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9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哩職氣壯》職涯諮詢重啟人生航向,專訪職游創辦人陳韋丞

raw-image


引言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越來越多人開始思考自己的職業發展。「職涯諮詢師作為專業人士,能夠協助人們更清晰地認識自我,找到適合的職業方向。」踏足職涯諮詢領域逾十年並創立「職游」的陳韋丞,分享著這項工作的價值與意義。


初入職場的迷惘,催生職涯諮詢師的夢想


畢業於台大心理研究所工商組的韋丞,以替代役身分在人力銀行擔任產品經理,原本公司期待藉由研發替代役的同仁來進行深入的數據分析,然而台灣數位轉型剛起步,那時許多企業還停留在資料轉型階段,紙本內容轉為數位化就需要一段時間了,遑論數據分析。另方面,公司內部評估後,因為資料欄位設計的工程浩大,最後無法實現這項計畫,他也因此開始反思自己工作的價值。

除了工作價值的迷思外,韋丞也對台灣長久以來的職場文化感到憂心,職場政治明爭暗鬥文化、高工時、職家生活不平衡等問題,讓許多人感到身心俱疲。「我希望台灣職場文化可以好一點,因為現在真的對很多人來說,太痛苦了。」或許還無法大幅以個人影響力或權力來改變台灣企業文化,但他希望從「協助想要改變的個人」角度出發,幫助大家釐清職涯目標,找到能兼顧生活與工作熱情的工作。

這個想法的萌芽,來自韋丞過去學到的心理學相關知識。他發現許多心理學理論,如性格理論、價值觀理論等,能為人們在職業選擇上提供有力的引導。韋丞開始鑽研這些理論應用於實際職涯諮詢中的可行性,為未來的創業打下專業基礎。

一次偶然的機會,韋丞接手了人生的第一場演講,沒想到反響熱烈,「我發現我講的東西可以給一些人啟發。」這讓他堅定了從事職涯諮詢的決心。在結束替代役後,韋丞成了一名全職自由工作者,並投身於職涯諮詢領域四處接案講課。問起決定創業的那瞬間是什麼時候,韋丞笑說:「是因為某個朋友偶然的提問,讓我決定正視一直以來心中默默的想法:我想建立一個完善的職涯諮詢人才培訓體系,為更多人提供專業的服務。」於是2020年,他先進行了市場小規模測試。


創立「職游」,背後承擔的是社會責任


為了將職涯諮詢產業化,韋丞在創業前先測試兩件事情:自身專業與團隊領導力。他憑藉多年的諮詢師培訓經驗,以及對團隊合作的深刻理解,開始籌建「職游」。韋丞形容自己「天生非常需要有夥伴」,也因為了解擅長與不擅之處,更希望集結各方夥伴一同踏出創業第一步。「廣結善緣」這四個字長存在他心中,也對身邊曾經合作過的每一位夥伴抱著感恩之心。

2021年,「職游」正式成立。韋丞希望通過培養諮詢師、開發培訓課程,打造一個成熟的產業生態。「我們培養諮詢師、建立培訓課程並發行認證來建立人才網絡,除了讓諮詢師以此為生,同時也有更多人能接受到這個服務,希望透過這樣一來一回的形式打造更成熟的商模。」

然而他深知,這不僅是一項商業行為,更是一份社會責任。

「第一年壓力最大,在不確定商模能否被市場買單的情況下,我很擔心虧欠了團隊夥伴與諮詢師們。」他擔心公司能否成功,更擔心辜負了那些信任他、選擇加入「職游」的諮詢師們。「這些諮詢師接受我們的認證和培訓,如果因為公司倒閉,這些認證和經歷幾乎就化為湮滅。我不希望辜負他們對我的信任。」韋丞用這樣的想法支撐下來,度過了創業的第一年。這段期間遇上自律神經失調,然即使生病、遇到挫折,讓韋丞堅持創業這條路還有第二個想法-填補學界與業界之間的鴻溝。

韋丞發現,許多人對「成功職涯」的定義過於狹隘,往往將目光聚焦在高薪、大公司、外商等外在標籤上,「他們用職位的社會地位與薪資來定義個人價值,但只不過是分享目前環境的平均趨勢,不代表這個趨勢是適合所有的人。」韋丞追尋的是背後共通的「規則與原理」,希望有套能夠適用所有人的理論,幫助人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韋丞開發了一系列的職涯諮詢工具-牌卡,牌卡共有三套:職游旅人牌卡、價值導航卡、職能盤點卡,這些工具基於心理學與職涯理論,能夠幫助人們更直觀地探索自己的興趣、價值觀和能力,同時亦為連接學界與產業界的橋樑。


職涯諮詢:探索內心,找到職業方向


職涯諮詢的核心在於幫助個案深度探索自我。透過分析個案的性格特質、興趣、價值觀和生涯目標,諮詢師能夠協助個案釐清職業方向。在諮詢過程中常會運用一些工具,例如職游旅人牌卡,來捕捉個案心中對於職業的投射。職游旅人牌卡涵蓋了100種常見典型的工作,但無法涵蓋全世界所有工作,因此韋丞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實際運作概念:

「有位個案從牌卡中選出『健身教練、司機駕駛、空服員』三個職業,通過深入對話,可以從中抓住個案感興趣的領域是『與人互動、身體發展與療癒、助人服務』。透過分析自身能力優劣勢後,建議他可以考慮『運動按摩師』這項職業。」

先確定個案想要做什麼事情,再還原、落地成現實世界職業,這個轉換過程是職涯諮詢師的使命與價值。

問起諮詢的個案大多是哪些樣態,韋丞提到個案的年齡範圍非常廣,但最多的是30歲。「30歲焦慮感是最強烈的,因為大家會覺得這個年紀好像要穩定到某種程度,比如說工作、方向,甚至是要成家立業的時候。」許多人擔心自己是否已經走上了一條正確的道路,而社群媒體的盛行更是加劇了這種焦慮感,人們不斷比較自己與他人,容易產生自我懷疑。

「不要被社會時鐘綁架。」這是韋丞最想要給而立之年這個群體的建議,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節奏,沒有必要跟隨固定的模式。「人生中,所有人就是過客而已,但是每天工作八小時是你在過,只有自己才知道發生什麼樣的事情。」韋丞溫柔且堅定地說道。華人不像西方從小就培養自我概念,普遍都是在社會框架與父母期待的環境下成長,卻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而在年紀漸長後糾結痛苦。「一定要找到你的內在時鐘,就是你自己本人、在人生中的career path(職涯路徑)。」


創業者的心態分享


回顧十年的職涯諮詢領域與三年的創業歷程,韋丞逐步踏實地在這條路上前進。創業成功並非一蹴可及,他不追求快速大成功,而是不斷的試錯和調整,有把握地一步步獲取小成功,韋丞強調:「選擇自己熟悉擅長的領域來創業至關重要。同時,也要仔細評估市場需求,確保我們的產品或服務能夠滿足市場的空白。」

創業者最需要的是耐心和熱情,「很多人只想到功成名就、光鮮亮麗的那天,卻忽略背後可能會經歷枯燥又重複性的過程。」大家希望追尋各方面都完美適配自己的工作,但完美的工作不存在。「如果你的動力超過阻力,那就可以持續做這件事情。」這是韋丞給予想要踏入創業領域的建議。

韋丞的初心是幫助人們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這個初心始終是他堅持創業的動力。即使創業過程中遇到風雨,他依然堅信自己的努力能夠為更多人帶來幫助,也對社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力。


後記


回想起採訪那天與韋丞的對話,我能感受到他對職涯諮詢的那份熱情與真誠,不僅對每個問題都能侃侃而談且表達清晰,話題甚至小至休閒娛樂大至社會議題,他都能有獨到的見解,再搭配上幽默輕快的談話氛圍,那是一場有趣且豐富的採訪。透過與他的對話,我深刻體會到,一位好的職涯諮詢師不僅僅是提供建議,更是陪伴著個案一起成長、幫助他們找到內心的方向。

韋丞的經歷和故事,不僅僅是一個個人的成功,更代表著一整個產業的發展。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職涯諮詢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使命,一份對社會的責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