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棹忠夫強調,將想法形諸文字,寫成筆記卡片,可以作為自我檢驗是否理解的方法。無獨有偶,德國社會學家盧曼也談過這點。或許,撰寫筆記卡片反映出在個人電腦出現以前,學者們如何進行智識生產的共通方法(當然,每個學者的具體操作可能都有不同)。
盧曼在〈學習如何閱讀〉一文中(https://luhmann.surge.sh/learning-how-to-read),針對如何撰寫筆記的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建議。盧曼認為,撰寫筆記時,應當留意筆記的目的不是「摘錄」(excerpts),而是「複述」(re-description)。當我們「複述」讀過的內容時,這個動作將引導我們注意作者在文本中可能沒有將什麼說出來,或是作者的論述是與什麼概念相對等問題,因而就能漸漸地掌握作者的思考「框架」。
為了思考作者的思考「框架」,我們需要發揮想像力。這個過程不是平順的,卻是學習的過程必經之路。重要的不是對錯或合理與否,而是持續地思考,這使得閱讀不僅只是單純地閱讀,而是刺激思考的活動。盧曼說「你要找到那些值得紀錄的東西並學會閱讀」,這是我們學習閱讀、撰寫筆記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