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3|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幸福之路:成功與快樂的平衡

競爭,是人文社會中很常出現的情境,無論在人際關係、市場等領域

它帶給我們許多好處,企業彼此競爭,生產出更優質的產品

或者透過各種賽事,讓選手絞盡腦汁去突破人類的極限

若將關注焦點放在個人上,競爭可以讓一個人思考如何進步、對未來做規劃

這對人的成長無疑是一種催化劑,也顯示出人對於「成功」的一種渴望

你快樂嗎?

這是我誠摯的問題,你對於當下的情境是否感到滿意、幸福?

這種滿意主要是指精神上的滿足,而非你擁有多少物質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可以問問看要如何才能感到快樂?

是每年的出國旅行?還是達成一個遠大的目標?

可以先思考看看這問題,接下來會從這個議題作延伸。

為了生存「奮鬥」

最近閱讀羅素寫的「幸福之路」,我節錄一段內容如下:

眾人皆知,就物質上的安穩與否而言,一名破產的商人,比從未富裕到有機會破產的人,在生活上總是更有餘裕。
所以,說自己在為生存而奮鬥的人,意思其實是他正在為成功而奮鬥。
人們投身在奮鬥的過程中,害怕的並非吃不到隔天的早餐,而是自己的成就沒辦法勝過隔壁的鄰居。

許多時候,我們做的一切努力,除了為了生活外,有另一個因素可能來自於:我過得是否體面?

最近我開始審視之前訂下的人生目標,有哪些事情是我想要的?哪些事情我希望別人知道我擁有的?

人們會為自己去想像美好願景,然後規劃並付諸行動。

當我們開始關注別人所擁有的,就會開始進行比較。

而「成功」往往免不了「競爭」,所以會出現比較很自然,一但走入極端,就是無止境的厭倦。

即使達成一個小目標,便會立刻想下一個目標,渴望成功導致的精神緊繃,長期下來對身心有不小負擔。

成功會帶來快樂?

你是否有過類似經驗,花費大量精力達成某件事情後,快樂的時間很短暫?

目標達成的時候,我們會感到興奮與雀躍,在那個當下我們會非常的快樂。

當快樂的感覺消逝後,浮出一個疑問:所以我的下一個目標是什麼?

我曾經我想追求別人認同,結果對方真的認同我後,我突然困惑了,因為我完全不知道下一步是什麼?

假如人們認為成功就會快樂,那如何解釋某些目標達成後,快樂卻稍縱即逝?

成功與代價

觀察當下環境,我想講述我的主觀看法。

當前最常被當作成功的案例,大多跟錢有關。

無論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條件、擇偶條件、個人目標等,或多或少都跟收入有關。

因此每年都會誕生出熱門科系,也帶動了補習班產業。

這種風氣會傳導到每個階層,補習班林立、補習風氣盛行。

延伸新聞 -新課綱實施5年 文理補習班增966家 (yahoo.com)

為了成功,競爭的強度也隨之提升,並影響著學校的教育方針。

過往求學常聽見「興趣不能當飯吃」,因此探索興趣就變成了次要選項。

所以學校也很常因考試不會考,美術等科目就容易被挪用。

長大後回想這是多可悲的一種心態,因為所有的過程就只為了「考試」。

為了文憑、成功進入好公司的機會,可以放棄掉許多額外的東西。

以致於到了大學畢業前,對自己的興趣、夢想一無所知。

學校不是為了求知,而是為了文憑 -- 成功的入場券

我想強調的是不該為了一件事情而拋棄其他所有事物

否則所追求的事物落空,就一直無法真正的快樂

節錄書中的一段描述如下:

我這些年輕導遊們,沒有人知道這任何一種花的名字。
如此的知識有何用處?知道花的名字又不能增加一個人的收入。
此問題並不只是個人的責任,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在獨立狀態下預防。
這個狀況衍生自世人普遍接受的一套人生哲學;這種哲學觀認為人生是一場比賽、一種競爭,而贏得這場競賽的人就會獲得他人的尊敬。
這種觀點導致人們過度重視培養個人的意志力,卻付出了犧牲感性與知性的代價。

回歸根本

前面的提問,如何感到快樂?問一百人會有一百種答案。

有些人想追求成功,築夢踏實的成就感使他們感到快樂並促使他們持續前進。

有些人想安穩度日,努力在生活工作間取得平衡。

有些人選擇躺平,不在乎他人眼光度過自己的生活。

無論選擇哪種,都來自於個人追求的目標,去思考自己的決定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

我們無法避免競爭,但偶爾也要抽離這種環境,思考一下是否快樂?如何快樂?

結語

這篇文有許多主觀想法,也帶有一點私貨,思考也比較發散點。

不過我想強調的是,成功並非只有一種,也並非要犧牲很多東西。

或許可以重新定義成功,或者去尋找其他目標。

生活夠辛苦了,尋找快樂並長久的快樂是我的目標,同時也透過文章拋磚引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