苦無比,因為在這樣的關係之中,不是地下戀,就是見不得光、不穩定、不是唯一專一,也不是被放在首要位上珍惜善待,只不過是眾多選擇之一,感受到的不安全感居多和短暫的備受矚目,那短暫的備受矚目很可能只是在性上面而已,也並非什麼情感多深的滋養,更是慾望的連結和消耗,即便感覺對方很不同,那可能是業力的情感糾纏與虐戀的節奏。而一個人在複雜的情感關係中,他狀態不好,這樣的能量狀態跟你發生關係只是轉移不好的能量狀態到你的磁場當中,所以你當然有自主選擇權可以跟誰發生關係,但是有時候迷茫的濫交或是約砲真的對自己未必是最好的,後續的影響力才是重點,在情感上、生理上、感受上、磁場上可能都遭受傷害和衝擊力,更別說對方不懷好意的靠近與接近,誘導試探一步一步得到性,濫用神聖的能量。
情慾時常被濫用造成很大的衝擊傷害,當性能量沒被好好重視與認識的時候,長期以來被人類濫用力量的消耗和被他人濫用成侵犯、掠奪、打壓的展現。當我們不認識性能量=創造力=生命力時,就延伸出各種恐懼、創傷的堆積成了情欲,性質就變了,我們很飢渴、很渴望,卻怎麼樣都滿足不了-欲求不滿,精氣神虧空、腎氣不足、陽氣不足,沒有動力和行動力,沒有精神和精力,做事沒有效率,又害怕擔心的事很多。掌權者又藉機利用身分地位佔便宜 操控,天主教教宗戀童/侵犯迫害女性、娛樂圈資本的潛規則、政治和娛樂圈背後的資本主業之一虐童來獲取腎上腺素紅、搞各種殘忍儀式祭典、邪教,和販賣器官、人口,21世紀仍然在發生
另外,佔有欲也可以體現在霸佔上面、囤積物品東西來宣示主權、領地意識上面,路霸透過機車、汽車花盆佔位在不是私人土地上面,長年不走皆是恐懼佔為己有的心態,我媽長年不整理喜歡堆積物品、塞得滿滿的,哪都有自己的東西,就彷彿象徵這房子是他的和動物做記號一樣。
當我們沒重視自己的身心靈、時間、精力、金錢等資源時,由慾望驅動的選擇叫放縱而非自由,所以上述行為並非自由而是沒尊重我們的感受與身體,被創傷和恐懼強迫性驅動做出的選擇,也為此有時我們短暫的滿足感後會有空虛感與罪惡感,所以這並非自由而是與自己真正的需求還有要被看見的創傷失連和忽略,我們會有意無意做出這些行為舉止來"逃避"背後的痛苦,但反而深陷這樣不健康的循環有了更多的痛苦; 甚至有時是自暴自棄的深陷深淵而墮落,需要的是幫助,而並非更多、更暴力的傷害和刺激[overstimulation]
**自由是建立在自重=為自己負責任的情況下
♬⋆.˚ Welcome to New York, it's been waitin' for you ~ Welcome to New York, welcome to New York ♪⨾𓍢ִ໋
說到欲望,我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金融,從金融聯繫到紐約這個花花世界、紙醉金迷、繁雜的城市,也曾是我嚮往的城市,也是至今還未親臨感受的城市,也還是想親身感受的多元面貌之城。 大概是最能代表慾望不盡的地區了吧,美國影集 慾望城市不就是這樣翻譯的嗎?紐約又是世界金融的中心,是慾望、藝術、貪婪、繁榮還有貧窮差距之城。
那個美國夢還有被少數人惡意操控的自由民主成了最大諷刺與虛偽 🗽
說到貪婪,就不得不提一下資本主義、金融市場和經濟背後皆是貪婪的產物,或是說由貪婪在驅動,你是否會想這樣的定性,未免也太不公和絕對了吧? 在這非黑即白之中,確實絕對了點,但是這樣的絕對是我的主觀? 並非,就像你在說一個人不要用刻板印象看待之前,是否想過有些人事物本身已經先用刻板印象呈現出來,所以讓人不得不又再次在那樣的印象中加深,並且在陳述事實。當如果主體是由那0.001%主宰,當多領域都被大集團壟斷,在製造一個假象,讓你以為你有很多不同渠道和品牌的選擇,殊不知母公司都一樣,不斷的被收購,(殊不知母公司背後的大股東都那幾個) 反正大公司有的是錢,與其花錢研究新技術,有一部分拿來營銷、打官司、Lobby、收購現成的新產品/新技術多方便阿! 繼續壟斷,打破平衡,並且不為產品成分與環境破壞著想,只想著盡可能降低成本,利益最大化,什麼底線、道德不存在 🤑 才是重點。當資本操控著一切時,而韭菜們跟著資本的節奏前行,用一堆數據模型在分析預測,所謂的未來趨勢與走向,包裝看起來是們艱深的學問、有專業術語、有不同的概念、迷惑,要不是入局,就是出局,在他們制定的規則下,人們開始交易,由那雙看不見的手開始操控、引導一切。這市場何嘗不是另一個鬥牛場、生死搏命,不見血的刀你,人們生存本能、獸性與野蠻就此激活,有的人可以不擇手段,有的被欲望支配、貪生怕死
製造稀缺的概念,供給的需求、市場的變動,何嘗不是由他們激發、慾望和照映人們內心的匱乏感、蔓延滋長、賭、創造不必要的"需求" 創造不夠、不滿足的需求,在配合營銷,引起你的關注點,有趨勢潮流、讓你著迷,讓你想要在群體之中有認同感與歸屬感的跟風 跟上流行,得虧有社交平台得虧有社交平台趨勢潮流的推廣影響更加強烈和容易了。製造稀缺假象,讓人們不知內在的力量,讓人們不知道豐盛富足的真相,在匱乏之中榨乾你。為了利益,可以不惜一切研發病毒、化學、破壞身體平衡,聲稱治病,只不過是破壞身體智能機制的讓身體惡化,然後在告訴你STEM專業是最賺錢的專業,這樣就會有很多人選擇這些工作為他們做事; 為了利益可以不惜一切的捏造事實的聲稱天然自源有限,好比說石油源自化石燃料,可實際上是來自地球內部豐富的天然再生資源,如同水一樣豐富,但為了製造稀缺性,來壟斷操控石油價格從中獲利
金融、醫療、科技、生化等專業,成了高薪、高社會地位工種,我想問: 你是機器人還是人類? 你在為"機器人"工作,還是為人類整體著想? 你說著很溜的機器語言,成天與數字和數據打交道,分析人類行為、研發產品怎麼讓人類成癮、投入更多廣告、propoganda洗腦,讓人們刷短視頻,研發藥物怎麼讓人長期消費依賴,並稱之為慢性疾病,可曾想過你的任職公司與工作內容帶來的影響? 別說你只是個打工人,每個人不論做什麼內容都帶來一定的影響力與貢獻的,所以這樣的工作環境、企業文化、工作內容,你可否滿意呢?
技術表面上在進步,準確來說帶來商機=看似經濟進步,但社會問題與背後的人性顯露無疑,直到真相隨著時間浮出水面,陸續的人們也開始意識上的轉變
當人們開始有永續的概念後,就會發覺"浪費"的概念並非真正存在,而也會重視與留意自己的選擇,沒有"食物浪費",因為最終會被處理回到大地,同樣垃圾污水,也是如此; 我們經歷的事情、付出的精力,也沒有真正白費的事,一切都有影響力與帶給我們的收穫。而循環和永續的概念就開啟了,我們理解到一切都會循環,回到我們身上,所以我們會怎麼選擇分配使用自己當下有資源、怎麼選擇產品、選擇和誰相處建立關係呢? 要怎麼善用資源,讓資源放大化,從資源創造更多資源來支持/啟發更多人或是帶來更多對人類、自然整體有益的事,選擇、心態和出發點會有所不同,言行舉止也會有所不同,可以漸漸重心回歸的從心出發,讓愛的力量延展,走向尊重及和諧的模式,匱乏、有限、階級等概念開始瓦解,人們不用在廝殺、爭鬥、證明,而可以將注意力放到愛上面,這才是人類真正的進化與突破口-是揚升
與其強迫自己接收,不如開始練習拒絕或是調配。做出選擇、當我們尊重自己感受不為了收而收反而不"浪費",你不強迫自己吃那食物,因為你的身體已經飽了、承受不住了,那就尊重自己的感受,這並不叫浪費食物阿,而是尊重自己,或許還有不同解決辦法,可以外帶或是下次不要點那麼多就好了,而不用貼上浪費的標籤,讓自己難受! 同樣收到不需要和用不到的東西一樣可以拒絕或是給到需要的人身上,讓那物品在需要的人身上被使用與珍惜!
˙✧˖°🍿 ༘ ⋆。˚
在電影《商海通碟》中
"So you think we might have put a few people out of business today. That its all for naught. You've been doing that everyday for almost forty years Sam. And if this is all for naught then so is everything out there. Its just money; its made up. Pieces of paper with pictures on it so we don't have to kill each other just to get something to eat. It's not wrong. And it's certainly no different today than its ever been. 1637, 1797, 1819, 37, 57, 84, 1901, 07, 29, 1937, 1974, 1987-Jesus, didn't that fuck up me up good-92, 97, 2000 and whatever we want to call this. It's all just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we can't help ourselves. And you and I can't control it, or stop it, or even slow it. Or even ever-so-slightly alter it. We just react. And we make a lot money if we get it right. And we get left by the side of the side of the road if we get it wrong. And there have always been and there always will be the same percentage of winners and losers. Happy foxes and sad sacks. Fat cats and starving dogs in this world. Yeah, there may be more of us today than there's ever been. But the percentages-they stay exactly the same."
上方一段話乍聽一下,他說的好像有道理,他深知這個遊戲規則並且在這個遊戲規則之中玩的很好,可他是基於生存本能的在玩=符合遊戲設定,而非跳出遊戲框架的玩。他選擇成為這個遊戲設定下的贏家,可以不擇手段、可以拋開良知,在理直氣壯冠冕堂皇地兩手一攤說遊戲規則是這樣、社會是這個樣子,我也只是順應社會而已。如果人人都這樣想,那就是人類長期體驗到的,"就這樣啊",每個都推卸責任、怨天尤人,每個都說"沒辦法",然後順理成章的合理化和漠視這些現象背後的行為模式,每個都說是這樣的,但卻不作為,最後在告訴你不是不作為,是做了已經能做的,可卻只能如此了。在無力的情況下,被貪婪和欲望驅動著生存,搏鬥、撕殺,最原始的野性與獸性被激活,因為匱乏所以開始佔有、控制、掠奪
但這樣的錢賺的安心? 這恐怕只有我們自己捫心自問時才知道,誠心面對自己時,才會承認。踩在別人身上坐享其成,是否真為贏家呢? 是否問心無愧、心安理得,這可能才是重點!別跟我說短視近利的利益最大化叫"big picture",當用低質量作為原材料、剝削壓榨員工、偷工減料、污染環境,這種為了省成本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就是沒底線不擇手段的壓縮、犧牲、破壞,做出對自己和對他人都不好的事和破壞環境,大部分人過得不好這些人真的能心安理得? I don't think so 最終都是反噬且循環的,如果有循環與永續的概念且付諸行動,做出來的很多事情都會不一樣了吧。資源垃圾不是一次性就跟你無關了,回到大地大海,最終到你的飲用水、攝入的食物回歸到你體內的,所以沒有誰能逃得過,所以我們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具有強大影響力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整體都是如此,而決策者的選擇也會影響到整體的發展,所以你會怎麼選擇呢? 你會怎麼做人呢?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呢?
你或許會納悶為何有人會做出對自己還有他人具有破壞性的言行舉止呢? 因為我們許多人都是有意無意識的做出自毀行為,明知道對自己不好的事,還是忍不住做或是基於報復性行為,也可能因為自己過得不好,也見不得別人過的好,亦或者覺得自己掌權後就可以為所欲為、利益熏心的,而忽略了做生意、做產品、銷售、服務的初衷與意圖是什麼呢? 因此,股票市場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資本帶給你的印象是什麼? 這貧富差距的差距和動向的起源是什麼呢? 心思如果不在用心把關產品服務上面,而只想著收益回報那就本末倒置並且容易脫離正軌
做任何事情我們的意圖和出發點 初心是什麼呢?
別跟我說把道德踩在腳下、違背良知時,還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叫贏家,把這個遊戲規則玩好叫"聰明"的生存者,只不過是空有其表基於恐懼、慾望,而迷失自我的空洞、紙醉金迷的麻痺那個深淵下的恐懼,那光鮮亮麗的title和income何嘗不是另一種血汗錢? 投機行為何嘗不是貪婪的一種呢? 與一堆人無意識的或是覺得只能順應社會規則,還有由少數人帶頭在不同人事物上賦予價值意義,但話說到這,是時候該清醒硬氣一回、拿回自己的自主權有自己的系統了,從生活中選擇商品開始,假如一個名牌包,你不喜歡,或許幾千刀美金的定價都對你個人來說無意義。同樣,你很喜歡一款產品,只有幾十刀,但對你來說意義非凡、物超所值,這時超越金錢被市場、商家定位的價格,而是純粹由個人喜好來判定對你的價值、市場的定價,商家的定位固然有影響力與重要性,但超越那個框架
貪婪是一種強烈的匱乏感,最常見體現在食物上面,我甚至會因為害怕擔心店家沒開門而感到焦慮,沒東西吃我就會很害怕沮喪,吃東西習慣狼吞虎嚥的感覺這個飽足感,更像是在滿足那個黑洞一般,這種不夠的感覺,可以在各種形式上面: 不夠飽、不夠多、不夠好等 。很多時候也可能是來自他人的想法,主觀強加在你身上,讓你誤以為不夠,比如從小到大總有人認為我吃不夠多,才不長胖的就會一直逼你吃,要你多吃點,而不是考量你當下的感受和需求,也不關心你身體的意願 一直逼逼逼、強迫、把他們自己的不安和自以為是強加在他人身上,毫無邊界感與不尊重。
而金融產品或其他投資項目的投入與回報預期(投機行為)還有賭博往往容易受到貪婪的驅動下冒險。很多人是在有限資源的概念下做交易,炒作,都想賺,都不想虧,一旦較真了,得失心重,是會要人命的,一旦玩火玩過了會自焚,遊走在灰色地帶。一個被推崇和包裝的機制,我不知道人們的才智要運用在這樣的遊戲上面? 可能我不曾真正理解過這個遊戲,未來很大可能也不會理解,但我想我也沒必要理解,因為從頭到尾對我來說都不合理,我就沒真正懂過,我只是很疑惑,除了疑惑還是疑惑,但我想會有其他渠道可以讓我不玩這遊戲也有很多機會的,這不是一個單一唯一性的遊戲囉! 入局不利,自動出局退出,好像倒不用大費周章的破局,因為自然會有他的周期性與整改的那一天
但當越來越多人心態上的改變,整個經濟與金融體制我想也會自然的變化,當不是以貪婪心態在做交易時,我們和金錢的關係,我們如何看待這些資源和運用這些資源時就會有所不同了 "if you really wanna do this with your life you have to believe you're necessary and you are. People wanna live like this in their cars and big fuckin' houses they can't even pay for, then you're necessary. The only reason that they all get to continue living like kings is cause we got our fingers on the scales in their favor. I take my hand off and then the whole world gets really fuckin' fair really fuckin' quickly and nobody actually wants that. They say they do but they don't. They want what we have to give them but they also wanna, you know, play innocent and pretend they have no idea where it came from. Well, thats more hypocrisy than I'm willing to swallow, so fuck em" 震耳欲聾📢
電影把不同職位的那種掙扎點與自己良知的對抗,還有一些在制高點的人踩在他人身上,隨時讓他們背鍋,並且合理化自己的行為,那就是今天我不做,別人也會,那就從我開始吧,在這個遊戲規則下,沒有我,別人也會這樣,所以繼續這樣下去,這樣麻痺合理化自己的心態在電影之中全都呈現出來了,電影讓人印象深刻的點是透過事件、對話就倒映出社會長久以來的腐敗與人性在貪婪之中蒙蔽了道德與良知,但他們真的安心? 年薪那麼高真的開心? 顯然已經解答一切了
電影《商海通碟》和《斯隆女士》的編劇都是天才,精準的點出事實真相,太喜歡了
身為觀眾很榮幸能觀賞 🎯
希望我的好奇與不理解哪天不在困擾我,而可以全然的專注在我認為重要的事物上!
(價值感對我來說更像是意義、重要性、存在感)
價值感和安全感都是頭腦意識的產物來感受自己的身分,很多時候是來自我們個人的定義透過不同標準來衡量的,所以某個人事物對一個人來說有價值,未必會對我來說有價值=意義=重要性。因此,我們各自的定義都無法真正的衡量一個存在本身,那個創造的存在本身,而這套用任何存在,包括我們個體,不受身分角色的束縛框架,而是由存在本身為出發點來體驗不同的生命形態、多元的生命狀態,因為存在本身即是無限可能性。可有可無都是可能性的一種 is everything and nothing nothing 即是空性、空無,但不是真的無,僅僅是 空=無限可能性本身的圓滿具足的狀態,這樣的意識形態可以任意轉換,隨著流動與變化產生新的可能性與產物,被稱之為創造物、創作、創造本身 2.19
同樣,數字、數據、數量體現在成績、時間、金錢等之中,有了不一樣的結果和意義,甚至他們是衡量結果與成就的依據,可或許我們能開始跳脫在數字與概念上本身,而更深層的感受一切帶給我們的感覺: 跳脫邏輯本身,有點抽象,但這就是破局的點了,打破邏輯與合理性本身帶來的侷限性,感受無限可能性的創造力與流動性展現在你眼前,那便是俗稱為-有意識的顯化、那便是生命力、那便是空無-可有可無
我很喜歡看人拍自己在工位上工作的短視頻,但昨天看著看著發現人盯著螢幕前打字,是很快很厲害,加上敲鍵盤的聲響真的很爽!但是有一刻突然覺得好像機器人,肢體軀體僵硬,眼睛死盯著螢幕面無表情打著字與代碼和數字打交道=說機器語言,那姿態姿勢更像了。現代人忙著說機器語言,人話卻說不好,不知道如何好好溝通和表達,屬實諷刺了。何況從16-17世紀開始推崇科學,現代教育和社會更是講究邏輯好、會說機器語言的人,還可以有高薪俸祿,被稱之為趨勢+潮流,科技發展的重要語言和必備技能啊。這讓我想到我曾經對一個人說過我是活生生的人需要的是平等溝通,我有情緒感受的,不是像他擅長的程序代碼一樣,只要在0和1之間下達指令輸入就可以了👩🏻💻
首先,當個體的主體性和重心回歸自身,便能自主的做選擇,而不在輕易的被動的被牽著鼻子走或是在匱乏的驅動(欲望)下做出選擇,成為自主使用者有選擇權=可以拒絕,而非被利用的棋子、隨波逐流。這些科技、不同的產物與產品都是如此,你可以成為社交媒體的使用者,讓他服務於你、發揮最大價值,當然社交媒體可以把用戶當成商品、設計、研究、分析你的喜好來投廣告和推送內容,讓你成癮無法自拔。有些崗位或工作內容,AI技術可以"取代",至少這是前些年盛行的說法恐懼,但當人們聚焦在自己的獨特表達與重要性後,AI可以成為幫手,而讓人們把時間精力放在更重要的創造力上面; 不過AI等新技術引發的問題仍然是問題,包含版權問題與偽造等問題,還有科技in general給人類帶來的輻射傷害性,怎麼去平衡與重視呢? 聲稱的"病毒"與疾病的來源都源自輻射量過多,詳情可查看《 Covid-19"疫苗"真相大揭密》
社交平台的盛行理論上讓我們可以和更多人互動交流,但同樣使用者和平台提供者意圖初衷是什麼很重要。 英劇《月光花謀殺案》ep 4 提到有些出版社只在乎銷量,現在很多作家不是真正傳統定義的作家而是網紅,有知名度後出個書順理成章,在搞個個人品牌,有的掛個名就有品牌效應了,被稱之為具有影響力的人,可以輕易的利用名聲開拓不同面向的事業-網紅經濟。某種程度上,社交媒體讓更多人可以展現自己,讓我們有機會能和產生共鳴的人相遇,有了自己的組織community! 拓展了各種可能性的發展與交流、合作、推廣,這本身是美好的,人人都可以展現自己、分享內容、表達自己。但如若意圖只為了商機和名利,那或許導向就不大一樣了,開始專注在包裝、打造人設形象和不同的策略上的定位讓更多人關注、經營帳號、直播帶貨,而非/也不見得那麼的真實純粹,整體給人的感受就很不同。有時候就給我一種複雜化、數據化,變成一種專業學科,這就是數據盛行世代最關心的,數據分析調整策略、宣傳推廣等等,有時總給我一種恍惚的理性感,但身為用戶我想最重要的是: 我們身為使用者的初衷和使用界限在哪? 怎麼平衡? 如何使用? 就值得我們思考了,成為使用者,而不是被牽著鼻子走的用戶!!
Jan ,2024 -Feb 19, 2024 : 於Oct 9, 2024 重啟- Oct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