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1|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稀缺大腦」的形成與運行機制:碩博士生的日常生活例子】

碩博士生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因時間、資源或成果的「稀缺」而產生焦慮,這種情況下,大腦便會自動進入「稀缺模式」,影響專注力與行為決策。以下是稀缺大腦的形成原因與機制,以及在碩博士生生活中的具體例子。

raw-image


▋稀缺大腦的形成:碩博士生的壓力來源


碩博士生經常面臨的「稀缺」問題,包括時間不夠、研究經費不足、成果遲遲不出現等。這些稀缺狀態會引發大腦的「焦慮回路」:

• 時間稀缺:碩博士生常有趕不完的研究進度和死線,讓他們被迫不斷壓縮休息和社交時間,專注力變得越來越差。

• 資源稀缺:實驗經費有限,碩博士生可能無法自由購買需要的設備或參加昂貴的學術會議,這種資源限制帶來持續的壓力。

• 成果稀缺:研究進展慢或數據無法支持假設,讓他們不斷懷疑自己,這種焦慮容易造成情緒低落,甚至上癮於其他短期快樂活動(如滑手機、打遊戲)以逃避現實。


這些稀缺感引發的大腦多巴胺分泌,讓他們對獲得成果(如發表論文、完成實驗)產生「上癮」心理,甚至會變得「研究狂」。


▋上癮行為的運行機制:學術界的「老虎機模式」


碩博士生的學術生活中,「稀缺」會導致上癮行為的運行機制,例如:

• 老虎機的舊模式:碩博士生平時大部分時間投入研究,少有成果;但偶爾能夠獲得論文接收、數據突破等「大獎」。這種隨機的學術成就會讓他們更願意投入大量時間,希望再次獲得「大獎」。

• 老虎機的新模式:小型的「學術獎勵」如導師的肯定、同學的稱讚、或是實驗中的小成功,這些隨機小獎勵會讓他們陷入「無限研究」的循環中,認為只要繼續努力就能得到更多肯定。


這些不穩定但偶爾出現的成就感,增強了碩博士生的「稀缺循環」,讓他們難以放下研究。


▋稀缺循環的三步驟:碩博士生日常生活的例子

1. 機會

碩博士生可能在看到一篇新研究或獲得一個創新靈感時,感覺有「改變研究方向」的機會,因而投入更多精力,不願放棄任何有潛力的想法。

2. 不可預測的獎勵

碩博士生的「成就感」通常來自不可預測的獎勵,例如突如其來的實驗突破或偶然的導師表揚。這些意外的獎勵讓他們感到短暫的滿足,但也強化了對不穩定成果的依賴。

3. 快速重複

當碩博士生習慣性地在短時間內重複檢查實驗結果、收集數據,或反覆寫作時,會因大腦的焦慮加強行為上的「快感重複」,不斷陷入無法擺脫的研究循環中。


這種「稀缺循環」在碩博士生生活中容易出現,當他們學會調整心態、適時休息或設定適當的節奏,就能避免因「稀缺大腦」造成的過度焦慮,提升專注力與生活品質。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現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機器學習博士後研究員. 分享Obsidian第二大腦建構實務. 原子寫作與精實寫作實務. 精力管理與學術工作流實務.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