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臺灣找工作很注重關係:背景調查的魔咒

  晚上和外師在聊天的時候,他說他的博士論文是有關於探索外國工作者在各國工作遇到的情況,他在其中一篇文獻看到相關的資料說明台灣人找工作很注重關係,如果在一間機構如果聲譽不好,就很難找到下一個工作機會,因為下一個工作機會面試完會致電到前一家公司,他詢問我在台灣的狀況真的是這樣嗎?

  這使我遙想到我24歲第一次在公司工作的時候,我工作了一年半,那時我自請離職,離得不是太好看,以我當時的狀況來思考,大概是被分配了很多種業務,然後沒有做好,或是做不到,我就撒手離開了。但如果是以32歲現在的我來看,為何當時我是以市場調查工作內容進入公司,最後卻還要兼做國外原料進口的工作,這兩者是完全不一樣概念的東西,卻要一位剛進公司連市場調查都還在建立的新人做很多事,這樣離開也沒有不合理。

  公司怎麼看,我就不知道了。事實上,在這間公司我待了幾個月,我就做不下去了,只是一直忍,想再看看是否狀況會改善,所以就撐了一年多,在那個年代,周遭很多聲音是說待久一點,之後離開也比較好換工作。不過結果卻是我面試了至少八間的公司都是沒有錄取,這八間公司都是與這家公司類似的產業,當時有種念頭是,我應該是被封殺了。那一刻我體驗到原來被前一間公司不喜歡,找類似的產業工作就不太容易。

  以我的慘痛經驗來回覆,在台灣找工作確實很注重你在前一間的名聲好不好,就如同台灣的俗諺「要留一些給別人探聽」,做些好事情,讓他人可以說你的好話。

  但後來從事外籍工作者的仲介後,我對於這件事又一些新的看法。不過也有可能是對象從台灣人變成外籍白領工作者,人力的供需有所變化,在找工作時,關係的影響力就會降低。而不同以往,我從一個求職者,變成一個雇主與求職者的中間人。

  這個位置的職位把持不偏私的立場以及善用將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是有機會將求職者有效地使用和使其有機會發揮或是較滿意自己的生活。有些外師可能不適合此機構,但不代表他/她就是一個爛的求職者,可能是該機構的組織架構無法使該位外師發揮,也或者是該機構有隱性的種族歧視使求職者工作時無法安心。種種因素都有可能使兩造不契合,離開僅是在尋找一個適合的工作場域。但也有一種狀況是,外師根本不適合教學,這樣的狀況就會不鼓勵在留在這樣的工作場域。在了解這個業界的場域後,的確是可以將在某一個機構名聲不好的外師順利地轉到其他機構,但前提是仲介要很了解機構和外師之間的情形。

  在台灣求職確實很注重關係,但過於太注重關係且偏向一方的說詞,也很容易錯過優秀的員工。求職者要擺脫這樣的魔咒,要盡量在會長期投入的工作場域建立有效的人脈,這樣才會有人幫忙好話。至少我是這樣走過來了,也是這樣幫助他人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