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善同歸集 卷二 ‧ 永明延壽大師

閱讀時間約 30 分鐘
欲得淨土,但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萬善同歸集》總有六卷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萬善同歸集卷二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 智覺禪師延壽 述

台教云。疑者言大乘平等,何相可論。今言不爾。秖由平等鏡淨,故諸業像現。令止觀研心,心漸明淨。照諸善惡。如鏡被磨,萬像自現。是知不有而有,無性緣生。有而不有,緣生無性。常冥實際,中道泠然。欣慼不生,分別情斷。虛懷寂慮,何得失之所惑乎。

又若諷誦遺典。受持大乘。功德幽深。果報玄邈。如經。佛親比校。譬如一人,辨若文殊。教化四天下人,皆至一生補處。格量功德。不如香華供養方等經典,得下等寶。又阿難疑審。七佛現身證明,實有此事。

又如說修行,得上等寶。受持讀誦,得中等寶。香花供養,得下等寶。法華經云。供養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眾生。乃至皆得阿羅漢道,盡諸有漏。於深禪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不如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

又經云。若人讀誦經處,其地皆為金剛。但肉眼眾生不能見耳。南山感通傳云。七佛金塔中有銀印。若誦大乘者,以銀印印其口,令無遺忘。普賢觀經云。若七眾犯戒。欲一彈指頃,除滅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者。乃至欲得文殊藥王,諸大菩薩。持香花住立空中侍奉者。應當修習此法華經。讀誦大乘,念大乘事。令此空慧,與心相應。

大般若經云。無諸惡獸,巖穴寂靜,而為居止。所謂聞法,晝夜六時,勤加讀諷。聲離高下。心不緣外。專心憶持。

賢愚經云。行者欲成佛道,當樂經法,讀誦演說。正使白衣說法,諸天鬼神,悉來聽受。況出家人。出家之人,乃至行路誦經說偈。常有諸天隨而聽之。是故應勤誦經說法。已上皆是金口誠諦之言。非是妄心孟浪之說。

是以志心誦者,證驗非虛。常為十方如來,釋迦文佛。密垂護念。讚言善哉授手摩頭。共宿衣覆。攝受付囑。隨喜威加。乃至神王護持。天仙給侍。金剛擁從。釋梵散華。成就福因,等法界虛空之際量。校量功德,勝恒沙七寶之施緣。乃至凡質通靈。肉身不壞。舌變紅蓮之色。口騰紫檀之香。聞一句而畢趣菩提。誦半偈而功齊大覺。書寫經卷,報受欲天。供養持人,福過諸佛。可謂法威德力,不思議門。萬瑞千靈,因茲而感。三賢十聖,從此而生。亙古該今。從凡至聖。三業供養。十種受持。盡稟真詮,傳持不絕。今何起謗,而斷轉法輪乎。

:經中秖讚如說修行。深解義趣。勤求無念。默契玄根。云何勸修。廣興唱誦。

:若約上上圓根。大機淳熟。無諸遮障。頓了頓修。若妄念不生,何須助道。大凡微細想念,佛地方無。故安般守意經序云。彈指之間,心九百六十轉。一日一夕,十三億意。意有一身。心不自知,猶彼種夫也。是知情塵障厚。卒淨良難。若非萬善助開。自力恐成稽滯。

又若論福業遍行門中。萬行莊嚴,不捨一法。皆能助道,顯大菩提。具足十種受持,亦無所閡。故法華經云。爾時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從地涌出者。皆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於佛滅度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當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以知登地菩薩。非獨為他解說。尚自發願誦持。何況初心,而不稟受。但先求信解悟入。後即如說而行。口演心思,助開正慧。若未窮宗旨,且徇文言。雖不親明,亦熏善本。般若威力,初後冥資。於正法中,發一微心。皆是初因,終不孤棄。

:欲真持經,應念實相。既忘能所,誦者何人。若云心口所為,求之了不可得。究竟推檢,理出何門。

:雖觀能念所誦皆空,空非斷空,不閡能誦所持為有,有非實有。不空不有,中理皎然。執無,則墮其邪空。沒有,則成其偏假。是以一心三觀,三觀一心。即一而三相不同,即三而一體無異。非合非散。不縱不橫。存泯莫羈。是非焉局。常冥三諦,總合一乘。萬行度門,咸歸實相。

又所難念誦有妨禪定者。且禪定一法,乃四辨六通之本。是革凡蹈聖之因。攝念少時,故稱上善。然須明沈掉,消息知時。經云。如坐禪昏昧,須起行道念佛。或志誠洗懺以除重障,策發身心。不可確執一門,以為究竟。

故慈愍三藏云。聖教所說正禪定者。制心一處。念念相續。離於昏掉。平等持心。若睡眠覆障。即須策動。念佛誦經。禮拜行道。講經說法。教化眾生。萬行無廢。所修行業,迴向往生西方淨土。若能如是修習禪定者。是佛禪定,與聖教合。是眾生眼目,諸佛印可。

一切佛法,等無差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皆云念佛是菩提因。何得妄生邪見。故台教行四種三昧。小乘具五觀對治。亦有常行半行種種三昧。終不一向而局坐禪。金剛三昧經云。不動不禪。離生禪想。法句經云。若學諸三昧。是動非是禪。心隨境界生。云何名為定。

起信論云。若人唯修於止。則心沈沒。或起懈怠。不樂眾善。遠離大悲。乃至於一切時,一切處,所有眾善。隨己堪能。不捨修學。心無懈怠。唯除坐時,專念於止。若餘一切,悉當觀察,應作不應作。若行若住,若臥若起,皆應止觀俱行。是以若能通達,定散俱得入道。若生滯閡,行坐皆即成非。

南嶽法華懺云。修習諸禪定。得諸佛三昧。六根性清淨。菩薩學法華。具足二種行。一者有相行。二者無相行。無相安樂行,甚深妙禪定。觀察六情根。有相安樂行,此依勸發品。散心誦法華。不入禪三昧。坐立行一心。念法華文字。行若成就者,即見普賢身。是以智者修法華懺。誦至藥王焚身品云。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頓悟靈山,如同即席。

乃至密持神咒,靈貺照然。護正防邪。降魔去外。制重昏之巨障。滅積劫之深痾。現不測之神通。示難思之感應扶其廣業,殄彼餘殃。仰憑法力難思。遂致安然入道。

是以或因念佛而證三昧。或從坐禪而發慧門。或專誦經而見法身。或但行道而入聖境。但以得道為意。終不取定一門。唯憑專志之誠。非信虛誕之說。

:行道禮拜。未具真修。祖立客舂之愆。佛有磨牛之誚。故智論云。須菩提於石室,悟了法空,得先禮佛。四十二章經云。心道若行,何用行道。豁然詮旨,何故非違。

:若行道禮拜時,不生殷重。既無觀慧,又不專精。雖身在道場。而心緣異境。著有為之相,迷其性空。起能作之心,生諸我慢。不了自他平等。能所虛玄。儻涉茲倫。深當前責。

南泉大師云。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秖是不許分劑心量。若無如是心,一切行處。乃至彈指合掌,皆是正因。萬善皆同無漏,始得自在。

百丈和尚云。行道禮拜,慈悲喜捨,是沙門本事。宛然依佛敕。秖是不許執著。

法華懺云。有二種修。

. 一 事中修。若禮念行道,悉皆一心,無分散意。
. 二 理中修。所作之心,心性不二。觀見一切,悉皆是心。不得心相。

普賢觀經云。若有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誦大乘經,思第一義。甚深空法。於一彈指頃,除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行此法者,真是佛子。從諸佛生。十方諸佛,及諸菩薩為其和尚。是名具足菩薩戒者。不須羯磨,自然成就。應受一切人天供養。且行道一法,西天偏重繞百千匝,方施一拜。經云。一日一夜行道。志心報四恩。如是等人,得入道疾。

繞塔功德經云。勇猛勤精進。堅固不可壞。所作速成就。斯由右繞塔。得妙紫金色。相好莊嚴身。現作天人師。斯由右繞塔。

華嚴懺云。行道步步過於無邊世界,一一道場,皆見我身。南山行道儀云。夫行道障盡為期,無定日限。若論障盡,佛地乃亡。心灼灼如火然。形翹翹如履刃。儀云。若從來不行道。業相無因而現。經云。眾生如大富盲兒。雖有種種寶物,而不得見。今行道用功,垢除心淨。如翳眼開明。如水澄鏡淨。眾像皆現。亦如日照火珠,於火便出。

:諸法實相,無善惡相。云何有現耶。

:雖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諸法無相,能示有相。行者行道,不念有相。不念無相。但念念功成,其相自現。猶如盆水處於密室,雖無心分別。眾像自現。

:相現之時,真偽何辨。云何分別,而取捨耶。

:若取,如取虛空。若捨,如捨虛空。

:有人久修不證者何耶。

:經云。眾生心如鏡,鏡垢像不現。

:論云。行道念佛與坐念功德如何。

:譬如逆水張帆,猶云得往。更若張帆順水,速疾可知。坐念一口,尚乃八十億劫罪消。行念功德,豈知其量。故偈云。行道五百遍。念佛一千聲。事業常如此,西方佛自成。若禮拜,則屈伏無明,深投覺地。致敬之極,如樹倒山崩。

業報差別經云。禮佛一拜。從其膝下至金剛際,一塵一轉輪王位。獲十種功德。一者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處眾無畏。四諸佛護念。五具大威儀。六眾人親附。七諸天愛敬。八具大福報。九命終往生。十速證涅槃。

三藏勒那云。發智清淨禮者。良由達佛境界,慧心明利。了知法界,本無有閡。由我無始,順於凡俗。非有有想。非閡閡想。今達自心,虛通無閡。故行禮佛,隨心現量。禮於一佛,即禮一切佛。禮一切佛,即是禮一佛。以佛法身,體用融通。故禮一拜,遍通法界。如是香華種種供養,例同於此。六道四生,同作佛想。

文殊云。心不生滅故。敬禮無所觀。內行平等。外順修敬。內外冥合,名平等禮。

法華懺云。當禮拜時,雖不得能禮所禮。然影現法界,一一佛前,皆見自身禮拜。略引祖教,理事分明。不可滅佛意而毀金文。據偏見而傷圓旨。

:文殊云。心同虛空故,敬禮無所觀。甚深修多羅。不聞不受持。如何執相稱禮佛。徇文云誦經。違大士之誠言。失諸佛之深旨。

:此雖約理而述,且無事而不顯。從事而施,又無理而不圓。理事相成,方顯斯旨。夫言心同虛空故,敬禮無所觀者。此是破其能所之見。何者,心同虛空,不見能禮。無有所觀,則無所禮。如是禮時,非對一佛二佛。心等太虛。身遍法界。

不聞不受持者。不聞,則無法義可觀。不受持,則非文字可記。如是持經,有何間斷。亦是說者無示。聽者無得。然雖約理,非為事外之理。既不離事,即是理中之事。此乃正禮時,無禮。當持時,不持。不可依語,而不依義。而興斷滅偏枯之見乎。

:六念法門。十種觀相。雖稱助道。徇想緣塵。瞥起乖真。何如淨念。

:無念一法,眾行之宗。微細俱亡,唯佛能淨。故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況居凡地。又在初心。若無助道之門。正道無由獨顯。且六念之法,能消魔幻,增進功德,扶策善根。十觀之門,善離貪著,潛清濁念,密契真源。皆入道之要津。盡修禪之妙軌。似杖有扶危之力。如船獲到岸之功。力備功終,船杖俱捨。

:首楞嚴經云。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法句經云。戒性如虛空。持者為迷倒。何苦堅執事相,局念拘身。奚不放曠縱橫,虛壞履道。

:此破執情,非祛戒德。若見自持他犯,起譏毀心。戒為防非,因防增過。如斯之類,實為迷倒。淨名經云。非淨行,非垢行,是菩薩行。故不著持犯二邊,是真持戒。

大般若經云。持戒比丘,不昇天堂。破戒比丘,不墮地獄。何以故,法界中無持犯故。此亦破著。了諸法空。事理雙持。身心俱淨。又若論縱橫自在,唯佛一人持淨戒。其餘皆名破戒者。帶習尚被境牽,現行豈逃緣縛。三業難護,放逸根深。猶醉象無鉤。癡猿得樹。奔波乍擁。生鳥被籠。若無定水戒香,慧炬無由照寂。是以菩薩,稟戒為師,明遵佛敕。雖行小罪,由壞大懼。謹潔無犯,輕重等持。息世譏嫌,恐生疑謗。夫戒為萬善之基。出必由戶。若無此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

華嚴經云。戒能開發菩提心。學是勤修功德地。於戒及學常順行,一切如來所稱美。薩遮尼乾子經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癩野干身。何況當得功德法身。

月燈三昧經云。雖有色族及多聞,若無戒智猶禽獸。雖處卑下少聞見,能持淨戒名勝士。

智論云。若人棄捨此戒。雖山居苦行,食果服藥,與禽獸無異。若有雖處高堂大殿,好衣美食,而能行此戒者,得生好處,及得道果,又大惡病中,戒為良藥。大怖畏中,戒為守護。死闇冥中,戒為明燈。於惡道中,戒為橋梁。死海水中,戒為大船。

又如今末代宗門中,學大乘人,多輕戒律,稱是執持小行,失於戒急。所以大涅槃經。佛臨涅槃時,扶律談常,則乘戒俱急。故號此經,為贖常住命之重寶。何以故。若無此教,但取口解脫,全不修行,則乘戒俱失。

故經云。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從定發慧,因事顯理。若闕三昧,慧何由成。是知因戒得定,因定得慧。故云。贖常住命之重寶。何得滅佛壽命。壞正律儀。為和合海內之死屍。作長者園中之毒樹。眾聖所責。諸天所訶。善神不親。惡鬼削跡。居國王之地,生作賊身。處閻羅之鄉,死為獄卒。諸有智者,宜暫思焉。

:空即罪性。業本真如。取相增瑕。如何懺悔。

:若煩惱道,理遣合宜。苦業二道,須行事懺。投身歸命,雨淚翹誠。感佛威加,善根頓發。似池華得日敷榮。若塵鏡遇磨光耀。三障除而十二緣滅。眾罪消而五陰舍空。

最勝王經云。求一切智,淨智,不思議智,不動智,三藐三菩提正遍知者。亦應懺悔,滅除業障。何以故。一切諸法,從因緣生故。

又經云。前心起罪,如雲覆空。後心滅罪,如炬破暗。須知炬滅暗生。要須常然懺炬

彌勒所問本願經云。彌勒大士,善權方便安樂之行。得致無上正真之道。晝夜六時,正衣束體,下膝著地。向於十方說此偈言。

我悔一切過,勸助眾道德。
歸命禮諸佛,令得無上慧。

大集經云。百年垢衣,可於一日浣令鮮淨。如是百劫中,所集諸不善業。以佛法力故。善順思惟。可於一日一時,盡能消滅。

又經云。然諸福中,懺悔為最。除大障故。獲大善故。論云。菩薩懺悔。銜悲滿目。況不蒙大聖,立斯赦法。抱罪守死,長劫受殃。

婆沙論云。若人於一時,對十方佛前。代為一切眾生,修行五悔。其功德若有形量者。三千大千世界著不盡。高僧傳。曇策於道場中行懺。見七佛告曰。汝罪已滅。於賢劫中號普明佛。思大禪師行方等懺。夢梵僧四十九人,命重受戒。倍加精苦。了見三生。

智者大師,於大蘇山修法華懺,證旋陀羅尼辨。沙門道超,於道場中修懺,獨言笑曰。無價寶珠,我今得矣。

東都英法師,講華嚴經,入善導道場,便遊三昧。悲泣歎曰。自恨多年,虛費光陰,勞身心耳。

高僧慧成,學窮三藏。被思大禪師訶曰。君一生學問,與吾炙手,猶未得暖。虛喪工夫。示入觀音道場。證解眾生語言三昧。

經云。晝夜六時,行上法者。如持七寶,滿閻浮提,供養於佛。比前功德,出過其上。經云。不能生難遭之想。今生末世,但見遺形,理宜端肅。涕零寫淚,欷歔咎躬。如入廟堂,不見嚴父。故思大禪師行方等而了見三生。高僧曇策入道場而親蒙十號。智者證旋陀羅尼辨。道超獲無價寶珠。此皆投身懺門,歸命佛語。致茲玄感,頓躡聖階。是以懺悔,劑至等覺。謂有一分無明,猶如微煙,故須洗滌。

又法身菩薩,尚勤懺悔。豈況業繫之身,而無重垢。所以十八不共法中,三業清淨,唯佛一人。

南嶽大師云。修六根懺,名有相安樂行。直觀法空,名無相安樂行。妙證之時,二行俱捨。

:結業即解脫真源。罪垢不住三際。何不了無生而直滅。隨有作而勞功乎。

:夫罪性無體,業道從緣。不染而染,習垢非無。染而不染,本來常淨。業性如是。去取尤難。一切眾生,業通三世。真慧不發,被二障之所纏。妙定不成,為五蓋之所覆。唯圓乘佛旨,須於淨處嚴建道場。苦到懇誠,普代有情勤行懺法。內則唯憑自力。外則全仰佛加。遂得障盡智明。雲開月朗。是以非內非外,能悔所懺俱空。而內而外,性罪遮愆宛爾。故菩薩皆遵至教,說悔先罪。而不說入過去。且登地入位,尚洗垢以除瑕。毛道散心,卻談虛而拱手。

:淨名經云。罪性不在內外中間。豈是虛誑。何堅不信,謗正法輪。執有所作罪根。實乃重增其病。

:佛語誠諦,理事分明。能拔深疑。善開重惑。若深信者,一聞千悟。稱說而行。既蕩前非。不形後過。步步觀照。念念無差。此乃宿習輕微,善根深厚。乘戒俱急,理行相從。斯即深達教門。堅持佛語。何須事懺。過自不生。如若垢重障深。智荒德薄。但空念一切罪性,不在內外中間。觀其三業現行,全沒根塵法內。如說美食,終不充飢。似念藥方,焉能治病。若令但求其語,而得罪消。則一切業繫之人,故應易脫。何乃積劫生死,如旋火輪。以知業海渺茫,非般若之舟罕渡。障山孤峻,匪金剛之慧難傾。然後身心一如。理事雙運。方萎苦種。永斷業繩。

所以祖師云。將虛空之心。合虛空之理。亦無虛空之量。始得報不相酬。

又教云。淨意如空此有二義。

  • 一者 離虛妄取。如彼淨空,無有雲翳。
  • 二者 觸境無滯。如彼淨空,不生障閡。

既廓心境。罪垢何生。若能如是,名為依教。尚不見無罪。豈況有愆耶。

又罪性本淨,是體性淨。契理無緣,是方便淨。因方便淨,顯體性淨。因體性淨,成方便淨。方便淨者,力行熏治。體性淨者,一念圓照。本末相應。內外更資。故須理事相扶,成其二淨。正助兼懺,證此一心。設但念空言,實難違教。不信之謗,非此誰耶。

南山四分鈔問。有人言。罪不罪不可得,名戒者何耶。鈔答。非謂邪見麤心,言無罪也。若深入諸法相,行空三昧,慧眼觀故,言罪不可得。若肉眼所見,與牛羊無異。誦大乘語者,何足據焉。是以理觀苦諦。事行須扶。如風送船,疾有所至。猶膏助火。轉益光明。豈同但保空言。全無剋證。誑他陷己,果沒阿鼻。捨生受身,神投業網。

:唯心淨土,周遍十方。何得託質蓮臺,寄形安養。而興取捨之念。豈達無生之門。欣厭情生,何成平等。

: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三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唯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淨佛土中。故知識心,方生唯心淨土。著境,秖墮所緣境中。既明因果無差。乃知心外無法。又平等之門。無生之旨。雖即仰教生信,其乃力量未充。觀淺心浮。境強習重。須生佛國,以仗勝緣。忍力易成,速行菩薩道。

起信論云。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

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往生論云。遊戲地獄門者。生彼國土,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國,教化地獄。救苦眾生。以此因緣,求生淨土。

十疑論云。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真無生。此謂心淨故即佛土淨。愚者為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不達此理,橫相是非。此是謗法邪見人也。

群疑論問云:諸佛國土,亦復皆空。觀眾生如第五大。何得取著有相,捨此生彼。

:諸佛說法不離二諦。以真統俗,無俗不真。以俗會真,萬法宛爾。

經云。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成就一切法者,世諦諸法也。而離諸法者,第一義諦無相也。

又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常修淨土行,教化諸群生。汝但見說圓成實性無相之教,破遍計所執畢竟空無之文。不信說依他起性因緣之教。即是不信因果之人,說於諸法斷滅相者。

摩訶衍云。菩薩不離諸佛者,而作是言。我於因地,遇惡知識。誹謗般若,墮於惡道。經無量劫,雖未得出。復於一時,依善知識,教行念佛三昧。其時即能併遣諸障。方得解脫。有斯大益,故不願離佛。故華嚴偈云。寧於無量劫,具受一切苦。終不遠如來,不睹自在力。

:一生習惡,積累因深。如何臨終,十念頓遣。

:那先經云。國王問那先沙門言。人在世間作惡至百歲。臨終時念佛。死後得生佛國。我不信是語。那先言。如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因船故不沒。人雖有本惡。一時念佛,不入泥犁中。其小石沒者,如人作惡不知念佛,便入泥犁中。

又智論問云:臨死時少許時心。云何能勝終身行力。

:是心雖時頃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雖少能作大事。是垂死時心,決定勇健。故勝百歲行力。是後心,名為大心。及諸根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為健。故知善惡無定。因緣體空。跡有昇沈。事分優劣。真金一兩,勝百兩之疊華。爝火微光,熱萬仞之積草。

:心外無法,佛不去來。何有見佛,及來迎之事。

:唯心念佛。以唯心觀,遍該萬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隨所念,無非佛矣。

般舟三昧經云。如人夢見七寶親屬歡喜。覺已追念,不知在何處。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無來去。又如幻非實,則心佛兩亡。而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空有無閡,即無去來。不妨普見。見即無見。常契中道。是以佛實不來,心亦不去。感應道交,唯心自見。如造罪眾生,感地獄相。

唯識論云。一切如地獄。同見獄卒等。能為逼害事。故四義皆成。四義者。如地獄中,亦有時定,處定,身不定,作用不定。皆是唯識罪人,惡業心現。並無心外實銅狗鐵蛇等事。世間一切事法,亦復如是。

然遮那佛土,匪局東西。若正解了然。習累俱殄。理量雙備。親證無生。既歷聖階。位居不退。即不厭生死苦。六道化群生。如信心初具。忍力未圓。欲拯沈淪。實難俱濟。無船救溺。翅弱高飛。臥沈痾而欲離良醫。處襁褓而擬拋慈母。久遭沈墜,必死無疑。但得陷己之虞,未有利他之分。

故智論云。譬如嬰兒,若不近父母。或墮坑落井,水火等難,乏乳而死。須常近父母,養育長大,方能紹繼家業。初心菩薩,多願生淨土。親近諸佛。增長法身。方能繼佛家業,十方濟運。有斯益故,多願往生。

又按諸經云。生安養者,緣強地勝。福備壽長。蓮華化生。佛親迎接。便登菩薩之位。頓生如來之家。永處跋致之門。盡受菩提之記。身具光明妙相。跡踐寶樹香臺。獻供十方。寧神三昧。觸耳常聞大乘之法。差肩皆鄰補處之人。念念虛玄。心心靜慮。煩惱焰滅。愛欲泉枯。尚無惡趣之名。豈有輪迴之事。

安國鈔云。所言極樂者,有二十四種樂

  • 一 欄楯遮防樂。
  • 二 寶網羅空樂。
  • 三 樹陰通衢樂。
  • 四 七寶浴池樂。
  • 五 八水澄漪樂。
  • 六 下見金沙樂。
  • 七 階際光明樂。
  • 八 樓臺陵空樂。
  • 九 四蓮華香樂。
  • 十 黃金為地樂。
  • 十一 八音常奏樂。
  • 十二 晝夜雨華樂。
  • 十三 清晨策勵樂。
  • 十四 嚴持妙華樂。
  • 十五 供養他方樂。
  • 十六 經行本國樂。
  • 十七 眾鳥和鳴樂。
  • 十八 六時聞法樂。
  • 十九 存念三寶樂。
  • 二十 無三惡道樂。
  • 二十一 有佛變化樂。
  • 二十二 樹搖羅網樂。
  • 二十三 千國同聲樂。
  • 二十四 聲聞發心樂。

群疑論云。西方淨土。有三十種益

  • 一 受用清淨佛土益。
  • 二 得大法樂益。
  • 三 親近佛壽益。
  • 四 遊歷十方供佛益。
  • 五 於諸佛所聞授記益。
  • 六 福慧資糧疾得圓滿益。
  • 七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益。
  • 八 諸大人等同集一會益。
  • 九 常無退轉益。
  • 十 無量行願念念增進益。
  • 十一 鸚鵡舍利宣揚法音益。
  • 十二 清風動樹如眾樂益。
  • 十三 摩尼水漩宣說苦空益。
  • 十四 諸樂音聲奏眾妙音益。
  • 十五 四十八願永絕三塗益。
  • 十六 真金身色益。
  • 十七 形無醜陋益。
  • 十八 具足五通益。
  • 十九 常住定聚益。
  • 二十 無諸不善益。
  • 二十一 壽命長遠益。
  • 二十二 衣食自然益。
  • 二十三 唯受眾樂益。
  • 二十四 三十二相益。
  • 二十五 無實女人益。
  • 二十六 無有小乘益。
  • 二十七 離於八難益。
  • 二十八 得三法忍益。
  • 二十九 身有常光益。
  • 三十得 那羅延身益。

如上略述法利無邊。聖境非虛。真談匪謬。何乃愛河浪底。沈溺無憂。火宅焰中,焚燒不懼。密織癡網,淺智之刃莫能揮。深種疑根,汎信之力焉能拔。遂即甘心伏意。幸禍樂災。卻非清淨之邦。顧戀恐畏之世。燋蛾爛繭,自處餘殃。籠鳥鼎魚,翻稱快樂。

故知佛力不如業力。邪因難趣正因。且未脫業身。終縈三障。既不愛蓮臺化質。應須胎藏稟形。若受肉身。全身是苦。既沈三界,寧免輪迴。今於八苦之中,略標生死二苦

  • 一 生苦者,攬精血為體。處生熟藏中。四十二變而成幻質。上壓穢食。下薰臭坑。飲冷若冰河。吞熱如爐炭。宛轉迷悶,不可具言。及至生時,眾苦無量。觸手墮地,如活剝牛皮。逼窄艱難,似生脫龜殼。銜冤抱恨,擬害母身。纔觸熱風,苦緣頓忘。嬰孩癡駭,水火橫亡。脫得成人,有營身種。業田既熟,愛水頻滋。無明發生,苦芽增長。膠粘七識,籠罩九居。如旋火輪,循環莫已。
  • 二 死苦者,風刀解身火大燒體。聲虛內顫,魄悸魂驚。極苦併生,惡業頓現。千愁鬱悒,萬怖慞惶。乃至命謝氣終,寂然孤逝。幽途黯黯,冥路茫茫。與昔冤酬,皎然相對。號天扣地,求脫無門。隨業淺深,而歷諸趣。或倒生地獄。或陰受鬼形。忍飢渴而長劫號咷。受罪苦而遍身燋爛。未脫二十五有,善惡之業靡亡。追身受報,未曾遺失。生死海闊,業道難窮。聲聞尚昧出胎。菩薩猶昏隔陰。況具縛生死,底下凡夫。寧不被生苦所羈,死魔所繫。

故目連所問經云。佛告目連。譬如萬川長注。有浮草木。前不顧後,後不顧前。都會大海。世間亦爾。雖有豪貴富樂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秖由不信佛經,後世為人,更深困劇。不能得生千佛國土。是故我說無量壽佛國土,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六種邪道。我說是人,名無眼人。名無耳人。

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當知自行難圓,他力易就。如劣士附輪王之勢,飛遊四天。凡質假仙藥之功,昇騰三島。實為易行之道,疾得相應。慈旨叮嚀。須銘肌骨。

:龐居士云。事上說佛國,此去十萬里。大海渺無邊,動即黑風起。往者雖千萬,達者無一二。忽遇本來人,不在因緣裡。如何通會,而證往生。

:若提宗考本。尚不說有佛有土。豈言達之不達乎。所以天真自具,不涉因緣。匪動絲毫,常冥真體。若約事論。故非一等。九品往生,上下俱達。或遊化國,見佛應身。或生報土,睹佛真體。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經劫而方證小乘。或利根鈍根。或定意散意。或悟遲速,根機不同。或華開早晚,時限有異。今古具載,凡聖俱生。行相昭然,明證自驗。故釋迦世尊,親記文殊,當生阿彌陀佛土,位登初地。

大經云。彌勒菩薩問佛。未知此界,有幾許不退菩薩,得生彼國。佛言。此娑婆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皆得往生。

智者大師,一生修西方業。所行福智二嚴,悉皆回向。臨終令門人唱起十六觀名。乃合掌讚云。四十八願,莊嚴淨土。香臺寶樹,易到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者,尚乃往生。況戒定慧薰,修行道力,終不唐捐。佛梵音聲,終不誑人。

稱讚淨土經云。十方恒河沙諸佛,出廣長舌相,遍覆大千,證得往生。豈虛構哉。

:維摩經云。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淨土。何等為八。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閡。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共,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恒以一心求諸功德。如何劣行微善,而得往生。

:理須具足,此屬大根。八法無瑕,成就上品。如其中下。但具一法,決志無移,亦得下品。

:觀經明十六觀門。皆是攝心修定。觀佛相好。諦了圓明。方階淨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

:九品經文,自有昇降。上下該攝,不出二心。

  • 一 定心。如修定習觀,上品往生。
  • 二 專心。但念名號,眾善資熏,迴向發願,得成末品。

仍須一生歸命,盡報精修。坐臥之間,常面西向。當行道禮敬之際。念佛發願之時。懇苦翹誠,無諸異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速證無生。廣度含識,紹隆三寶。誓報四恩。如斯志誠。必不虛棄。

如或言行不稱。信力輕微。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恃此懈怠。臨終望生。但為業障所遮。恐難值其善友。風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臨終是果。應須因實,果則不虛。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故也。

如要臨終十念成就,但預辦津梁。合集功德,迴向此時。念念不虧,即無慮矣。夫善惡二輪。苦樂二報。皆三業所造。四緣所生。六因所成。五集所攝。

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獄業。慳貪不施,即餓鬼業。愚癡闇蔽,即畜生業。我慢貢高,即修羅業。堅持五戒,即人業。精修十善,即天業。證悟人空,即聲聞業。知緣性離,即緣覺業。六度齊修,即菩薩業。真慈平等,即佛業。

若心淨,即香臺寶樹,淨剎化生。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稟質。皆是等倫之果。能感增上之緣。是以離自心源。更無別體。

維摩經云。欲得淨土,但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又經云。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

華嚴經云。譬如心王寶,隨心見眾色。眾生心淨故,得見清淨剎。

大集經云。欲淨汝界,但淨汝心。故知一切歸心,萬法由我。欲得淨果,但行淨因。如水性趣下,火性騰上。勢數如是,何足疑焉。


萬善同歸集卷第二 (完) | 續… 卷三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往生淨土要訣 : 信願持名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什麼障礙我們學佛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avatar-img
13會員
350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夫眾善所歸。皆宗實相。如空包納。似地發生。是以但契一如。自含眾德。然不動真際。萬行常興。不壞緣生。法界恒現。寂不閡用。俗不違真。有無齊觀。一際平等。是以萬法唯心。應須廣行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滯真修。若欲萬行齊興。畢竟須依理事。理事無閡。其道在中遂得自他兼利。而圓同體之悲。終始該羅。以成無盡之行。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夫不體道本。沒溺生死。處胎卵濕化橫豎飛沈之類。於中失人身者。如大地之土。得人身者。如爪上之塵。於人身中。多生邊夷下賤。及處中國。或受女身。若為男子。癃殘百疾。 設得丈夫十相具足者。處恐畏世生五濁時。以肉為身。以氣為命。一報之內。如石火風燈。逝波殘照。瞬息而已。
祖教宗中有二門。十度萬行稱為尊。 初名止觀助新學。後成定慧菩提根。 唯一法。似雙分。 法性寂然體真止。寂而常照妙觀存。 定為父。慧為母。能孕千聖之門戶。 增長根力養聖胎。念念出生成佛祖。
詳夫心者。非真妄有無之所辨。豈文言句義之能述乎。然眾聖歌詠。往哲詮量。非不洞明。為物故耳。是以千途異說。隨順機宜。無不指歸一法而已。 故般若唯言無二。法華但說一乘。思益平等如如。華嚴純真法界。圓覺建立一切。楞嚴含裹十方。大集染淨融通。寶積根塵泯合。涅槃咸安秘藏。淨名無非道場。統攝包含。事無不盡。籠羅
永明延壽大師,是淨土宗的第六代祖師。這位祖師很特別,他在禪宗裡面也是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師。以他一身兼任兩宗的祖師,他以這樣的一個資格,做了一個《禪淨四料簡》。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做佛祖。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夫眾善所歸。皆宗實相。如空包納。似地發生。是以但契一如。自含眾德。然不動真際。萬行常興。不壞緣生。法界恒現。寂不閡用。俗不違真。有無齊觀。一際平等。是以萬法唯心。應須廣行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滯真修。若欲萬行齊興。畢竟須依理事。理事無閡。其道在中遂得自他兼利。而圓同體之悲。終始該羅。以成無盡之行。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夫不體道本。沒溺生死。處胎卵濕化橫豎飛沈之類。於中失人身者。如大地之土。得人身者。如爪上之塵。於人身中。多生邊夷下賤。及處中國。或受女身。若為男子。癃殘百疾。 設得丈夫十相具足者。處恐畏世生五濁時。以肉為身。以氣為命。一報之內。如石火風燈。逝波殘照。瞬息而已。
祖教宗中有二門。十度萬行稱為尊。 初名止觀助新學。後成定慧菩提根。 唯一法。似雙分。 法性寂然體真止。寂而常照妙觀存。 定為父。慧為母。能孕千聖之門戶。 增長根力養聖胎。念念出生成佛祖。
詳夫心者。非真妄有無之所辨。豈文言句義之能述乎。然眾聖歌詠。往哲詮量。非不洞明。為物故耳。是以千途異說。隨順機宜。無不指歸一法而已。 故般若唯言無二。法華但說一乘。思益平等如如。華嚴純真法界。圓覺建立一切。楞嚴含裹十方。大集染淨融通。寶積根塵泯合。涅槃咸安秘藏。淨名無非道場。統攝包含。事無不盡。籠羅
永明延壽大師,是淨土宗的第六代祖師。這位祖師很特別,他在禪宗裡面也是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師。以他一身兼任兩宗的祖師,他以這樣的一個資格,做了一個《禪淨四料簡》。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做佛祖。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35--淨土宗「從果向因」,由「厭欣」而展開三心、四修,攝歸「稱名必生,成佛度眾」,稱得上「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法然上人云:所謂三心四修者,皆含於「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之想念中。若已成一向專修者,不別論三心四修也。……唯相續念佛,直至臨終往生也。象山慶[藕思].35-https://blo
Thumbnail
天親菩薩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一種是「佛莊嚴」,一種「菩薩莊嚴」,再一種「國土莊嚴」,一共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莊嚴可以滙到一個法句裏頭。這很像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也註解了,什麽叫一法句呢?清淨句。所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35--淨土宗「從果向因」,由「厭欣」而展開三心、四修,攝歸「稱名必生,成佛度眾」,稱得上「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法然上人云:所謂三心四修者,皆含於「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之想念中。若已成一向專修者,不別論三心四修也。……唯相續念佛,直至臨終往生也。象山慶[藕思].35-https://blo
Thumbnail
天親菩薩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一種是「佛莊嚴」,一種「菩薩莊嚴」,再一種「國土莊嚴」,一共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莊嚴可以滙到一個法句裏頭。這很像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也註解了,什麽叫一法句呢?清淨句。所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