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撰寫博士論文到這幾年從事博士後研究的期間,雖然對於「做研究」這件事不陌生,但每當要撰寫論文時,依舊備感壓力。
撰寫論文的壓力,說到底就是能否在文章中展現一點與他人不同的創意,並透過清楚、精要的文字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這個原則說來簡單,但對研究生來說是需要訓練的。
研究生多半勤於閱讀,但要將閱讀成果轉化為支撐自己的創意想法的資源,往往需要明確地知道自己所要研究的問題為何,而很多時候,勤於閱讀卻可能造成「以為自己有在做研究」的假象,導致最後寫出來的文章,可能充滿許多「相關」、「有關」的內容,但卻無法形成自己的理路。在大量閱讀的同時,持續地反問自己究竟要研究什麼、想知道什麼,才能知道如何讓自己的想法慢慢地生長,進而從中梳理出屬於自己的知識路徑。
盧曼在〈學習如何閱讀〉中說,「你要找到那些值得記錄的東西並學會閱讀」,這其實就是在提醒我們,必須想清楚自己關心的問題的是什麼,並將那些閱讀後的內容轉化為發展自己想法的資源。
雖然,許多內容彼此間往往「有關」,但若僅停留於此,我們所閱讀的內容依舊沒有被轉化為我們探究問題的資源。「有關」不僅會帶來假象,且只會引導我們去找更多「有關」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